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经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docx
14页诗经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 诗经全文解释及原著赏析 诗经全文解释及原著赏析1 肃肃兔罝,椓之丁丁 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肃肃兔罝,施于中逵 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肃肃兔罝,施于中林 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解释: 【1】肃肃(suō):整饬貌,密密罝(jū居):捕兽的网 【2】椓(zhu浊):打击丁丁(zhēnɡ争):击打声布网捕兽,必先在地上打桩 【3】赳赳:威猛雄健的样子 【4】公侯:周封列国爵位(公、侯、伯、子、男)之尊者,泛指统制者 【5】干:盾牌 【6】城:城池干城,比方捍卫者 【7】逵(ku魁):九达之道曰“逵”中逵,即四通八达的路叉口 【8】仇(qi求):通“逑” 【9】林: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中林,林中 【10】腹心:比方最可信任而不行缺少之人 作品赏析: 从首章的“肃肃兔罝,椓之丁丁”,到二章、三章的“施于中逵”、“施于中林”,虽皆为“兴语”,其实亦兼有直赋其事的描摹之意,一场紧急的狩猎就将开头兔”解为“兔子”自无不行,但指为“老虎”似更恰当。
周南”江汉之间,本就有呼虎为“於菟”的习惯那么,这场狩猎所要猎获的对象就该是啸声震谷的斑斓猛虎了!正因为如此,猎手们所布的“兔罝”,结扎得非常紧密,埋下的网桩,也敲打得愈加坚固肃肃”,既有形容布网紧密之义,但从出没“中逵”、“中林”的众多狩猎战士说,同时也表现着这支队伍的“军容整肃”之貌丁丁”摹写敲击网“椓”的音响,从路口、从密林四处交汇,令人感觉到它们是那样恢宏,有力而在这恢宏有力的敲击声中,又同时展现着狩猎者振臂举锤的孔武身影 从诗中所咏看,狩猎战士围驱虎豹的关键场景还没有绽开,就突然跳向了对“赳赳武夫”的热闹赞美但被跳过的狩猎场景,其实是可由读者的丰富想像来补足的《郑风大叔于田》就曾描摹过“火烈具举,襢裼暴虎(袒胸手搏猛虎)”的惊险场面,以及“叔善射忌,又良御(车)忌,抑磬控忌(忽而勒马),抑纵送忌(忽而纵驰)”的追猎猛兽情景这些,都可在此诗兴语的`中断处,或热闹赞语的字行间想见而且由猎手跳向“武夫”,由“兔罝”跳向“干城”,又同时在狩猎虎豹和沙场杀敌之间,实现了刹那间的时空大转换:这些在平常狩猎中搏虎驱豹的健儿,一旦消失在捍卫国家的疆场之上,将在车毂交叉、箭矢纷坠之际,挥戈击退来犯强敌,而巍然难摧如横耸的城墙。
于是一股由衷的赞美之情,便突然充溢于诗人胸际,甚至冲口而出,连连呼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好仇、腹心)”了 诗写得很骄傲在三章相叠的咏唱之中,这种骄傲也因了“干城”、“好仇”以至“腹心”的层层推动,而增加了一种神采飞扬的夸耀意味这对那些“公侯”来说,有这么一些孔武有力之士为其卖命,当然是值得自矜的但在另外一个方面,对于“春秋无义战”的那个时代来说,甘将一身武艺,售予公侯之家,而以充当他们的“腹心”为荣,就很难说是一件幸事了《诗经》“国风”中另一些为离乡背井、久役不归或丧身异域,而咽泣、哀号和歌哭的诗作,或许更能透露:在这种夸耀背后,还掩盖着怎样一种广阔无际的悲伤 诗经全文解释及原著赏析2 [先秦]诗经 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维此二国,其政不获维彼四国,爰究爰度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顾,此维与宅 作之屏之,其菑其翳修之平之,其灌其栵启之辟之,其柽其椐攘之剔之,其檿其柘帝迁明德,串夷载路天立厥配,受命既固 帝省其山,柞棫斯拔,松柏斯兑帝作邦作对,自大伯王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则友其兄,则笃其庆,载锡之光受禄无丧,奄有四方 维此王季,帝度其心。
貊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比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孙子 帝谓文王:无然畔援,无然歆羡,诞先登于岸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笃于周祜,以对于天下 依其在京,侵自阮疆陟我高冈,无矢我陵我陵我阿,无饮我泉,我泉我池度其鲜原,居岐之阳,在渭之将万邦之方,下民之王 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谓文王:訽尔仇方,同尔弟兄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 临冲闲闲,崇墉言言执讯连连,攸馘安安是类是禡,是致是附,四方以无侮临冲茀茀,崇墉仡仡是伐是肆,是绝是忽四方以无拂 解释: 【1】皇:光辉、宏大 【2】临:监视 【3】下:下界、人间 【4】赫:显著 【5】莫:通“瘼”,疾苦 【6】二国:有谓指夏、殷,有谓指豳、邰,皆不确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引或说:“古文上作二,与一二之二相像,二国当为上国之误此说是,上国系指殷商 【7】政:政令 【8】获:得不获,不得民心 【9】四国:天下四方 【10】爰:就。
