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人才国际化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探究.docx
9页深圳人才国际化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探究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人才是解决发展瓶颈问题、推动城市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人才国际化是城市国际化的重要衡量指标,与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一流城市相比,深圳人才国际化还存在较大差距未来,深圳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欲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越的全球标杆城市,需要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在国际化人才理念、人才政策和人才制度等方面做到先行示范一、深圳人才国际化发展现状(一)深圳人才国际化指标评价在现有的国际人才指标评价体系中,深圳不仅与知名国际城市相比有较大差距,即便与国内一线城市相比也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第一,常住外籍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低发达国家外国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大多超过20%,中国只有0.07%,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9.3%,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3%,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1.7%[1]根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北京的国际人口比例只有0.4%,上海不到0.5%,中国香港是8%作为对比,纽约40%以上2015年深圳常住外籍人口达8255人,2015年年末常住人口1137.89万人,国际人口占比非常低,深圳尚未成为国(境)外高知识、高技术含量人才和其他专门人才的集散地。
第二,国际人才竞争力差距较大根据德科集团、欧洲国际商学院等联合发布的2019全球城市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显示,从城市的“禀赋条件”“吸引力”“成长性”“可留住”“全球化”等方面测算人才竞争力指数,在全球90个主要城市中,纽约、伦敦、东京在该排行榜中分别居第8位、第14位和第19位,中国台北、中国香港、北京、上海、广州分别排在第15位、第27位、第58位、第72位、第87位,深圳位于第94位[2]第三,国际人才吸引力有待提升上海科学院“海外人才研究”团队与上海浦东科创促进中心联合发布的国际人才吸引力指数显示,从城市治理、经济发展、区域定位、科技创新、人才状况以及生活环境方面评价2017年区域创新中心的国际人才吸引力,深圳人才吸引力指数是0.308,与纽约(0.638)、东京(0.583)和伦敦(0.386)等全球区域创新中心相比落后;即便与国内北京中关村(0.403)、上海张江(0.379)、香港(0.353)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见表1)[3]表1全球区域创新中心国际人才吸引力指数比较历年“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评选,从居住环境、医疗和公共安全、长期工作机会和发展潜力、工作环境(包括组织文化、开放度)、为外籍人才提供的公共服务、国际化氛围与多元文化环境、外籍人才政策及激励奖励机制、用人单位吸引和鼓励人才的措施、有助于事业成功的社会因素、长期交流合作的机会等多角度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近年深圳对外籍人才吸引力仍然不敌北京、上海,2016年排名未能跻身前5名,2017年、2018年的评选中落后于合肥、青岛、杭州等二线城市(见表2)。
表2“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Top5排名情况(2014—2018年)(二)深圳人才国际化发展环境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深圳在经济实力、创新能力、产业环境、城市文化等方面具有集聚国际人才的优势,但是在顶层设计、科研实力、生活环境以及科研机制等方面还有待继续提升第一,经济实力是影响国际人才流动的主要因素经济因素是决定国际人才开发、流动和集聚的关键当一个地区的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以上、产业技术资本密集度达到60%以上、第三产业贡献率达到64%以上的时候,人才将大幅度回流[4]2018年,从GDP总值看,深圳GDP总量达到2.4万亿美元,首次超过香港;从人均GDP看,深圳人均GDP达到19.3万元,比广东全省高1.21倍,比北京和上海分别高37.9%和42.2%从政策层面看,粤港澳大湾区、先行示范区的“双区驱动”战略为深圳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增强了深圳作为全国和区域经济中心的核心引擎功能第二,创新能力是吸引国际创新人才的基本动力深圳是以创新为驱动的科技创新之城,围绕人才是“第一资源”形成了创新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协同的开放性、多样性、强竞争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而且将通过创新生态体系集聚更多的国际优秀人才,确立其在全球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2018年,深圳的国际专利申请量已经突破1.8万项,占全国申请量的30%以上,连续15年居全国城市之首,其中华为公司以5405项居全球企业第一,深圳大学以201项位列全球教育机构第3、中国高校第1第三,产业环境是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强大支持产业结构层次决定了城市国际化人才的层次和水平2010年,深圳发布了生物、新能源、互联网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发展规划,成为国内最早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城市2018年,深圳发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政策,每年专门安排预算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战略新兴产业2019年深圳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10155.51亿元,增长了8.8%,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同时为集聚国际高端产业人才提供了重要平台第四,移民文化和年轻化是吸引国际优质人才的天然优势深圳本身就是一个移民城市,吸引着国内外大量优秀人才汇聚,这种移民文化优势在吸引国内人才的同时未来将会加入更多的国际化元素普华永道发布的《人才政策决胜粤港澳大湾区未来》显示,2006—2017年,深圳人口年增长率达到3.5%,香港只有0.7%;2018年深圳常住人口平均增速4.0%。
