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小学语文情境教学评述.docx
5页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 李##小学语文情境教学评述 [作者] ##师大教授田本娜 [内容] 二、情境教学表达了语言美和情境美的统一 小学语文教学一般有三种境界:第一种,景、情、语统一的境界通过教学,学生不但能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思想,学到语言及读写方法,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而且能到达情感陶冶及美感享受第二种,侧重于语言分析,语言和思想不能恰当地结合,学生只能受到语言外另加的教育或缺少教育第三种,侧重于课文内容的分析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但学不到语言李##老师的教学到达了第一种境界 李老师的课所以能到达第一种境界,主要是情境教学表达了语言美和情境美的统一具体分析,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教材表达了作者的语言美和客观情境美的统一小学语文教材是经过选择的,大都是一篇篇语言规范、优美、思想内涵丰富的佳作每篇作品都表达出作者对客观事物、景物、人物的认识,表达出作者创作时所置身的情境,到达“景语”和“情语”的统一作者对某些事物、景物、人物感到美,产生美感直觉,决不是个人主观任意的产物,也不是个人偶然主观产生的“梦境”,而完全是客观地、必然地决定于他所处的情境。
但是不同的作者,对同一景物、人物、事物又有着不同的美感直觉和客观美的统一,表达出不同的语言美和情境美的统一这之中最重要的是作者的情感和语言修养例如《____山水》一课,____山水本身是客观美、情境美,而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情感,运用优美的语言表达了____山水之美的境界到达了语言美和情境美的统一 第二层:教师的教学要把作者的语言美和情境美的统一再现出来一般教师往往忽略作者所写的客观性情境的再现而李老师的情境教学正是要把学生带入作者创作时置身的情境之中,到达理解语言美和情境美的统一为此,(1)需要教师想象出作者所反映的景物、人物、 事物的具体情境如教学《____山水》一课,教师要有____山水的直接或间接感受;(2)理解作者是怎样概括客观景物、人物、事物的 如怎样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____山水之美的到达教师自身的美感直觉和教材所反映的情境美的统一一般的阅读,到此水平即到达目的因为教师还要完成教学任务,指导学生理解语言美和情境美的统一因此,教师还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找出语言训练重点,为教学设计出一套教学方法 第三层:学生学习要到达理解语言美和情境美的统一。
这是教学目的李老师的课,对教材钻研得非常深入,既能挖掘教材的语言因素,又能巧妙地指导学生进入作者所反映的具体情境之中,使学生顺利地到达理解语言美和情境美统一的目的她常用板画、音乐等形象教学手段,而最常用的、占主导地位的还是语言描绘及提问、启发、点拨如教《____山水》一课,理解____的水美一段,教师除运用板画、插图、音乐帮助再现____山水之美外,主要设计了四个水平的语言训练项目:(1)指导学生认真读书,概括地理解____的水是静、清、绿的; 山是奇、秀、险的初步理解语言美和情境美的统一2 )从句子变化中理解____的水美如漓江的水静、清、绿,用什么连词把静、清、绿组成句子?如果把静、清、绿三个形容词重叠一下句子该怎样?看到漓江的水不禁要赞叹,改成感叹句又怎样?这不仅是单纯的语言变化,而是通过语言变化,调动学生的情感,理解漓江的水美,到达语言美和情境美的统一3)进一步理解漓江的水静、清、绿的具体描写 通过读课文加深美的感受,接着教师要求通过语言理解“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是一种怎样的意境启发学生想象,师生“荡舟漓江”,听着音乐,激发学生多种感受,教师优美的语言表达,支配着学生的想象,通过学生的感知与情感活动,把学生带入漓江畔的情境之中,充分体验着漓江的宁静。
学生进入的情境与教材描写的情境一致,从而可以具体地理解词句含义及显示的形象由于是语言训练,此时教师又引导学生回忆描写水流声音的词,如潺潺、淙淙、哗哗,听到漓江水流的声音吗?看看漓江的水在流动吗?听不到、看不到、好静啊!你只觉得船在向前移动此处,不仅复习了形容水流声音的词,同时用反衬方法又一次体会到漓江的水多么静啊!又一次使学生理解了语言美和情境美的统一用同样的方法,使学生具体理解“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到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两句话4)移情训练,教师出示“我爱长江、西湖和家乡小河” 要求把该句改成排比句,并加修饰语由爱漓江,移情到爱祖国的江海湖泊同时又开展了语言训练又一次表达出语言美、情境美和情感的统一这四个层次的语言训练,由浅入深,由概括到具体,由理解到运用;由语言的深入理解带动情感的加深,最终使学生既学了语言,体验到语言之美,又体会到情境之美,受到美感教育具体表达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景、物、语浑然一体的最高境界 三、情境教学表达了语言美和生活美的统一 一般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训练,往往局限于课堂上、书本中李##老师对学生的语言训练,不限于课堂之内和书本之上,而是常常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带到生活中去,在观察玩赏中,就生活中提供的景、物、人创造出生动鲜活的情境,自然、有序地训练学生的语言。
例如教完《初冬》一课,带学生到郊外游玩孩子们忽然听到小河对面传来一阵笑声李老师迅速抓住这一生活情境,开始了有趣的师生对话: 师:你们听,河那边传来了什么声音? 生:河那边传来一阵笑声 师:你们听,河那边传来一阵谁的笑声? 生:河那边传来了一阵姑娘的笑声 师:你听到一阵什么样的笑声? 生:我听到一阵咯咯的笑声 生:我听到一阵欢乐的笑声 生:我听到一阵清脆的笑声 师:这笑声如果不用“清脆的”、“欢乐的”,打个比方说,会吗? 生:那笑声有点像小铃铛 生:那笑声像小鸟的歌声一样快乐 生:那笑声就像小河的水在流 师:姑娘为什么这样开心? 生:因为今年粮食丰收了 这段谈话有景有情有思想,语言逐步具体、生动,使学生学到活的语言 又如《在春天的田野上》、《雪后的原野》等课文都有类似的野外对话训练每次出游都有一个目的,一个主题,做到围绕中心分层次开展这样就把生活、观察、思维、想象、语言都溶于一个整体训练之中,到达综合训练的目的,学生的学习不限于一本教科书中,乏味地、单调地重复各种文字游戏式的练习,而是很自然地把语言和生活统一起来。
学生的视野开拓了,孩子们很有兴趣地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如何观察生活,用语言描写生活,体验着真切感人的情和理从而印证了歌德讲的一句名言:“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人类语言的源泉来自生活,又用于生活李##老师善于把孩子们带到生活中去学习语言学生面对生活所展现的情境,教师依据语言规律,调动学生在课本上、生活中已掌握的词句表达所见所闻,在欢快的生活中,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理 [1][2]下一页 5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