【11】究:讨论 【12】度(du):图谋 【13】耆:读为“稽”,考察 【14】式:语助词式廓:犹言“规模” 【15】眷:思慕、宠爱 【16】西顾:回头向西看西,指岐周之地 【17】此:指岐周之地 【18】宅:安居 【19】作:借作“柞”,砍伐树木 【20】屏(bǐng):除去 【21】菑(zī):指直立而死的树木 【22】翳:通“殪”,指死而仆倒的树木 【23】修:修剪 【24】平:铲平 【25】灌:丛生的树木 【26】栵(l):斩而复生的枝杈 【27】启:开拓 【28】辟:排解 【29】柽(chēng):木名,俗名西河柳 【30】椐(jū):木名,俗名灵寿木 【31】攘:排解 【32】剔:剔除 【33】檿(yǎn):木名,俗名山桑 【34】柘(zh):木名,俗名黄桑以上皆为倒装句式 【35】帝:上帝 【36】明德:明德之人,指太王古公亶父 【37】串夷:即昆夷,亦即犬戎。
【38】载:则 【39】路:借作“露”,败太王原居豳,因犬戎侵扰,迁于岐,战胜了犬戎 【40】厥:其 【41】配:配偶太王之妻为太姜 【42】既:犹“而” 【43】固:结实、稳固 【44】省(xǐng):察看 【45】山:指岐山,在今陕西省 【46】柞棫:两种树名 【47】斯:犹“乃” 【48】拔:拔除 【49】兑(du):直立 【50】作:兴建 【51】邦:国 【52】对:疆界 【53】大伯:即太伯,太王长子次子虞仲,三子季历太王爱王季,太伯、虞仲为让位于季历,逃至南方,另建吴国太王死后,季历为君,是为王季 【54】因心:姚际恒《诗经通论》:“因心者,王季因太王之心也,故受太伯之让而不辞,则是能友矣 【55】友:友爱兄弟 【56】则:犹“能” 【57】笃:厚益,增益 【58】庆:吉庆,福庆 【59】载:则 【60】锡:同“赐” 【61】光:荣光 【62】丧:丢失 【63】奄:全。
尽 【64】貊(m):《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及《礼记乐记》皆引作“莫”莫,传布 【65】克:能 【66】明:明察是非 【67】类:辨别善恶 【68】长:师长 【69】君:国君 【70】王(wng):称王,统治 【71】顺:使民服从 【72】比:使民亲附 【73】比于:及至 【74】悔:借为“晦”,不明 【75】施(y):连续 【76】畔援:犹“盘桓”,徘徊不进的样子 【77】歆羡:犹言“觊觎”,非分的盼望和企图 【78】诞:发语词 【79】先登于岸:喻占据有利形势 【80】密:古国名,在今甘肃灵台一带 【81】阮:古国名,在今甘肃泾川一带,当时为周之属国阻:往,至 【82】共(gōng):古国名,在今甘肃泾川北,亦为周之属国 【83】赫:勃然大怒的样子 【84】斯:犹“而” 【85】旅:军队 【86】按:遏止 【87】徂旅:此指前来侵阮、侵共的密国军队 【88】笃:厚益、巩固 【89】祜(h):福。
【90】对:安定 【91】依:凭借 【92】京:高丘 【93】陟(zh):登 【94】矢:借作“施”,陈设此指陈兵 【95】阿:大的丘陵 【96】鲜(xiǎn):犹“巘”,小山 【97】阳:山南边 【98】将:旁边 【99】方:准则,榜样 【100】大:注意 【101】以:犹“与” 【102】长:挟,依恃 【103】夏:夏楚,刑具 【104】革:兵甲,指战斗 【105】顺:顺应 【106】则:法则 【107】仇:同伴 【108】方:方国仇方,与国、盟国 【109】弟兄:指同姓国家 【110】钩援:古代攻城的兵器以钩钩入城墙,牵钩绳攀援而登 【111】临冲:两种军车名临车上有望楼,用以眺望敌人,也可居高临下地攻城冲车则从墙下直冲城墙 【112】崇:古国名,在今陕西西安、户县一带,殷末崇侯虎即崇国国君,《尚书大传》有“文王六年伐崇”的记载 【113】墉:城墙 【114】闲闲:摇动的样子 【115】言言:高大的样子。
【116】汛:读为“奚”,俘虏 【117】连连:接连不断的状态 【118】攸:所 【119】馘(gu):古代战斗时将所杀之敌割取左耳以计数献功,称“馘”,也称“获” 【120】安安:安闲从容的样子 【121】是:乃,于是 【122】类:通“禷”,出征时祭天祃(m):师祭,至所征之地进行的祭祀;或谓祭马神 【123】致:招致 【124】附:安抚 【125】茀茀:强盛的样子 【126】仡(y)仡:高崇的样子 【127】肆:通“袭” 【128】忽:灭亡 【129】拂:违反,抗拒 作品赏析: 这首颂诗先写西周为天命所归及古公亶父(太王)经营岐山、打退昆夷的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