
高三历史核心知识强化与元问题训练系列(七).pdf
21页第七分册历史核心知识强化与元问题训练1 浦东高三历史核心知识强化与元问题训练系列(七)第一单元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核心知识练习1、儒家学说自 以来一直是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乱局,以重振 制度为己任, 希望通过 的方式恢复宗法制度下的 等级秩序 汉代儒士兼采 学说,为儒家的伦理纲常敷上浓郁色彩宋明 家则将儒学提升至学的高度,使之更为精致而周密从本质上说,儒学是与中国传统 制度相辅相成的理论体系在制度与君主政治长期延续的过程中,儒家文化对古代中国的 观念 、规范、 政治思想、 法律制度等都具有极为深刻的影响儒学还辐射,形成“儒家文化圈” ,并在西方引起很大的反响 对历史的思考2、简述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核心知识练习3、儒家是在 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学术思想流派时期,社会处在变革转型阶段,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针对、动荡纷争的现状,提出了一系列治国救世的主张他认为必须重建 权威,遵循 制度的原则,以“”的规范约束人们的一切言行,使社会成员安分守己,恪守传统的秩序,才能消除人欲横流、名分紊乱的时弊4、 “复礼”的关键在于“” “仁”是儒家思想的。
孔子以“仁”作为最高的,并解释说“仁”就是“” ,尤其是爱自己的亲人为“仁”之本应从最亲近的血缘关系入手,首先是、,然后由近及远, 推而广之 若能形成父子有、君臣有、夫妇有、长幼有,朋友有的状态,便能恢复礼制,实现社会关系的安定与人际关系的和谐5、孔子还以“义”作为判断所有事物的标准,人们的言行举止符合“”和“ ” ,就是“义”正人君子应 6、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是和 孟子认为人性本, 而这正是儒家道德准则、、的基础与开端他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并将孔子“”的观念发展为“”学说,希望统治者以民为本,推行仁政,结束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的局面由孔子创立,孟子继承、发展的儒家学说,后人习称“” 7、荀子则从“ ”出发,更注重外在的规范和 制度对人的制约作用,政治上主张 兼治、 并用荀子的思想在后世也有不小影响8、汉武帝继位后积极推行有为政策,需要的思想学说做理论依据这也成为儒学地位迅速上升的契机汉儒大家首推董仲舒,他兼采学说,糅合改造,形成新的学体系他将天道与人事相比附,系统提出“” 之说政治上倡导 “” ,认为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秉承天意治理人世,所以臣民必须服从天子;同时天又对天子进行监督考察,通过和予以褒奖或谴责。
伦理上强调“” 、“” 、 “” ,认为君臣、 父子,夫妻的等级差别出于的安排,并将、视作为人处世永恒的道德准则后人习称“” 董仲舒顺应武帝加强集权的需要,提出“”的主张,建议“,” ,以 来维护政治上的统一此后,儒学在各家学说中获得“独尊”地位,成为统治者极力推崇的官方意识形态精品p d f 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1 页,共 21 页 - - - - - - - - - - 精品学习资料 - - -p d f 精品资料 - - - - - - - - - - - - - - -第七分册历史核心知识强化与元问题训练2 9 、 被 称 为 “ 经 ”, , 称 为 “ 经 学 ” 武 帝 规 定 为“五经”,设立博士,专事儒经的研究与传授后又在长安兴办学,教授五经,入学者完成学业经考试合格,即可担任官职郡县也建立,配有经师授学,以培养官吏的后备人选由于对的研究、传授,为学者的入仕开辟了通途,因此成为文人学士的普遍追求汉代以来,儒学逐渐成为历代王朝的 和传统社会的意识形态,影响广泛而深远。
对历史的思考10、儒家学说诞生在怎样的形势下?该学说关注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在创始人看来,必须通过怎样的措施才能得到其目的?你怎样看待这些措施?12、在孔子看来,要得到治国救世的目的,必须“复礼”(政治社会)“为仁”(思想道德)“重义轻利” (价值观)结合所学,概述其基本含义及其内在联系13、何谓“仁” ,在孔子看来,怎样才能做到“仁”?“为仁”的最终目的是什么?14、何谓孔孟之道?孟子对儒学主要作了怎样的继承和发展?15、结合所学,说明荀子对孔子学说做了怎样的继承和发展?为什么被后世儒家视为旁门左道?16、汉初以来,儒学为什么会一度沉寂?汉武帝统治时期为什么能为儒学地位的上升提供契机?结合教材说明,汉武帝为儒学的提升做了哪些贡献?有何影响?提示:汉初人们厌恶战争,渴望社会稳定,统治者朴实谨厚,黄老思想盛行武帝时锐意进取,经营开拓,需要有为的思想学说提供治国安邦理论依据;董仲舒对儒学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并被汉武帝提倡和推广贡献:提倡罢,规定五经,设立五经博士;办太学和郡县学校等影响:社会风气,统治思想和意识形态等17、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发展?怎样看待“天人感应”说?18、何谓程朱理学?理学与儒学存在着怎样的关系?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怎样才能实现道德与天理一体的最高境界?精品p d f 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2 页,共 21 页 - - - - - - - - - - 精品学习资料 - - -p d f 精品资料 - - - - - - - - - - - - - - -第七分册历史核心知识强化与元问题训练3 19、在王守仁看来,“良知” 主要是指什么?良知与天理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侵蚀良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0、朱熹和王阳明对宇宙的本源探究有何不同?对后世有何影响。
