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峨眉山月歌》教案 12篇.doc
50页2023年《峨眉山月歌》教案 12篇 《峨眉山月歌》教案 1 一.知人论世 李白,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生于西域,长于蜀地,25岁出蜀而漫游楚湘,最终葬在当涂他一生创作丰厚,诗歌以清新飘逸见长,《峨眉山月歌》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 开元十四年(726),李白“骇骧筋力成,意在万里外”,于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途中,他写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可以说,受长江文明的哺育,李白才情如大江,妙思似明月由于乡土因缘,诗中峨眉月就是这样一个意象30年后他流放夜郎赦归后,在黄鹤楼送蜀地僧人去长安,又作《峨眉山月歌送进蜀僧晏入中京》洋溢着思乡情的峨眉月,在李白手中又泛化为《静夜思》中人与月的瞬间精神遇合,使“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变得家喻户晓后来又借酒力和醉态思维,创造出《月下独酌》,《把酒问月》等诗歌神品谪仙之月,是想象最清丽奇特、极具情感渗透力的意象因此经过李白、苏轼以及唐宋一系列诗人赋予明月具有人间亲和感的想象和意义,六朝至唐的文人玩月雅兴遂渐渗透到民间风俗心理,终于在北宋形成了人伦情感非常浓郁的中国人盼团圆、庆团圆的岁时节日——中秋节了 二.课文分析 诗从“蛾眉山月”写起,点明时令是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流露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三.巧妙构思、思想情感 这首诗是一首短小的绝句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在表达情感方面,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这首诗只是以“蛾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展示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分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又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关于文中的“君”,一说指峨眉山月《唐诗别裁集》:“月在清溪、三峡之间,半轮亦不复见矣‘君’字即指月一说指同住峨眉山的友人,则诗中山月兼为友情之象征 四.小结: 蜀江行旅图: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兼指友人、故士象征乡情、友情《峨眉山月歌》教案 2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 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默写《峨眉山月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峨眉山月歌》教案 3 【学习目标】 1、 认识3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词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准备:1、CAI 2、本诗的朗读录音,配合简易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1、 教师引入: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哪些和月亮有关的古诗呀!谁能背给同学们听听?(学习复习以前的学过的与月亮有关的古诗:《静夜思》《古朗月行》《竹里馆》《望洞庭》《宿建德江》等,主要是让学生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古诗,引起学生学习这首诗的兴趣。
2、 唐代的伟大诗人李白非常喜欢月亮,我们以前学过的《静夜思》《古朗月行》就是他写的,他还写了许多和月亮有关的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另外一首诗《峨眉山月歌》读完题目后,问:你知道了什么?你们知道峨眉山在哪儿?(峨眉山是李白故乡最有名的大山,也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初次离开四川所做 3、 教师板书课题,指导学生读题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悟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读顺 生:自读(教师巡视) 师:请同座同学互读古诗,互相检查字音读得是否正确,读错字音互相纠正 生:互相检查 师:这几个字大家都会读吗?谁来读:指名 1、 检查字 2、 检查诗 三、自主探究,读中感悟 1、大家结合起来插图、注释再读古诗,教师提问:想想你了解到了什么? 2、学生读完后,说说从诗中了解到了什么 同学们很会学习,知道利用插图和课后注释来帮助自己理解诗意,这就是学习古诗的方法出示古诗) 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乘着小船,顺流而下月亮倒映在江水之中,船在行,月亮也跟着行他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驶去第一次远离故土,难免恋恋不舍,可他心怀伟大事业大抱负,毅然决然地顺江驶向渝州。
三、读中悟情境之美 1、为了更好地体会诗人的内心情感,我们再来逐字逐句体会诗的意境大家一边自由读第一句,一边脑海里浮现出画面 你们脑海中出现的是这样的一幅画吗? 2、①和半轮 ②江水流 3、半轮秋月挂在空中,陪伴作者顺流而下,这是多么优美的意境啊!谁来读一读指名读评:月亮走,我也走,我顺流而下,才看到了影入江水流的妙景啊!多美的月色啊!四周一片寂静,只能听到江水的哗哗声 4、齐读,过渡语?诗人顺江而下,他从哪儿出发,又到哪儿去呢?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呢? 5、指名读第三名著重交流:思君不见教师可问学生:诗人在这里思念谁呢? 预设:如有学生说李白在思念亲朋好友,教师可追问:这跟月亮有什么关系呢?(如果学生仍不能理解,教师可举一些李白把月亮当作好朋友的诗句引导学生理解,李白曾经写过这一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里的月亮诗人就把他当作了故乡的亲人、朋支透过这月亮,诗人看到了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切一切这怎么不让他依依不舍呢? 多么有意境的'秋夜远行图啊!不仅写出月映清江的景色之美,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难舍之情啊! A. 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诗 B. 指名朗读这句诗,学生评读 C. 学生自由诵读这句诗,注意体会李白愉快的心情。
四、品读古诗,感悟诗歌的意境 1、学生自由读整首诗 2、配乐再来指名读 3、播放音乐,学生闭上眼睛感受诗歌的意境 是啊,李白即将离开家乡远行了,此时,他看到家乡的山、家乡的水,特别是家乡的月是多么亲切和留恋啊!他多么想和它们常常做伴呀,他要把这些家乡的美景一一带走他马上就要离川远行,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了,他的内心豪情万丈!让我们怀着依依惜别心情,一起诵读这首诗 4、播放音乐,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5、读着读着,诗的语言活了吧,来,赶紧把它背下来吧! 五、小结 中国古代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中唐代诗歌创造了我国文学史上的高峰古代诗人创作了大量的优美诗歌,流传至今,我们为能够生在这样诗的国度而自豪古代诗人很喜欢把月亮写入诗中,他们把月亮当作朋友亲人来歌颂,你们课后可多找一找,看看能找到多少写月亮的诗歌,读一读吧《峨眉山月歌》教案 4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5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峨眉山月歌》 一、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3、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 二、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渎,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三、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四、发展性练习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