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历史文选贞观君臣论治(节选).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c**
  • 文档编号:299122251
  • 上传时间:2022-05-2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1.93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历史文选贞观君臣论治(节选) 贞观君臣论治(节选): 1. 丙午,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那么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丙午(二十一日),太宗与群臣议论防盗问题有人苦求设严刑重法以禁盗,太宗微笑着答道:“老百姓之所以做盗贼,是由于赋役繁重,官吏贪财求贿,百姓饥寒交集,所以便顾不得廉耻了朕看法应当杜绝奢移滥用,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老百姓吃穿有余,自然不去做盗贼,何必用严刑重法呢!”此后经过数年之后,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商人旅客可在野外露宿) 上又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那么费广,费广那么赋重,赋重那么民愁,民愁那么国危,国危那么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太宗曾对身边的大臣说:“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仰仗百姓剥削百姓来奉养君主,宛如割下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而身死,君主富了而国家灭亡。

      所以君主的忧虑,不来自于外面,而常在于自身凡欲望多那么花费大,花费大那么赋役繁重,赋役繁重那么百姓愁苦,百姓愁苦那么国家危急,国家危急那么君主地位不保朕往往斟酌这些,所以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 2.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 “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成,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太宗认为兵部郎中戴胄忠诚清正耿直,提升他为大理寺少卿当时大量候选官员都假冒履历和门荫,太宗令他们自首,否那么即处死没过几天,有假冒被察觉的,太宗要杀掉他戴胄上奏道:“根据法律应当流放太宗大怒道:“你想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回复道:“敕令出于君主一时的喜怒,法律那么是国家用来向天下人昭示最大信用的陛下愤怒于候选官员 的假冒,所以想要杀他们,但是现在已知道这样做不适合,再按照法律来裁断,这就是忍住一时的小愤而保全大的信用啊!”太宗说:“你如此执法,朕还有何忧虑!”戴胄前后屡屡冒犯皇上而执行法律,奏答时滔滔不绝,太宗都听从他的观法,国内没有冤案。

      ) 3.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太宗令封德彝荐举贤才,很长时间没有选荐一个人太宗质问其理由,答道:“不是我不尽心竭力,而是现在没有奇才!”太宗说:“君子用人如用器物,各取其优点古时候使国家达成大治的君主,莫非是从别的时代去借人才的吗?正应当怪自己不能识别人才,怎么能诬蔑整个时代的人呢?”封德彝羞惭地退下) 4.二年春正月,上文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那么明,偏信那么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换鲧、驩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那么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贞观二个年春正月,唐太宗问魏征:“君主怎样做才算明智?又怎样做才会昏庸? ”魏征回复说:“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观法,就会作出明智的决断;仅仅片面地听取单方面的观法,只能作出昏庸的判断从前尧畅听民意,所以三苗的恶行被他知晓。

      舜广开四方视听,所以共工、鲧和驩这样的坏人无处暗藏秦二世毫不质疑地信任赵高,给自己带来了在望夷宫被赵高杀害的悲剧梁武帝不加选择地听信朱异,结果让自己遭遇在台城被活活饿死的屈辱隋炀帝片面相信虞世基,落得被部将缢杀在彭城阁的下场因此,假设君主广泛地听取和吸纳观法与建议,宠臣就不能蒙蔽(雍,堵塞;蔽,蒙蔽)君主,并且下面的信息也会畅通地到达君主 唐太宗说:“说得对!” 5.(三年夏四月)甲午,上始御太极殿,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诏敕有不便者皆应论执比来唯睹遵从,不闻违异若但行文书,那么谁不成 为,何必择才也房玄龄等皆顿首谢故是:凡军国大事,那么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贞观三年夏四月甲午,唐太宗御 驾到太极殿(始,曾经),对一侍大臣说:“中书省和门下省都是分外重要的部门(司,部门),对不妥的诏令都理应提出观法或建议近来只顺应我的意图,却听不到不同的声音假设中书省和门下省只是负责传递文书,那么谁不能做呢?何必费心地选用人才呢?”房玄龄等人连忙磕头谢罪从前的做法(惯例)是:全体的国家大事,都由中书舍人各自提出自己的观法,混杂地签署自己的名字,叫“五花判事”。

      紧接着中书侍郎和中书令举行审查,此后给事中和黄门侍郎可以驳倒和校正中书省的观法唐太宗方才重申已有的制度,此后很少有破坏规定的事情展现 6. 乙丑,上问房玄龄、萧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文帝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餐而食;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那么照有不通,喜察那么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郡臣既知方法,唯取决受成,虽有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那么不然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那么赏,有罪那么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因敕百司:“自今诏敕行下有未便者,皆应执奏,毋得阿从,不尽己意乙丑(初二),太宗问房玄龄、萧道:“隋文帝作为一代君主怎么样?”回复说:“文帝勤于治理朝政,每次监朝听政,有时要到日落西山时,五品以上官员,围坐论事,卫士不能下岗,传递而食虽然品性算不上仁厚,亦可称为励精图治的君主太宗说:“你们只知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贤明而热爱苛察,不贤明那么察事不能都通达,苛察那么对事物多有疑心,万事皆自行抉择,不信任群臣。

