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经验、教训及意义.pdf
7页谈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经验、教训及意义在进行探讨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经验、教训及意义之前,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的问题是:什么是苏联模式?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指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在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过程中,如果仅就其内涵本身而言主要指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可以从经济、政治、对外关系三个方面来讲首先,从经济上来看, 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 以党中央为领导者, 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 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总之,这是一个有鲜明特点的经济体制, 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 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它片面发展重工业, 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改善生活的手段,达到高积累多投资的目的其次,从政治上来看, 苏联模式又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对内,它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而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大多数情况下又是由个人意志所操纵的 这就造成了党政不分, 共产党领导一切, 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民主集中制有名无实,社会主义法制被忽视甚至遭到践踏。
干部由上级委派, 领导终身任职, 基本上不受群众监督, 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并由此衍生出个人崇拜、 官僚主义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从而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正常民主生活再次,从对外关系看,苏联模式又是集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即封建农奴主式的作风于一体的大国强权体制它不顾别国的国情,以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自居,到处指手画脚,发号施令,对违反其意志的国家则严惩不贷, 从舆论声讨、 经济制裁直到外交孤立, 甚至实行军事干预或占领,无所不用其极 结果造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削弱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总之,苏联模式就是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它的要害关键则在于树立个人崇拜它无情践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以长官意志取代民主集中制, 形成了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式的个人崇拜网,高踞塔顶的则是斯大林及其后任们 可见,制造和利用个人崇拜, 正是苏联领导人用以指挥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法宝苏联模式形成的原因也相应的可以从这三方面诠释:政治上,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思想;经济上,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在对外关系上,西方国家和平演变,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搞大国沙文主义。
观点一: 苏联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一、理论上缺乏创新,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苏共建党伊始, 列宁便强调必须重视理论创新 他认为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导的党,才能发挥先进战士的作用 但苏共后来未能继承列宁这一思想,反而将列宁主义教条化 其所制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到列宁、斯大林著作中寻找理论依据,对列宁著作教务式的解读和引用逐渐成为一种习惯的思维模式,缺乏对外界新事物的接受和应变能力, 无法回应时代提出的新课题, 进而丧失了对各种错误思潮的识别和批判能力二、经济上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落后,动摇执政基础列宁时期曾不断调整经济决策以适应形势的变化,实现由“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斯大林上台后逐步放弃了新经济政策,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其片面强调重工业, 造成农轻重比例的严重失衡,人民生活无法得到改善, 社会不满情绪与日俱增 赫鲁晓夫上台后急躁冒进, 违背自然条件盲目开荒,人民怨声载道 勃列日涅夫时期继续延续斯大林的经济模式,到其执政末期苏联经济已呈衰退之势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初也曾试图改革经济增长模式,但也未能摆脱僵化的体制三、政治上实行专政集权,官僚腐败,执政体制问题突出苏联社会的特权阶层产生于斯大林时期,最终形成于勃列日涅夫时期。
战争年代为了稳定干部队伍采取的一系列社会保障措施,在战后继续得到巩固 赫鲁晓夫曾通过加速干部队伍流动性的方式以消灭特权,结果却适得其反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 采取了稳定干部队伍的政策,赋予各级干部程度不等的特权,直接诱发了特权阶层的产生,最终导致腐败成为苏联社会的毒瘤四、执政党建设乏力,组织松散,执政资源流失殆尽在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时期, 他们都曾做过一些执政党建设工作,然而收效甚微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 民主集中制成为造成党内集权专制和官僚主义盛行的罪魁祸首 他主张党员进行横向联系, 组织各种俱乐部开展活动 结果导致改组后的苏联共产党很快就失去了组织的原有优势,变成了拥有多个派别的松散的政治俱乐部,最终在反对派的进攻中败下阵来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种种弊端并不是苏共和苏联的独家产物,而是一种国际性现象,至今仍不同程度地遗留在执政的共产党内和尚在运作的社会主义国家中观点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尽管存在许多弊病,但从制度角度看, 基本上是正确的,局部是错误的;从实践角度看,成绩是基本的,错误是第二位的苏联向资本主义演变的决定性因素, 不是社会主义实践出现了失误和弊病,而是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领导集团背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推行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的错误路线造成的。
换句话说,苏联演变的根本原因不是社会主义搞得不好,而是不搞社会主义的结果苏联模式还不能在经济制度上贯彻人民民主集中制,劳动人民对资源和生产资料没有处置权,对劳动果实没有分配权, 背离了共产党宣言和列宁的最初理想,已被世界共运史证明不是真社会主义,而是一种骗取和利用人民力量建立起来的封建主义残余制度, 他维护的是挂着共产党招牌的新官僚的利益是比资本主义更落后的社会制度因此最终被人民所抛弃第一,对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评价应该是“三七开”,成绩是基本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社会主义必须进行改革, 以克服错误, 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但是,断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失败的,那是没有根据的第二,苏联向资本主义演变的决定性因素,不是社会主义实践出现了失误和弊病,而是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领导集团背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推行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的错误路线造成的换句话说, 苏联演变的根本原因不是社会主义搞得不好,而是不搞社会主义的结果苏联模式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科学预测错当成永恒的、 终极的绝对真理; 把纯而又纯的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商品和货币、 实行计划经济等有关具体设想原封不动地教条地套到当代非西方社会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中。
