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初中文言文注释质疑.docx
16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中学文言文注释质疑四川省华蓥市阳和初级中学 杨成洪在中学语文课本阅读教学篇目中,文言文始终占据着不容忽视的比例(一般为三分之一);由于文言远离我们的时代,很多词语的意义、语法特点,同学感到生疏;记载的古代文化常识、典章制度等同学又不熟识,这给同学阅读懂得文言文带来种种障碍;扫除解决这些障碍, 供学习文言用的工具书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中同学文言文学习辞典》等能起到作用;不过,从中同学学习的实际情形来看, 拥有文言文学习工具书的同学只是极少数,更多的同学就是借助于《新华字典》 、主要是依靠课文注释来完成对文言文的学习,这更为高效、直接;因此,中学课本中的文言文注释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所起作用更为重要; 但是,笔者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十几年, 从使用过的几套教材来看, 发觉其中的文言文注释存在令人疑问, 值得改进修正的地方,是以提出质疑,以就教于大方之家;我认为中学文言文注释存在以下不足和疏漏:一、 注释未能统观教材全局,不够系统;一套教材,在指导思想上、编排体例上应是统一的,在教材选文、练习的支配、学问短文的介绍等方面均应统观教材全局,做到系统化; 中学文言文注释内容一般包括作者介绍、 生难字注音、 文言虚词实词的意义用法、 指出通假、文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如历法、军队、科举、地理、典章)介绍等,其作用在于帮忙同学扫除部分阅读障碍,同时通过注释逐步让同学积累文言学问; 作为构成中学语文教材的元素之一, 也应遵循统观全局, 系统 化的原就, 从中学同学的实际动身, 注释时应低年级详高年级略, 低年级多 高年级少,相同内容的注释该在前面课文显现的就不显现在后面课文里, 前 面课文里已经注释了的内容也不必显现在后面课文里;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第一在注释的详略、 多少的支配上并未从中学同学的实际动身予以考 虑; 如依据《九年义务训练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编写的, 1992 年 10 月第一版,1997 年 4 月成都第 5 次印刷的语文第一册中选编的先秦文章 《〈论语〉六就》,其注释就相当简略;依据训练部 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2000 年颁发的《九年义务训练》精神编写的, 2000 年 4 月第一版,2000 年 6 月成都第 1 次印刷的语文第一册中又选编了 《〈论语〉十就》,其注释虽有所增补, 但仍较简略; 要知道这是同学进入中学后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啊;翻阅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中有关《论语》的相关章节 ①,发觉里面的注释竟比中学课本的具体!莫非《古代汉语》 的读者——高等学校文科同学的懂得水平比中学同学低, 更需要注释的帮忙才能懂得文章?抑名师归纳总结 或高等学校的同学就不必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长期以来,人们常指责初第 1 页,共 9 页-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中文言文教学中只见言不见文的局面, 我想这与注释过于简略且不系统不无 关系;由于如放手让同学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自己疏通文意, 费时很多且仍不 肯定能正确疏通文意;如《 〈论语〉六就》或《〈论语〉十就》中第一就:子 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课本中注释了“ 子、时习、说、愠( 《〈论语〉六就》中甚至 连此字也未注释)、君子” 等词,而对“ 曰、而、之、亦、乎、朋” 却没注释;刚进中学的同学能懂得吗?未见得!至少我教到的同学中有这水平的微乎其微!既然如此,当老师的能不尽其为同学“ 解惑” 的本职,讲一讲字词 的含义?同学不知, 能不把老师讲的记在书上或笔记本上?除此之外, 仍得 引导同学争论、拓展、朗读、背诵,这样,按教学建议的两课本时来搞,学生、老师均感疲于奔命,气喘吁吁,且仍达不到完全懂得文意、背诵课文的 要求;一句话,学习成效是少慢差费,连老师本人也摇头叹息;因此,关于中学文言文翻译、 评析的教辅资料又有了市场,成为课后替同学解惑的 “ 老师” !而这些教辅资料的注释翻译质量又成为老师的一块心病;值得一提的是,义务训练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童趣》的注释更为简略,全文 《语文》 七年级上册支配的第一篇文言文 221 字,其注释仅九处(含作者介绍) ;而相应的老师教学用书建议: “ 本文可用两课时教读⋯ ⋯ 先谈谈学习文言文的 意义和方法, 时间不超过 20 分钟⋯ ⋯ 肯定要做到当堂成诵, 读 12 遍⋯ ⋯ 关 于疏通文意,基本原就是启示同学主动求解⋯ ⋯ ” ②备课时,笔者熟识课文 再观察此建议只有苦笑; 其次,相同内容的注释处理上也表达出缺乏对教材统观全局,不够系 统;比如对于作者的介绍问题: 如依据《九年义务训练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 2000 年以前使用的九年义务训练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 大纲》编写的那套在 书中,第三册第 18 课《诗五首》中选入了苏轼一首诗《惠崇〈春江晚景〉 》,第五册 24 课《古代诗词曲五首》中选入了苏轼的一首词《水调歌头· 明月 几时有》;第三册未对苏轼作介绍, 第五册却作了介绍; 这种处理令人费解;依据训练部 2000 年颁发的《九年义务训练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试 用修订版)》精神编写的那一套教科书的处理更是离谱:该套教科书在第一 册 25 课选编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 》,对陶渊明作了介绍;其次册 21 课选编了他的 《桃花源记》,未再介绍作者; 第三册 26 课选编了他的 《五 柳先生传》,第五册 30 课选编了他的《饮酒》 ,又均在这两册课本里对陶渊 明作了介绍, 编者也不嫌余外! 