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初中语文教学设计部编版(教案Word)语文9下 10唐雎不辱使命.docx
13页10* 唐雎不辱使命一内容解读1.交代出使原因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文章一开始,便进入紧张的对抗状态:秦王派使臣传话,说要以五百里地交换仅有五十里地的安陵国安陵君知道,这是秦国一贯的欺诈伎俩,但是他从容不迫,以安陵是从先王那里接受的封地为借口,委婉地拒绝了秦的无理要求其结果是“秦王不说”,安陵君不安,这样就把唐雎推向了历史舞台2.三个回合的交锋第一回合:文斗(先礼)第2段,写唐雎重申安陵君的严正立场,抵制秦王的欺诈,表现出维护国土的坚定信心在这一段中,敌对的双方尚能在平和的气氛中交锋秦王继续道貌岸然,假仁假义,无理指责安陵君,并夸耀他“灭韩亡魏”的武功,企图一举击垮唐雎的意志面对这样的压力,唐雎沉着冷静,从容应对,以一个“否”字断然反驳,最后以“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做进一步的反击,在假设与让步中现出坚定,在反诘与蔑视中含有嘲讽,这必然会激怒秦王第二回合:武斗(后兵)第3段,秦王与唐雎的对话更加尖锐激烈,最后达到白热化秦王以“天子之怒”恐吓唐雎,唐雎以“布衣之怒”震慑秦王天子之怒”的“流血千里”尚需发动,远在天边;“布衣之怒”的“流血五步”却就在眼前所以,唐雎“挺剑而起”之时,便是秦王威风扫地之际。
第三回合:秦王道歉(唐雎胜利)文章最后一段,写秦王“色挠”,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表明唐雎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外交斗争中取得了胜利唐雎不辱使命,没有向秦王唯我独尊、不可一世的意志低头,挫败了他企图侵吞安陵的锐气,既捍卫了领土主权,又保持了个人的尊严这场实力悬殊的斗争,最后以唐雎的完胜而告终二技法总结1.对话为主,突出关键内容本文几乎全是对话,用对话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局,重点突出,层次感强文章还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安陵君的委婉而坚定,唐雎的沉着干练、义正词严、英勇无畏,秦王的骄横无理、色厉内荏,无不跃然纸上2.对比与映衬、渲染与烘托的艺术手法由于文章始终是在人物对话中展开的,人物语言和行为遵循“刺激—反应”模式平行而下,自然形成了对比,造成了映衬互见的效果如围绕易地问题,就有秦王的欲求与安陵君的坚守,有秦王的无理狡辩与唐雎的据理力争在意志较量方面,则有“天子之怒”与“布衣之怒”的对垒——秦王所说的“天子之怒”,唐雎“未尝闻”;唐雎所说的“布衣之怒”,秦王归之于“免冠徒跣,以头抢地”一个假装不知,非常勇敢;一个丑化描述,极为轻蔑这样,人物形象对比鲜明,相互衬托,将一场正义与非正义的较量真实而生动地展现出来。
作者为了追求夸张、强化的效果,多借助人物语言渲染气势、烘托气氛,增强故事的“现场感”如秦王说“灭韩亡魏”,目的是从气势上压倒对手;唐雎罗列刺客的壮举,也表明了血拼到底的决心秦王先说“灭韩亡魏”,气势夺人;后说“韩、魏灭亡”,辞格已卑这些生动的描写,极大地突显了人物性格3.“小说”笔法,增添文学色彩本文的记事,已经摆脱了史料的束缚,增加了虚构成分例如按秦律,上殿面君不得带任何兵器,文中唐雎却有剑叙事时,人物被置于充满矛盾、紧张激烈的斗争场面中,故事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有结局,人物个性鲜明,文学色彩浓厚塑造人物上也多用“小说”笔法,如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等三主题概括本文通过叙述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勇敢无畏、义正词严地同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最终使秦王折服而保全国土的故事,颂扬了唐雎忠于使命、誓死捍卫国家利益的精神资料库1.作家作品《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国别体史书经西汉刘向之手编订,分为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12国策,共33篇《战国策》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反映当时各诸侯国、各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资料。
从文学角度看,《战国策》文思开阔,寓意深刻,语言风格“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它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重大的影响2.作品背景本文记述的历史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秦国已经“灭韩亡魏”,安陵作为魏国附属的小国,仅方圆五十里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然而,安陵国君臣不甘束手就擒,于是安陵君就派策士唐雎到秦国谈判,以期摆脱当时的危险处境,接着就有了本课的故事3.拓展积累士“士”,中国古代社会中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后演变为知识分子的泛称春秋时期,各国之间征战不休,“士”的地位也出现上升或下降有些卿大夫为扩大影响,巩固地位,设法招揽“士”以张声势,很多“士”便投到他们门下战国时期,争霸和兼并战争更为激烈,于是游说之士应运而生,他们穿梭于各国之间充当说客文言知识库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雎(jū) 怫(fú) 跣(xiǎn) 抢(qiāng)要离(yāo) 祲(jìn) 缟素(gǎo) 傀(guī)挠(náo)2.重点词汇释义1)唐雎不辱使命(辱没、辜负)(2)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交换)(3)安陵君其许寡人(表示祈使语气)(4)大王加惠(施与恩惠)(5)故不错意(在意)(6)请广于君(增广、扩充)(7)岂直五百里哉(哪里只是)(8)秦王怫然怒(愤怒的样子)(9)伏尸百万(横尸在地)(10)布衣之怒(平民)(11)免冠徒跣(裸露)(赤脚)(12)以头抢地尔(碰,撞)(13)非士之怒也(这里指有胆识有才能的人)(14)休祲降于天(吉祥)(不祥)(15)若士必怒(一定)(16)挺剑而起(拔)(17)秦王色挠(面露胆怯之色)(18)长跪而谢之(道歉)(19)寡人谕矣(明白,懂得)(20)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3.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错”同“措”)(2)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4.