同时,理想建立自由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结果却演变成垄断的资本主义时代;理想建成一个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后所建立的共产主义社会,结果现实情况确实非西方落后国家苏联模式的失败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历史教训观点三: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必须坚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则是共产党人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的, 丢掉了这些观点和原则, 就丢掉了根本, 丢掉了社会主义运动的目标要坚持就必须发展, 这就要求执政党在实践的时候,要以面临的实际问题、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 着眼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 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就要勇于纠正自己的失误, 突破其中某些时过境迁的个别结论,在创造各种新思潮中的错误观点, 更不用提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至于最终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勇于纠正自己的错误, 突破时过境迁的结论, 在创造性的运用过程中不断地丰富这个理论观点四:发展是硬道理! 要走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进行改革,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在处理发展社会生产力和进行阶级斗争的关系问题上,过分注重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造成了阶级斗争扩大化, 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列宁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直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看作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根本保证列宁提出并实行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保留商品生产和货币、 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科学技术、 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等多种方法,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斯大林建立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以后,却始终把阶级斗争看作是比发展社会生产力更为重要的任务,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于是,阶级斗争在社会各个领域, 一方面是首要任务, 另一方面阶级斗争的范围和深度大大扩展了,最终导致阶级斗争扩大, 错误地镇压和杀害了一大批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分子和栋梁人才,阻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 实质上就是各国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本国实际,独立自主探索本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创造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毕竟,各国的国情千差万别,如果都套用同一种实践形式,必然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历史证明苏联模式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每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情况都是不同的,不应该有必须共同遵循的模式, 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 走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大力发展生产力, 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 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及时进行改革才能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只有生产力得到了发展, 经济建设才能得以良的改革措施, 但是没有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与发展,使其成为桎梏苏联经济发展的沉重枷锁观点五: 不断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并且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在现代社会里, 执政是每一个政党都必定会选择的基本政治目标,对许多资产阶级政党而言, 这差不多就是全部目标 而对无产阶级政党来说, 他们除了有执政的政治目标以外, 还有实现共产主义的终极社会革命目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无产阶级执政党就要勇敢地面对挑战,围绕着执政问题, 认真采取改进和完善的措施,使党的战斗力、凝聚力、领导和执政的能力得到真正巴乔夫上台进行一系列改组以后,其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综合执政资源、 贺驭全局的能力明显变弱,最终步上败途同时要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和平演变”,指的是西方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的战略。
这项战略在苏联演变过程中起了作用,这是不争的事实从苏联演变的过程看, 由于在苏联国内、 苏共内部存在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内应力量, 他们从内部配合了敌对势力的需要,从而促成了演变的事实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虽然说如果没有内应力量, 西方的和平演变势力即便强大,也很难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但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也是不能忽视的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及其领导者在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也应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不留给他们可乘之机观点六: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尤其应该始终抓住这个中心不放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 独立自主地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照抄别国的模式最终会落得失败的结局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注重执政党的建设在思想上必须提倡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作风, 在组织上必须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苏联剧变的直接原因表现为右倾机会主义, 即主动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权, 苏联的经验告诉我们,批判“左”的教条主义要用历史的观点, 要全面分析, 不能简单地否定历史。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改革必须深深扎根于本国国情,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