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鱼记》赏析.docx
4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养鱼记》赏析 这是一篇杂文,当然属于小品所谓“杂文”,原指作品内容驳杂,于文体不易归类,故以“杂”名之而所谓小品文,其内容实亦属于“杂”之一类如尺牍、题跋、随笔、日记等短文,皆在小品范畴之内,而其内容也都是无所不包的“杂拌儿”由此可见,小品文者,第一是形式短小,其次那么为内容庞杂至于今天多称讥讽小品为杂文,此盖肇端于鲁迅的大量作品其实讥讽小品只是杂文的一种,有些抒情小品,内容又何尝不杂!假设文中抒情与讥讽兼而有之,那或许更是标准的“杂”文了 这篇《养鱼记》,可以说是抒情与讥讽兼而有之的杂文题曰“养鱼”,而文章的一半篇幅都用在对鱼池的描绘上先从位置写起,说明这小池“直对非非堂”再写鱼池形成的理由,那是由于有一块未种花草的空地,便用来挖成一个不方不圆不大不小的土坑,然后注入清澄的井水,使之成为池塘池塘虽小,却是足供休息和漫步的好地方凭了艺术的素养和丰富的想像,竟然在这小小的池边获得了精神寄托,“渺然有江湖千里之想”,并且“足以舒忧隘而娱穷独”,这确是朴实无华的抒情妙笔 至于这小池之所以能引起的兴趣,那么由于它具备以下优点:其一,它虽由人工挖浚,却能“不方不圆”“全其自然”,得天真之趣;其二,池水“汪洋”而“清明”,有风时微波成漪,无风时宁静清澄,无论星月还是须眉,都能映在池中,毫芒毕现(文中所说的“潜形于毫芒”,兼有池水清澄,使自己须眉都映入其中,看得一清二楚的意思)。
所以在此偃息或漫步,乃有一种“自足”之感;即使心有“忧隘”(有忧愁而想不开的事),情况“穷独”(孤寂无聊之谓),也尽得伸张而足以自娱了可见前半篇那一段绘景状物之文,都是为抒情服务的其实那个小池塘也未必真如笔下所描述的那么美好,但从在描述时所流露的情趣来体察,便知道在这小天地中具有“审容膝之易安”之乐而怡然自满了 读者自然要问,为什么文章的后半篇要借养鱼一事来发牢骚,并且借题发挥加以讥讽呢?这就要从欧阳修的生平及其整个著作中去寻求答案了欧阳修并非一位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凡庸之辈,而他在写此文时还不到三十岁,其壮志豪情也还未受到任何挫折不过他本人在洛阳这几年中,貌似并不以当时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待遇为得志,所以他才有“忧隘”“穷独”之感用句古话说,欧阳修是十足不甘心做“池中物”的于是文章才有后半篇借童子只养小鱼,而把大鱼丢在岸上任其枯涸发了一通牢骚,这种借题发挥原是写讥讽小品的应有之笔关键在于这同前半篇到底有什么联系从外观看,鱼是有幸有不幸的大鱼“不得其所”而小鱼“有若自足”,当然太不公允了而这一不公允的局面却是由“童子”之“嚚昏而无识”造成的对童子的斥责正是对当时社会上主宰命运和人为地制造不公允事情的人的批判。
但我认为写此文的真正用意,却在于通过大鱼枯涸在岸、小鱼自足于水的生活现实对自己出处进退做出了切身反省自己到底是得志于现状,做池塘中自满其乐的“小鱼”呢,还是做被人置于池外,终不免因枯涸而死的“大鱼”?这样,前半篇的抒情片面实际上成了自我讥讽,所谓“渺然有千里江湖之想”不过是一种主观的憧憬,一场自我抚慰或自我迷醉的虚幻之梦而当时所处的留守推官的职位,实际仅仅是一泓小小水池,一个不大不小不方不圆的坑塘而已而像欧阳修这样一条“大鱼”,即使能游入池中,在这斗斛之水的容量之下,也没有多少闪转腾跃摇头摆尾的余地枯涸而死纵然委屈了大鱼,放入池中莫非就“得其所”了吗?然那么这篇文章的讥讽内容实包括讽世和自嘲两个方面,由于早已清楚地熟悉到自己当时的生活面和政治环境还是处于“忧隘”与“穷独”之中,同那枯涸在池边的大鱼实际上是相去无几的所谓“感之而作”,其所“感”的内涵正在于此而以抒情的笔触作为自我嘲讽的手段,那么是欧阳修这篇杂文的创新独到之处,务必表而出之 (选自《历代小品文大观》,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吴小如)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