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译文.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学***
  • 文档编号:266341368
  • 上传时间:2022-03-1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9.17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译文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解释】 (1)[天时]包括时令、气候,乃至政治形势等非人力所能及的条件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3)[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有所向,内部团结 (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城:内城[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5)[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环]包围 (7)[之]代这座城 (8)[而]连词表转折 (9)[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10)[而]连词表递进 (11)[是] 这 (12)[也] 表判断语气,“是”。

      (13)[非]不是 (14)[池]护城河 (15)[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16)[坚利]精良坚,坚忍利,锋利 (17)[米粟]粮食 (18)[多]充沛 (19)[委]放弃 (20)[而] 连词表顺承 (21)[去]离开 (22)[之] 代词,代“城” (23)[故] 所以 (24)[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25)[以] 凭借 (26)[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畛域封,划定疆,边疆界,界限 (27)[固]稳定 (28)[国]国防 (29)[山溪]山河 (30)[险] 险要 (31)[威] 震慑,树立威望 (32)[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此处特指君主道,正义 (33)[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34)[寡] 少 (35)[之至]到达极点 (36)[畔]通“叛”,背叛 (37)[顺] 归顺,按照 (38)[以] 凭借 (39)[之]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0)[故] 所以 (41)[有] 要么,或者 (42)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稳定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43)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 (44) [亲戚]内外亲属 【翻译】 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条件,有利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譬如有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从周围围攻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周围包围的方式攻城,确定是得到了有利的天气时令,可是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由于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城墙不是不高啊,护城河不是不深啊,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忍锋利啊,粮食不是不充沛啊,但守城者却弃城而逃,这是由于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地去,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稳定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振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扶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扶助支持他的人就少扶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扶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于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优势,攻打连内外亲属都反对的寡助之君。

      所以, (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那么已,战就确定能告成 【赏析】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对比,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时反映孟子所说的“仁政”三者之间的对比,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对比,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役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抉择战役输赢的是人而不是物在对比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一致,语气特别断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二三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运用否决排比句式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表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周围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处境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由于“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处境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确定的压服力 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这一观点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三段论述的根基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役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表达孟子的政治看法,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

      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 (得道的意思为施行仁政)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到披靡,失人心者,人心向背,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我们通常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来表示:符合正义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扶助,违背正义的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在这里,我们把“道”理解为“正义”那么,什么叫“正义”?《现代汉语词典》中说:“正义”是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这是富于现代气息的理解,然而是和它最初的含义一脉相承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的一个出名论断《孟子·公孙丑下》中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里的“畔”字通“叛”,是背叛、反对的意思这段话是说,对得道的人,扶助他的人就多;对失道的人,扶助他的人就少扶助的人少到极点时,就连亲戚都会反对他;扶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遵从他拿全天下都遵从的气力,来攻打连亲戚都反对的人,要么不战,一战必胜 孟子在这里说的“得道”和“失道”的人,都不是指普遍的个人,而是指一国之君一国之君既是战役的总指挥,也是政治上的领袖。

      孟子通过论述战役输赢的问题,引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然而在孟子看来,“民心向背”对于战役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对于政治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意思是说,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所谓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和扶助所谓的“得天下”,是指通过施行仁政来“王天下”,而不是单靠武力来争夺天下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悦诚服,自动来归附;而以力服人,不能服人之心在孟子看来,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由于仁政,是“得其心”之政 那么,如何“得其心”,即如何行仁政呢?孟子提出了“保民”的思想保民,就是关爱和养护人民,它要求君主做到“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就是人民所梦想的,就替他们聚积起来,人民所厌恶的,不要强加给他们人民所梦想的是什么呢,当然是丰饶、幸福的生活孟子认为,这是行仁政的根本着眼点做到了这一点,然后民心归服、天下归服,是任何气力都阻拦不了的 — 7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