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历史尖子生培优题考点01 中国古代政治(解析版).docx
7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考点01 中国古代政治一、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这说明A.久远的历史难以形成统一的定论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必然C.文献史料主要用于印证同一史实D.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并非一帆风顺【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认为是益禅让于启;《战国策燕策一》认为是启抢夺了益的权力这体现了禅让制仍有较大影响,世袭制的建立并非一帆风顺,进而说明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并非一帆风顺,故D项正确;《史记夏本纪》、《战国策燕策一》对启继位的说法不一,是因为撰写者占有材料不同、立场不同等原因所致,并不是因为久远的历史难以形成统一的定论,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必然,故B项错误;两则材料对启的继位说法有差异,作为文献史料并不能相互印证,故C项错误2.下表是关于夏、商的部分文献记载表中信息可以说明,夏、商时期( )内容出处汤“尃受天命,刻伐下祀……咸有九州,处禹之堵(土)”春秋时期齐国叔夷钟铭文“自禹至桀十七世……用岁四百七十一年”春秋战国时期《竹书纪年》“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
……帝发崩,子帝履葵立,是为桀”汉代《史记》A.王权严重依赖神权 B.嫡长子继承制成熟C.“家天下”局面遭破坏 D.早期政治文明的兴起【答案】D【解析】题干“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帝发崩,子帝履癸立,是为桀”体现了夏商政权演变的相关知识,说明早期政治文明已经兴起,故D正确A材料不能体现,排除西周嫡长子继承制逐渐成熟,排除B夏朝“家天下”局面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故排除C故选:D3.有学者指出,西周中央王朝对诸侯的分封和对卿大夫的册命,都体现了“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的原则与特征,但只要“本大末小”的局面发生大的改变,情势与以往就会有大的不同该学者意在说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A.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权力结构 B.隐含着使王权走向衰微的因素C.强化了中央与诸侯国的关系 D.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局面【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周王和诸侯的关系,属于分封制的内容,家国一体体现的是宗法制的特点,A项排除;材料信息“‘本大末小’的局面发生大的改变,情势与以往就会有大的不同”反映出在分封制下,中央王朝对诸侯和卿大夫的控制是有限的,容易发生“末大”的局面,即诸侯势力的强大容易威胁到王权统治,说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隐含着使王权走向衰微的因素,而非强化中央与诸侯国的关系和确立周王“天下共主”局面,B项正确,C、D两项排除。
4.西周征服殷商后,把姬姓的近亲近族一批批分送去东方,择定交通及军略要冲,圈地筑城,长期屯驻,建成了一个包络黄河流域,南达汉水、淮水,甚至长江北岸的庞大交通网这表明西周分封制的实行A.扩大了区域经济文化交流 B.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秩序C.加强了对边疆的直接管理 D.确保了军事斗争的胜利【答案】A【解析】由材料“把姬姓的近亲近族一批批分送……长期屯驻”“建成……庞大交通网”可知,西周统治者把同姓的近亲近族分封到战略要冲,形成了庞大的交通网,这有利于加强周朝统治区域内的经济文化交流,故选A项;材料中并未涉及西周的等级秩序,排除B项;西周通过诸侯国实现对边疆的间接管理,排除C项;“确保了”表述绝对,排除D项5.《礼记•王制》记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此外政府还规定,白叟五十岁以后,不再服劳役;六十岁以后免服兵役依据户口册核对老年人的家庭及其产业状况政府,规定“八十者,一子不从政;九十者,其家不从政”这说明商周时期的养老制度A.注重礼制和孝道 B.带有宗法色彩 C.受儒家思想影响 D.重视礼法并施【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礼乐制度根据《礼记•王制》记载的殷人、周人养老的相关规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的养老制度注重礼制和孝道,A项正确;政府专门对养老制度进行规范化管理,看不出宗法色彩,B项错误;商周时期的养老制度不受春秋时期产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对违法现象进行处罚的相关规定,体现不出法的作用,D项错误。
6.据记载,周天子作为天下的共主,在发布诏令时经常用“朕”作为自称秦朝统一后,秦始皇也成了天下的共主,自然而然就会延续周天子的自称,不同的是,秦始皇将“朕”做了制度化规定,即只有皇帝才可以将“朕”作为自称这反映了A.秦始皇完全继承了西周的衣钵 B.秦始皇进一步强化了君主权力C.秦始皇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D.秦始皇试图使权力具有神秘性【答案】B【解析】材料“秦始皇将“朕”做了制度化规定,即只有皇帝才可以将“朕”作为自称”体现的是皇帝独尊的特点,B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D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不能体现,排除;故选:B7.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答案】D【解析】“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是指分封制;“秦以后之郡县政治”是指郡县制分封制以血缘宗法制度为基础,属于贵族政治;郡县制打破了血缘关系,由皇帝任免官吏,属于官僚政治,故选B项分封制没有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