而对于苏轼呢, 在第三册里选编了他两篇文 章,21 课里有他的《记承天寺夜游》 ,30 课里有他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第四册 25 课里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第六册 25 课里有《江城子· 密州出猎》,全套教材共选苏轼诗文 4 篇但竟均未在注释中介绍他为何许人,而对于苏轼的弟弟苏辙,此套教材仅在第六册 27 课选了他的《上枢密韩太尉书》,却对苏辙作了较为简明的介绍;编者也不怕苏轼在九泉之下说小话!再比如对词语的注释:依据训练部2000 年颁发的《九年义务教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9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精神编写的那一套教科书的第一册 21 课里选编《〈论语〉十就》时对“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的“ 说” 作了注释: [说(yuè )]通“ 悦” ,开心;在第三册 29 课《寓言四就》之《滥竽充数》中又对“ 宣王说之” 之“ 说” 作注释: [说]通“ 悦” ,兴奋;有这个必要吗?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编者在处理文言文注释时是马虎的,未能统观教材全局,不够系统;那么,对中学文言文注释时有统观教材全局,系统注释的必要吗?有! 对中学文言文注释时如能统观教材全局, 系统注释, 低年级详注多注高年级略注少注,至少有以下好处:⑴让同学自主学习落到实处,同学在阅读时可先联系上下文自解词义,然后对比注释验证自解的正误,学习效率较高; 而且前面注释了的后面不再注释,仍可迫使同学养成留意学问积存和迁移的习惯; ⑵同学课业负担过重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也是同学感到痛楚,对 学习失去爱好的主要缘由; 由于统观全局系统注释赐予同学的文言文虚实词 及古代文化常识是系统全面的, 这就减轻了同学频繁查阅工具书的负担, 也 可免去在同学书包里再加入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等工具书所带来的劳累之 苦,从而增强同学学习文言文的爱好;⑶由于同学通过课文注释已能自己疏解文意,老师在教学时就有了更多活动空间,可引导同学探究课文的思想情感、写作手法、进行拓展阅读等,从而增大课堂容量,摆脱文言文教学只见言不见文的尴尬局面; ⑷此举仍可削减教辅资料的不利影响,把粗制滥造的文言文教辅资料 所占据的阵地夺回来——同学已不再需要这类教辅资料的“ ” 了!二、注释的精确性不高,存在错误、疏漏之处;语文教材应力求科学、精确地传播语文学问,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当然也应如此;但是,1994 年至今在全国使用过或使用着的人教版语文教材的文言文注释却存在以下不足: 1、 注释中的注音存在不正确的现象; 2002 年 4 月成都第 1 次印刷的九年义务训练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 文第五册第 143 页选编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该页注释竟将“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中的“ 庇” 字注音为pì ;此为明显错误; 仍有错误不很明显,稍不留意就简单以讹传讹的情形;如:经全国中 学校教材审定委员会 2001 年审查通过的九年义务训练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 书语文第四册( 2001 年 11 月第一版, 2001 年 12 月成都第 1 次印刷)第 26 课所选文言文《陈涉世家》中有“ 攻铚、酂、苦、柘、谯 ③,皆下之;” 一句(位于该书 152 页);该页注释③为:“[铚 〔zhì 〕、酂〔zàn〕、苦、柘 〔zhè〕、谯名师归纳总结 〔qiáo〕]秦时地名;⋯ ⋯ 酂、苦、柘,在现在河南省;” 而该书的 2001 年 11第 3 页,共 9 页月第一版, 2003 年 9 月成都第 3 次印刷的却将“ 酂” 字的音注为cuó ;参考老版教材, 依据《九年义务训练全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编写的九年义务教-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六册17 课《陈涉世家》相关注释,该书第200 页注释⑧将“ 酂” 字的音亦注为 cuó ;再查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该书注释中亦将“ 酂” 字的音注为 cuó ③;到底哪种注音是正确的呢?查查工具书看!查商务印书馆1998 年修订本《新华字典》第78 页注为“ 酂 cuó[酂阳][酂城]地名,都在河南省永城西; ” 该书无“ 酂” 字读“ zàn” 的释条;再查商务印书馆1983 年 1 月第 2 版《现代汉语词典》,第186 页注为“ 酂 cuó ,酂城 〔Cuóchéng〕,村镇名, 在河南永城县西;” 第 1440 页注为“ 酂 zàn,古地名,在今湖北光化县一带; ” 据此可知:“ 酂” 读“ cuó” 时,应为河南省永城县境内,读“zàn” 时,应为湖北光化县境内某古地名;考之于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史实:大泽乡在今安徽宿县西南;起义军所攻占的“ 蕲、铚、谯” 都在今安徽境内,而“ 酂 cuó 、苦、柘” 都 在今河南省境内,“ 张楚” 政权驻地陈即在今河南省淮阳县;陈胜、吴广起义没进入今湖北省境内, 也就没有进入湖北省光化县的 “ 酂 zàn” 地;因此,《陈涉世家》中“ 酂” 确指今河南省永城县境内秦时酂地无疑,应当为 cuó;那么,2001 年 12 月成都第 1 次印刷的九年义务训练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