[5]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深圳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只有3.4%,广州7.9%,香港已经超过15%,深圳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城市,仍然是人才集聚的高地第五,顶层设计仍然是国际人才引进的障碍深圳目前缺乏国际人才战略的顶层设计,高层次人才缺乏国际竞争力首先,深圳作为“一带一路”标志节点城市,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人才、国际商务人才、法律人才等诸多类别的人才,在总体上都缺少需求与供给清单的把握和统筹其次,深圳未来将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但是其国际人才引进还未实现先行示范,在国际人才理念、制度、框架等方面还未实现突破第六,科研实力仍然是吸引国际高端人才的软肋高等教育水平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智商,好大学能够带来一定规模的移民,也是城市创业创新人才的重要来源深圳的高等教育资源与经济实力相比存在较大的落差2019年,北京、上海、广州的高校数量分别是93所、64所和82所,其中本科院校的数量均超过30所;深圳的高校数量仅有14所,其中只有7所是本科院校[5]深圳高等教育薄弱主要体现在学术资源、研究力量和学术威望上与其他城市相比,深圳在科研机构、科研资源和科研实力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距。
[7]第七,生活环境仍然是招揽国际高端人才的短板随着国际化人才需求的不断提升,对工作和生活所需的配套制度、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国际化需求也在提高目前深圳的法律和制度参与国际化水平不高,公共设施和服务的国际化程度不高,国际人才发展的综合环境整体上处于劣势这方面也可以参考国内城市经验,如上海针对国际人才服务,实施了国际教育机构设立、国际教育学制、国际医疗机构设立以及跨国社会保险结算制度、加强国际社区建设等一系列政策[8]第八,科研机制仍然是开展国际化交流合作的障碍深圳在科研管理方面与其他城市有同样的问题对国内人才来说,在出国管理制度方面,因公出国需提前报备,科研人员有时无法参与临时决定的国际学术交流,限制了人才的国际交流对国外人才来说,获得永久居留权的外国人才在科研项目申请、技术转移优惠政策享受、创新补贴领取等方面有诸多限制;外资企业参与中方科研计划申报存在内部审批时间较长、报批手续较多等问题;海外人才在职业资格互认、境内开展执业活动、以内资身份进行工商登记注册、获得股权激励等方面也受到政策的诸多限制二、引进国际化人才的经验借鉴(一)国际化人才流动趋势第一,流动方式从人才单向流动向人才多向流动转变。
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国际人才不再只是从经济欠发达国家向经济发达国家流动,短期交流、阶段性流动和人才环流成为主要趋势,虚拟集聚、离岸集聚、就地集聚、跨国办公成为新特点目前我国处于从人才流失到提取人才积蓄的阶段,并逐渐成为跨国人才流动和全球人才大竞争的重要参与方深圳作为国内重要的一线城市,也获得了更多的在国际人才市场层面激活存量、盘活资本的机会第二,流动影响因素从单一经济收入向多维驱动要素转变经济收入已经不再是人才流动的唯一决定性因素,除了生存和经济因素之外,教育、发展、环境、文化认同等驱动要素对人才流动的作用更加显著,同时也催生了人才从发达国家向母国回流、环流的趋势在我国海外人才开始进入常态化流动周期的时候,深圳要借助中美贸易战、粤港澳大湾区、先行示范区建设等重大事件,及时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加快国际人才回流和引进进程第三,人才竞争从国家内部竞争向国际化竞争转变国际人才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对于深圳等一线城市来说,人才吸引不仅局限于国内,还要扩大到世界;不局限于存量,还要放眼在增量从长期来看,坚持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的人才战略方针深圳要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要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要构建更加开放、务实、具有竞争力的引才制度,广纳天下英才。
第四,人才资源从“独享时代”向“共享时代”转变在共享经济时代,人才使用权比人才所有权更加实用,人才不再单一地依附于一个组织,他们可以同时为多个企业提供服务另外,借助现代通信、网络等技术手段,人才可以将其智力、知识等资源转化为信息流的形式传递到其他地方,实现“才”和“人”相对分离的流动,这种流动也弥补了未来人才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短板深圳国际人才引进也要遵循“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引才原则,享有共享时代的人才红利二)国外经验借鉴美国一是通过移民政策优先吸引高学历、高技能的人才通过设置不同入境移民制度吸引本国所需的各类人才,如设置临时工作签证满足短期人才需求、设置劳工证弥补长期本土人才不足二是通过留学教育引进国家战略所需的自然科学和工程类科学技术人才实施宽松的留学生签证政策、简化国际学生入学程序、设立高额奖助学金政策吸引国际优秀人才深造三是通过高校等科研机构引进高级人才通过与海外知名高校、学术研究机构或跨国公司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方式,实现高层次人才的国际流动和共享[9]英国一是通过大学和研究机构吸引国际顶尖人才,政府与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共同发起高级人才招聘计划二是通过移民政策吸引国际人才。
英国从2008年10月正式实施“记点积分制”的移民政策,将入境签证分为5类——高技能人士、技能人士、低技能人士、学生和临时工人,其中高技能人士能够直接获得英国长期签证三是通过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结合留住留学生并争夺国际顶尖人才[10]法国一是通过居留政策吸引优秀人才2006年,法国开始实施“优秀人才居留证”,旨在接纳科技、经济、体育、文化等各领域的高层次人才,证件持有者可以享有工作权利、自由出入法国并享有法国公民同等待遇二是通过移民政策引进高层次人才2007年,法国通过《新移民法》,让优秀的高层次人才能够享受法国国民待遇,同时规定在法国定居5年就可以加入法国国籍,并可以保留双重国籍[11]新加坡一是实施“外来人才政策”重点引进顶尖人才、专业人士和技术工人,意在改变外国人口格局,吸引更多受过教育的移民,填补国内劳动力市场的空白二是从世界各地引进人才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和人力部共同成立“联系新加坡”项目,目的是吸引国际人才到新加坡工作、投资和生活,分别在亚洲、欧洲和北美设立办事处,为有意向到新加坡工作的全球精英提供一站式服务三、深圳人才国际化发展定位(一)深圳未来国际化人才需求国际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