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高中新课程教学必修模块教学建议.doc
26页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精神,深化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稳步推进我市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进程,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验) 》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的内容和要求,本着“积极、稳妥” , “逐步深化、逐年推进”的方针,结合我市高中化学教学实际,对我市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化学教学,提出如下教学工作意见:一、高中化学课程结构和必修模块的功能定位普通高中化学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部分 8 个模块每个模块计 2 个学分,共 36 学时必修课程包括《化学 1》和《化学 2》,是全体学生必修的模块;选修课程包括《化学与生活》《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与技术》《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6 个模块其中必修模块是选修模块的基础,选修模块是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的拓展与深化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设计,6 个选修模块之间是平行关系,如下图所示: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课程,是高中化学课程为全体学生打下共同基础的具体体现和保证,具有双重功能和双重基础性高中化学必修模块一方面要促进全体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所需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学习相关学科课程和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基础。
从内容上来看,必修模块几乎包括了以往高中化学三年所涉及的所有内容,但由于必修模块只是为进一步学习选修模块打基础,因此具体的知识点作了精简,并且教学要求作了调整,大多数只是形成一般的概念,了解基本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 验 化 学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2的研究方法,相关内容在选修模块中都将进一步深化选修的 6 个模块,是为了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和选择课程的自主性开设的,其中《化学与生活》突出化学与生活的关系,从化学的角度认识生活中的问题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体验和体会化学的价值《化学与技术》体现以化学为基础的技术,体现化学在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以及对技术创新不可低估的影响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这两个模块称为社会类,体现化学学科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建议文科同学选择另外四个模块称为学科类,其中《化学反应原理》从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等方面,认识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了解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物质结构与性质》从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以微粒间不同的作用力为线索,侧重研究不同类型物质的有关性质,丰富学生物质结构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机化学基础》探讨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应用,学习有机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有机化学对现代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贡献这三个模块系统性、理论性强,是为对化学有兴趣、有意向在化学科学领域进一步学习深造的学生设计的教学中要注意与必修模块的合理衔接,促进基础知识的深化,提高化学素养,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实验化学》要求掌握实验技能和方法,突出实验方法和手段,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中的作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必修模块是选修模块的基础,选修模块是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的拓展与深化每个选修模块有相对独立的中心内容,特别是能更好地体现选择性原则以及基础性与时代性的结合二、选修模块的选择及教学进度的安排建议1.选修模块的选择目前全市高一学生正在学习的是必修模块必修 1 和必修 2 两个模块学习结束后,根据课标要求,全体学生必须至少选择学习一个选修模块,才能达到毕业的学分要求建议不准备向化学或理科方向发展的学生,可选择模块《化学与生活》或《化学与技术》中的一个模块,建议选择《化学与生活》准备向化学或理科方向发展的学生,至少应选择《物质结构与性质》、 《化学反应原理》、 《有机化学基础》、 《实验化学》等 4 个模块中的三个模块。
由于 08 高考方案至今没能出台,考试内容和形式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设想,08 高考化学试卷与现在的高考化学试卷总体形式会有很多相似性,可能会从知3识呈现形式或问题的设问角度等方面做些调整,或出现等效选做题,所以,我们建议准备向化学或理科方向发展的学生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和《有机化学基础》三个模块,教学中适当将《实验化学》模块中重要内容渗透到上述三个模块中,这样基本能保证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学生对各个模块的选择,不仅受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的影响,也与自身的基础、教师的引导、家长的意愿、社会的需求等各方面的因素有关,因此在新课程理念的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但“尊重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绝不是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教师要充当好“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积极引导,激发兴趣,指导学生科学选择选修模块,使选修模块的教学合理有序的进行2.教学进度的安排08 高考考试内容和形式肯定会有明显变化,老师和学生都需要充分的时间去研究和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因此,我们的教学任务尽量做到重心前移,建议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教学时间、周课时安排如下表:时段学生内容周课时高一上学期全体化学 1、2(第一章)4文科化学 2、《化学与生活》或《化学与技术》4(2)高一下学期理科化学 2、《物质结构与性质》(部分)4高二上学期理科《物质结构与性质》(部分)《化学反应原理》5高二下学期理科《有机化学基础》6高三上学期高三下学期理科复习6三、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教学建议1.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⑴ 全面理解三维课程目标,科学制定课堂教学目标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 、 “过程与方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