21、何谓儒家文化圈?主要包括哪些国家?受到儒家文化影响分别始于何时?简述受到儒学影响的异同点核心知识练习22、以来, 中国文化先后传入越南、等东亚国家, 形成以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也称汉字文化圈、儒家文化圈儒学传入这三国的分别在、世纪,大约相当于中国的、王朝统治时期儒学传入三国后,影响日益扩大,不仅成为官方哲学,而且还推动了三国制度建设和社会改革,以及文化教育的发展,其中和国,还仿效中国,推行科举考试;国学生在中央或地方官学中完成学业经考试合格后,可以授予官职23、唐代中期以来,儒家极力维护的社会等级秩序以及相应的伦理纲常遭到巨大冲击为此,有学者大声疾呼: 复兴学,直接继承“道通”自宋初开始, 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经典重新解释他们在排拒佛、道的同时,融合、,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学思辨的高度,就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在构建理学体系的过程中,贡献最突出的有程颢、程颐和24、南宋的朱熹为 集大成者, 他在继承、 发扬“二程” 之学的基础上, 融会贯通诸家之说,形成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的核心是,而关键仍落实到与沟通他认为天理既是的本源,又存在于现实世界中,人世间的就是其具体体现。
指出人性本似明珠,与天理一致,但为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要“,” 25、 “二程” 和朱熹都高度强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力图将外在的 转化为内在的主动追求为此,他们提出“”的认识途径和“”的修身公式,要求人们通过一步步的体验、领悟,逐渐达到与一体的最高境界他们的的学说后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成为居于地位的官方哲学和维护工具,世人习称“程朱理学”26 、 朝 理 学 家 王 守 仁 与 陆 九 渊 一 脉 相 承 , 并 加 以 发 扬 光 大 在 他 的 理 论 体 系 中 ,“”的观念得到进一步强化,“心”作为一种实体,实际上已被视为最高本原,所以他认为“心外无” “心外无” “心外无” 王守仁的核心思想是“ ” 认为良知就是人先天固有的性,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必须除去,才能恢复王守仁的学说在明代中后期曾十分流行由于陆九渊和王守仁都重视的精品p d f 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3 页,共 21 页 - - - - - - - - - - 精品学习资料 - - -p d f 精品资料 - - - - - - - - - - - - - - -第七分册历史核心知识强化与元问题训练4 “”作用,世人习称这一学派为“陆王心学”。
第二单元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 对历史的思考27、 何谓西学?西学的内涵有变化?第一次西学东渐形成于何时?早期的“西学东渐”对中国有何影响?为什么未能延续下去?西学再度传入中国大致发生在怎样形势下?此时,中国做出了怎样的反映?28、何谓“中学”?“中体西用”的基本内涵是什么?简述“中体西用”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发展过程及其影响?怎样看待“中体西用”思想?29、中国的新式教育开端于何时?在怎样的形势下得以迅速推广?30、 进化论是在怎样背景下传入中国的?系统的进化论是怎样介绍到中国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请概述其历史作用及影响31、 三民主义是在怎样形势下提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三民主义主要体现了哪些学者的思想?怎样评价三民主义?32、近代以来,不断改变着中国人社会生活的因素有哪些?提示:列强入侵;商品与资本输入;思想文化渗透;交通、通讯的手段改进;民间社团兴起;以及社会习俗的变革等33、结合所学,说明近代以来推动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步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精品p d f 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4 页,共 21 页 - - - - - - - - - - 精品学习资料 - - -p d f 精品资料 - - - - - - - - - - - - - - -第七分册历史核心知识强化与元问题训练5 (p27)34、 新文化运动是在怎样背景下掀起的?兴起的标志是什么?北大为什么会逐渐发展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35、何谓“德先生”和“赛先生”?陈独秀请两位“先生”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在中国产生了怎样影响?36、西方文化的传入,在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怎样的反响?怎样看待这种现象?37、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何时?马克思主义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在中国得以迅速传播的?李大钊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做出了怎样的贡献?有何影响?38、强学会是个怎样组织?在怎样形势下成立的?有何历史作用?39、简述中国近代民间社团发展的概况。
40、简述近代以来中国习俗变迁的主要因素表现及其发展趋势核心知识练习41、 (一) 思想潮流的演进1.“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 背景 :战争后在西学的冲击下,中国面临中西交汇的“千古变局”内容 :派提出了 “为体 (即体制纲常 )、为用 (即制器以求自强)”的主张地位 :继承和发展了 、 的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主张,成为 的指导思想,也使中国迈出了现代化道路上的第一步,但不能实现国家富强,战争后这种主张逐渐消失2.进化论的输入(A) 背景 :战后,民族危机严重兴起,迫切需求思想武器精品p d f 资料 - - - 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欢迎下载 名师归纳 - - - - - - - - - -第 5 页,共 21 页 - - - - - - - - - - 精品学习资料 - - -p d f 精品资料 - - - - - - - - - - - - - - -第七分册历史核心知识强化与元问题训练6 内容 :严复译著 ,以“ ,”为主旨,将系统地介绍到中国影响 :不仅从思想舆论上为的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