      天下如此之大,日理万机,虽伤身劳神,莫非能每一事均切中要领!群臣既已知主上的观法,便 只有无条件采纳,即使主上展现过失,也没人敢辩论谏议,所以到了其次代隋朝就灭亡了朕那么不是这样选拔天下贤能之士,分别充任文武百官,让他们考虑天下大事,汇总到宰相处,深思熟虑,然后上奏到朕这里有功那么行赏,有罪即处置,谁还敢不尽心竭力而各司职守,何愁天下治理不好呢!”因而敕令各部门:“今后诏敕文书有不当之处,均应执意禀奏,不得阿谀遵从,不充分发表自己的观法) 7.(六年冬十二月)上谓魏征曰:“为官择人,不成造次用一君子那么君子皆至用一小人那么小人 矣对曰:“然天下未定,那么专取其才,不考其行丧乱既平,那么非才行兼备,不成用也贞观六年冬十二月,唐太宗对魏征说:“选拔官员,不能轻率和仓促任用一个君子,全体的君子都容许前来,而假设任用一个小人,全体的小人都会蜂拥而至魏征回复说:“切实是这样假使国家没有统一,那么就只看人才的才干,而不用权衡品性假设国家已经安定(丧,死亡;乱,战乱),那么不是德才兼备的人才,就不能使用 8.十三年春二月,上既诏宗室群臣袭封刺史,左庶子于志宁以为古今事殊,恐非久安之道,上疏争之。

      侍御史马周亦上疏,以为:“尧、舜之父犹有朱、均之子倘有孩童嗣职,万一骄愚,兆庶被其殃,而国家受其败正欲绝之也,那么子文之治犹在;正欲留之也,而栾黡之恶已彰与其毒害于见(现)存之百姓,那么宁使割恩于已亡之一臣,明矣然那么向所谓爱之者,乃谪所以伤之也臣谓宜赋以茅土,酬其户邑,必有材行,随器授官,使其人得奉大恩,而子孙终其福禄 贞观十三年春二月,唐太宗已经下诏书让宗室和一些大臣世袭刺史的职位,左庶子于志宁认为古代和现今处境不同,这样做或许不能保持长久的稳定,因此上奏疏表示反对侍御史马周也上了奏疏,他认为:“尧、舜的父亲还有丹朱、商均那样的不孝子假使让小孩子继承职位,万一他们娇纵,老百姓就会受到他们的祸害.国家就会遭遇损失想要断绝他们的职位,他们长辈的功勋还在;想要留存他们的职位,他们的罪恶已经明显了与其祸害现世的宏大百姓,不如不向有功 劳的大臣施恩,这是分外明显的道理这样的话,原来关爱他们的行为,恰好成了伤害他们的行为臣下认为理应赏赐他们土地和人口,假设切实(必,切实)有才能,就根据才能(器,才能)的大小授予相应的官职,使得本人受到陛下的恩泽,子孙也享有优越的生活 会司空、赵州刺史长孙无忌等不愿之国,上表固让,称:“承恩以来,形影相吊,若履春冰,宗戚忧虞,如置汤火。

      缅惟三代封建,盖由力不能制,因而利之,礼乐节文,多非己出两汉罢侯置守,蠲除曩弊,深协事宜今因臣等复有变更,恐紊圣朝纲纪且后世愚幼不肖之嗣,或抵冒邦宪,自取诛夷,更因延世之赏,致成剿绝之祸,良可哀愍愿停涣汗之旨,赐其性命之恩正碰上司空、赵州刺史长孙无忌等人都不容许采纳世袭职位,上表坚决推辞,表的内容是:“诏令发布以来,感到寂寞凄凉,犹如行走在春季的薄冰上;宗族(宗,宗族)和亲属(戚,亲戚)忧心忡忡(虞,忧患),宛如被放置在火上的汤一样追忆往昔,只有三代实行分封制,理由约莫是由于中央的气力不能操纵地方势力,所以因势利导,政令往往不是由中央王朝发出的两汉废除王侯,设置郡守消释(蠲,免除)了过去(曩,从前)的弊端,这分外恰当(协,和谐,融洽)现在由于我们的起因又有变化,或许会扰乱圣唐的制度而且愚蠢不成器的后代,或者触犯国法,自取灭亡由于延续几代的赏赐,导致断绝的灾祸,实在是可怜悯的事情恳请能收回成命(涣,离散),恩赐子孙们性命无忌又因子妇长乐公主固请于上,且言:“臣披荆棘事陛下,今海内宁一,奈何弃之外州,与迁徙何异上曰:“割地以封功臣,古今通义,意欲公之后嗣辅朕之子孙,共传永久而公等乃复发言怨望,朕岂强公等以茅土邪!”庚子,诏停世封刺史。

      长孙无忌又通过儿媳长乐公主坚决向唐太宗苦求,他还说:“我摈弃千难万阻为陛下效力,现在天下太平,为什么要被任命到外地?这和迁徙没有什么分别唐太宗说:“天子把土地分封给有功的大臣,这是古今共同的做法目的是为了让你的后代辅佐我的子孙,共同把大唐永恒的基业传继下去但你们却表示不能采纳,我怎么会强迫你们采纳呢?”庚子日,唐太宗下诏中断世代封袭 — 9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