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3.doc
5页逆向思维,大胆创新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逆向思维也称反向思维,是指转换思维视角,用不平常的思维方法来考虑问题运用逆向思维去思考和处理问题,通常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逆向思维在物理学史上有非常经典的案例——电磁感应定律的发现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通过多次实验发现电流的磁效应,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坚信既然电能生磁,那么磁一定能生电,经过十年不懈的努力,终于在1831年提出了著名的电磁感应定律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一般的思维方式是先探究物距满足什么条件时,分别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倒立、放大的实像和正立、放大的虚像,通过数据的不完全归纳得出物距满足的条件 ,然后再探究三个成像区间的两个分界点,u=2f和u=f时分别成什么像笔者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进行设计,先探究物距和像距满足什么条件时成等大的像,物距满足什么条件时光屏上刚刚开始没有像,从而得到放大、缩小实像的分界点是u=2f和v=2f, 光屏上有无像的分界点是u=f,顺理成章地得到物距和像距分别满足什么条件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倒立、放大的实像和正立放大的虚像。
二、目标定位知识与技能:1.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像的分界点,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过程,体会实验探究的技巧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过程,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有主动和他人合作、交流的精神三、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像的分界点,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说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难点:经历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过程,体会实验探究的技巧和方法 四、课堂教师和学生活动设计学习活动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教学评价及技术应用一、自主发现,大胆猜想拿起凸透镜观察周围的人或物总结成像的特点通过观察到的像的特点,引导学生提出凸透镜成像与物距有关对观察仔细、全面的给予语言激励二、介绍器材,充分铺垫明确物距、像距和实验器材做好实验前准备介绍物距、像距和实验器材,其中介绍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三、整体感知,蓄势待发一探:1.凸透镜固定在50cm处,“F”物体放在零刻度上,移动光屏,找到清晰的像,观察并记录像的特点和像距学生实验,描述观察到的像的特点并记录像距实验完后,学生展示。
通过像距不同,提出问题:为什么像距不同?引出由于像的清晰度不同造成的1.如何得到清晰的像?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拨清晰的像还可以用“粒粒在目”表示2.有的像呈在了光屏下方,如何调到中央呢?点拨: 调节“F”物体、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对找到清晰像的小组给予表扬学生尝试改变实验中已经存在的两个问题2. 让“F” 继续靠近凸透镜,直到紧挨在一起,找到清晰的像,观察并记录像和像距的变化学生实验,展示像和像距的变化情况巡视指导:“F”发光物体离凸透镜较近时,光屏上像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总结像的变化情况鼓励学生认真观察提出问题:物距减小时,像距变大,像也变大,变得比原来物体还大,在哪个位置成等大的像?物距再减小,光屏上开始没像,这个位置在哪呢?学生思考,明确下一步要探究什么问题结合着板书上的图,更加形象地提出问题四、深入探究,发现规律二探:1.找到成等大清晰像的位置,记下物距和像距2.找到刚开始在光屏上看不到像的位置,记下物距学生仔细观察,反复实验,找到两个位置并在实验报告单上记录好数据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教师在每个位置采集三组数据,引导学生总结成等大的像时,物距和像距与焦距的关系;刚开始在光屏上看不到像的位置,记下物距,比较此时物距和焦距的关系。
教师从像的清晰度和大小方面评价学生的数据小组内总结交流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小组内交流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f 是缩小、放大像的分界点,f是屏上有无像的分界点,请大家总结物距在不同范围时的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提出问题:u>2f时,v小于2f 能确认,为什么大于f呢?点拨:充分利用一探中的数据 物距u=50cm时,v=12.5cm等,说明U>2f时,f 2.采用自制教具“F”光源和有方格的光屏进行实验,使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大大提高3.用问题串引领学生进行探究,问题设计具有导向性、层次性和思维性4. 通过一探、二探和三探的活动方式使实验探究的深度不断加深,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