一词多义1)使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出使)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2)徒亦免冠徒跣(裸露)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3)夫此庸夫之怒也(成年男子)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实义)(4)然虽然,受地于先王(这样)秦王怫然怒(形容词词尾,……的样子)(5)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把)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徒以有先生也(因为)(6)之聂政之刺韩傀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结构助词,的)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代词,代“它”,指土地)(7)于受地于先王(从)唐雎使于秦(到)仓鹰击于殿上(到)5.词类活用1)天下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白色丧服)(2)轻寡人与(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蔑视)(3)请广于君(形容词用作动词,增广、扩充)6.文言句式1)判断句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者,……也”表判断)(2)省略句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句首省略主语“我”)7.参考译文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就答应我吧!”安陵君说:“大王施与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
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亡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在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可以交换)呢?”秦王很愤怒,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百万人横尸在地,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下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时,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时,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要离刺杀庆忌时,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了如果有胆识有才能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白色丧服,今天就是这样。
于是)拔出宝剑站起来秦王面露胆怯之色,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理解本文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2.把握本文对话体的特征,理解人物语言形象化、个性化的特点3.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诵读课文,注意表现不同人物的语气和神情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导入一:中国历史上不乏正气凛然的伟丈夫,他们正如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古代“不辱使命”的名人故事也有很多,如晏子使楚、完璧归赵等今天我们来认识《战国策》中的唐雎,他临危受命,出使强秦,以过人的才略和胆识挫败了骄横的秦王,顺利地完成了出使任务,其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令人钦佩导入二:故事导入晏子出使楚国,楚国的君臣知道晏子身材矮小,故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门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进去,说:“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进去,现在我出使楚国,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只好带晏子从大门进去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难道没有人了吗?怎么派你来呢?”晏子不卑不亢地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的国君那里,无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无能的国君那里。
我晏婴是齐国最无能的人,所以只能出使楚国来见您了楚王自讨没趣师:古往今来,有许多优秀的外交家凭借他们的勇气和智慧,维护了国家尊严,解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留下了许多千古佳话,上面故事中的晏子就是其中一位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认识《战国策》里的一位外交家——唐雎,他凭借个人能力,取得了外交抗争的胜利,维护了安陵国的尊严板书课题)二 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历史背景1.检查预习情况1)生课前预习本课,读准字音2)生朗读,师纠正易错的字音2.了解《战国策》以及本文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三 初读课文,理解字词1.自主学习字词生自主默读课文,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将难理解的词句标出2.合作探究字词小组合作,将各自不明白意思的字词提出来,结合课下注释,小组讨论,得出结论若有讨论未果的字词,请组长记录下来讨论结束后,师收集各组仍没有弄明白的疑难字词,集中讲解3.重点讲解师展示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并讲解四 朗读课文,熟悉故事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旁白、秦王的使者、安陵君、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2.朗读指导师:古代文言文中常用虚词表示语气请同学们阅读课后习题第三题,体会加点词的语气。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3)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4)与臣而将四矣甚矣,汝之不惠!【明确】(1)第一个“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