以血缘为纽带的是分封制,故C项错误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分封制实施于奴隶社会的周朝,故D项错误8.秦汉的历史经历了由统一、分裂到重新统一的过程,国家结构形式选择也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郡县制因秦统治者的急功近利而一度崩溃,其后分封制重蹈覆辙,如楚霸王项羽,同样为历史所否定因而在迈向单一郡县制的过程中,有一种过渡性中间形态的结构形式材料旨在论证A.郡县制不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B.汉初实施郡国并行的合理性C.秦汉由分裂到统一的必然性 D.分封制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汉代郡国并行制的实施,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强调的是秦单一的郡县制易“崩溃”,项羽分封同样“为历史所否定”,郡国并行体制就是在迈向单一郡县制过程中“过渡性中间形态的结构形式”,故选B项;A、D两项均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故排除A、D两项;材料强调的重点是“过渡性中间形态的结构形式”的合理性,而非从分裂到统一的必然性,故排除C项9.西汉时,丞相车千秋的女婿徐仁因断案过于宽纵,引发外戚霍光不满,霍光当即要处死徐仁车千秋为救女婿,召集群臣讨论,结果所有人都依附霍光最终徐仁被弃市,车千秋也险些被霍光处分。
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A.朝廷内部治国理念存在差异 B.皇权强化削弱了丞相决策权C.宗法观念淡薄弱化官僚特权 D.儒家思想垄断地位受到挑战【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召集群臣讨论,结果所有人都依附霍光”“车千秋也险些被霍光处分”等可知,外戚霍光在与丞相的权力斗争中占据上风,而外戚的权力来自皇帝,外戚权大实则为皇权强化,皇权的强化使得丞相的权力被削弱,因而答案为B项A项片面解读材料,排除C项“宗法观念淡薄”不符合史实,且该说法也与材料无关,故排除材料并未提及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故D项错误10.西汉初期,各郡国举孝廉均为1人东汉时期对察举制进行改革,以户口为例,一般州郡每20万口得举1人,但边境州郡例外,每10万口即可岁举1人这一举措A.造成了地区间政治力量失衡 B.有利于增强中央政府向心力C.利于促使官员注重人口增长 D.鼓励了官员到边远地区任职【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汉代的选官制度据材料,东汉察举制改革后,边境州郡在选官上得到优待,这有利于加强边境地区与中央的联系,巩固统治,增强中央政府向心力,故选B项;秦汉时期,中原地区作为中国政治中心的地位并不曾改变,排除A项;察举制选官改革与官员注重人口增长无关,排除C项;察举制的目的为选拔官员,对已获得官职者基本无影响,排除D项。
11.董仲舒一再强调“天”至高无上的主宰地位,并反复论证“天”道是“人”道的主旨;他把一些自然现象加以神秘化和宗教化,使其成为一种社会规律来加以宣扬,从而提出“灾异谴告”说由此可知,董仲舒的“灾异谴告”说A.意在维护儒学独尊地位 B.使儒学完成思辨化进程C.有利于限制皇权的滥用 D.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材料体现的是董仲舒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灾异谴告”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君权的滥用,故选C项;A、D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理学使儒学完成思辨化进程,排除B项12.汉初,楚、齐、赵地的文化传统仍有很大影响,东西方各处文化习俗的差异和冲突明显为此汉朝在东部分封诸侯王,从俗而治;在西部沿用郡县制这表明郡国并行制A.带有浓厚的家天下意识 B.易留下地方割据的隐患C.加快了边患问题的解决 D.有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郡国并行制根据材料内容可如,汉初的郡国并行制是在东西方各地文化习俗差异和冲突明显的背景下实行的,这一政策缓解了文化冲突,有利于汉初统治的稳定,故D项正确;实行东西异治的直接目的是缓和东西方文化冲突,不能说明郡国并行制具有浓厚的家天下意识,故A项错误;B项不是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故错误;郡国并行制的实行从长远的角度看不利于中央集权,因此不利于边患问题的解决,C项错误。
13.在唐代,凡遇军国大事,照例先由中书舍人(中书省属官)各拟意见,再由中书令审核裁定,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须送门下省,由给事中(门下省属官)复审;若门下省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因此敕书必得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才算合法这一规定的重要意义在于A.强化了君主的决策权 B.提高了门下省的地位C.扩大了官员的自主权 D.提升了政策的合理度【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唐代的政治制度材料反映政令的下发须经历中书省、皇帝和门下省,这有利于集思广益,提高政策的合理性,故选D项;材料中“必得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才算合法”体现对皇权的制约,排除A项;门下省负责审议,材料中信息是门下省履职的体现,不能体现其地位的提高,排除B项;“敕书必得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才算合法”,实际上限制了中书、门下官员的自主权,排除C项14.唐代科举考试中专设史科,通史即可入仕皇帝还设立专门的修史机构——史馆,使官修正史的行为制度化,此制为以后各朝沿袭这些做法( )A.有利于政府加强思想控制 B.促进了科举制度的完善C.维护了历史记载的客观性 D.推动史学成为独立学科【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唐朝非常重视历史和官修正史,唐朝的这些做法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维护封建统治,故A正确;材料只是说明科举考试内容中专设史科,不能说明科举制度的完善,排除B;官修正史体现了统治者的利益,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不一定具有客观性,排除C;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故选A15.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故名科举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下的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科举制的产生与确立,反映了A.选才呈现公平开放的特色 B.以官举士的选官方式终结 C.取士标准出现多样化趋势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