在实施中要特别注意全面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要求以及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4首先对三维目标的理解要把握其内涵,例如:“知识与技能”中特别提出要重视化学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的学习,也就是说实验不仅是提供化学事实的工具,而且是学生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过程与方法”中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过程与方法要求:一是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问题意识的培养要求全体学生经历对化学知识的形成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强调问题意识的培养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二是化学学习的方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化学学习中能够学会运用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这两个过程是融于一体的,在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中领悟化学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应该把激发和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放在第一位,要求在化学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探究的乐趣,逐步形成探究周围世界的兴趣其次, “三维”目标是从课程功能层面提出的,是整个课程实施后所要达到的目标,不能将其简单地分解到每节课。
同时这三个目标维度只是目标维度的要素,不一定是显性的目标维度,可以截然分开,各自发展三维的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核心,是学习方式的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结果要实现新课程提出的“转变学生过于依靠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的目标,就要在实施的过程中以基础知识为出发点,在“过程与方法”中寻求突破,精心设计展现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基础科学合理地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2)全面理解教材结构,准确把握必修模块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从课程设计来看,必修模块的目的是促进全体高中生形成最基本的科学素养,是人人都要学的化学,是高中化学课程为全体学生打下共同基础的具体体现和保证因此,必须强调其基础性从必修模块自身的编排体系来看,不再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为出发点,采用推理、演绎的方法学习化学,而改为以物质分类的思想来整合教学内容,通过提供实验事实、科学史话等感性材料,采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得化学知识因此,同样的知识内容,在新、旧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教学要求也不相同如“离子反应” 、 “氧化还原反应”在必修模块中是作为化学反应的分类类型来介绍,其最基本要求的就是根据分类标准进行类别判断。
至于各种情况下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等知识都将在相应的选修模块中进一步学习5教学要求的弹性是新课程一个重要特征受到高考和传统教育方式惯性的影响,教师对后续课程了解不足,在教学时,容易出现内容扩展、要求拔高做法在教学中首先应该保证所有的学生掌握好课程标准规定的最基本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完全可以也应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对教学提出高一些的要求,对教学内容作适当的弹性增补,以发展学生的能力,更好地理解知识以及为后续学习预留空间但这种对教材内容的弹性增补,不是随意对所教内容进行拓宽、加深,前提是首先要“保底” ,而且增补不能搞“一步到位” 例如对于必修 1 的第二章《离子反应》 ,可做如下弹性的要求:教 学 要 求基本的要求(全体学生应在本节学习时掌握)①会写:能够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②会看:看到离子方程式知道代表的是某一类的反应,并能举例如看到 H++OH-=H2O 知道代表的是强酸、强碱之间的反应;③会判断:能够根据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判断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从而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④会检验:Cl-、SO42-、CO32-的检验方法。
弹性的要求(有条件学生可在本节增补)①涉及强酸、强碱、盐(包括难溶盐)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限于初中学过的方程式) ;涉及醋酸、氨水的离子方程式②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发展的要求(全体学生在必修 2 结束时掌握)涉及多元弱电解质等较为复杂的离子方程式不宜拓展(留待选修学习)涉及量的关系的离子反应,如过量、不足量等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是螺旋上升的,不是在知识首次出现时就要求学生一下子全部达到的新课要求与模块学习结束时的要求应该有所不同比如物质的量、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这些重要的化学知识,在前两章有了初步印象后,在后续所有单元学习中,必须反复出现,反复应用,在必修模块全部结束,才提高到期望的要求所以,在处理教学与考试的关系时,有些内容是必教必考的,而有些可只教不考或者选教选考,有些则选教不考根据教学需要而增补的内容一般可不作为学分认定的内容由于课程标准对具体教学内容和知识点的要求描述不是非常具体,对于教学难度的把握,还可具体参考下列建议:①比较现行的人教版、山东科技版和江苏版高中新课标教材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合本校实际的教学目标与要求;②对于人教版教6材中的资料卡片、科学视野和科学史话三个栏目的内容,是教学上很好的素材,但可以不作为学分认定内容;③全面了解高中必修、选修课程内容的知识编排顺序,理清各模块的知识结构以及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准确把握各部分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特别注意初、高中教学的衔接,选、必修教学内容的衔接。
3)深入研究教材中知识呈现主线,合理重组教学内容教材采用了专题式的模块结构,一定程度影响了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例如模块 1 中的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这是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作为以“事实学习”为特征的课型,为了避免这类内容学习中常见的“一听就会,一用就乱” ,一定应该有化学基本理论作为主线贯穿进行学习本章的教材按照新课标要求,隐去了周期和主族这条过去最熟悉的线索,将整个金属作为研究对象,按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盐横向分类,横向比较,了解通性,突出特性这样的集中介绍,有其明显的特点,但大量的信息同时出现在学生面前,又缺乏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基础,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通过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