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小说改编影视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doc
12页苏州科技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 影视改编 院 系 人文学院中文系 专 业 汉语言文学(非师范) 学生姓名 学 号 1020304129 指导教师 职 称 副教授2014年 2 月 23日1.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研究的背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旅程,始于扬·马特尔备受喜爱的同名著作,这本书也是近10年来出版界的大事件之一小孩、水、宏大的特效和动物,它们都齐聚在一条水上漂浮的小船上”,在这样的背景下,印度少年派和一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在海上漂流227天的故事就这样展开……这部曾被誉为“最不可能拍出来的电影”在导演李安的手中被搬上荧幕,并成为经典作者扬·马特尔曾说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曾被翻译成四十二种语言看见它被转化成电影就像第四十三种。
作为第四十三种语言的电影《少年派》也不负众望,成为2012年最瞩目的影片之一由小说改编为电影,涉及到文本互涉现象[1]文本互涉,也称为互文性,由法国后结构主义批评家克里斯蒂娃提出,指的是任何一个单独的文本都是不自足的,其意义是在与其它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产生因此,任何一个文本,都会与其他的文本产生互涉现象尤其在小说及其电影改编中,两者构成共同叙事,具有很强的互文性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作品相继在小说和电影这两个不同的领域获得激赏,引起了各自评论界的热烈讨论,尤其是在电影《少年派》上映后,更掀起了对这部作品的研究热,直至现在,依然反响不断对《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小说及其改编电影的研究中,已经有了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研究成果综合来说,研究重心主要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小说的不可改编性,其次,也有评论家从电影自身的审美追求出发,认为电影重新诠释了小说的核心内涵一、小说的不可改编性1、主题的多元化和多义性田俊武、朱茜在《<少年Pi的奇幻漂流>之主题学初探》[2]中指出小说通过一个印度少年与一只成年孟加拉虎在太平洋上同舟漂流227天的故事,向我们揭示了宗教信仰的重要性,展现了真实与想象、科学理性与宗教信仰,阐释了“让你相信上帝”的宗教主题。
乔杨在《带着信仰,与对手一起上路——对<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人文解读》[3] 中强调了信仰的主题大多数人会在自己的思想国度里坚守自己的信仰,所以信仰指引着少年派在迷茫中踏上征途,信仰鼓励着少年派在苦难中咬牙前行,信仰甚至为少年派展现了地狱的无上美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杨开翠在《生存的异化与救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白骨>主题探析》[4]认为《少年派》从人类的视角,通过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人与人关系的异化的研究入手,讨论了现代人病态的生存现状,表达了现代物质文明下人类生存的孤独和异化这一主题广西师范学院的苏全彩在《从生态批评理论视角解读长篇小说<少年Pi的奇幻漂流>》[5]中从生态批评理论的视角来解读这部小说,以引起人类对自然,尤其是对动植物关系的热切关注,体现出生态与和谐的主题 陈怡冰在《亦真亦幻间让纯真伴我航行——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主题解读》[6]中全面介绍了《少年派》主题的多元性,它认为少年派的奇幻冒险励志故事,是探讨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何坚守本真,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信仰的追求,是对内心精神的主题探索,对感性与理性的思索,有自我内心的和解,也有个人成长,内心矛盾的解读 2、精神层面的情节设置李晓东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精神分析解读》[7]中从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结构学说来看《少年派》这部小说,认为其情节的设置是人类本我、自我和超我三种力量相互冲突平衡的动态过程的形象化。
邵猛在《属于少年派的“白日梦”——从精神分析解读<少年派的奇幻漂流>》[8]中指出《少年派》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少年在海上漂流生存的冒险故事,从精神分析理论透过弗洛伊德、麦茨等人对梦的形成以及现实的关系等层面来看,这个故事实质上是一场信仰与现实的对抗,在派的精神世界中如同一场“白日梦”赖新芳的《现代性精神主体的危机与拯救——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启蒙思想透视》[9]一文中则认为《少年派》讲述的是现代个体精神成长的故事派所处的极端情境显示了现代人在自我与世界的相处中无法摆脱的困惑,以及由此导致的认知危机、语言表征危机和信仰危机3、象征意象和隐喻手法的叠加使用张妍瑜的《论小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他者的构建》[10]没有拘泥于探讨小说的主题以及争论故事的真伪,而是以他者为切入点,力图辨析主人公派塑造老虎理查德帕克的真正动因 张妍瑜的另一论文《虚幻与真实,镜像与自我——小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老虎角色分析》[11]更加深入地对老虎的角色进行分析,结合拉康的镜像理论和症候概念,通过论证老虎存在的重要性,辨析老虎的身份和派塑造老虎的真正原因卓然在《名字里的奥秘——扬·马特尔小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命名探究》[12]中认为作者扬·马特尔在小说中用别具一格,富有创意的名字塑造人物形象,对暗示人物命运,揭示作品主题,构造小说情节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郑哲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符号游戏》[13]一文对《少年派》中具有指示性的人物命名进行了不同解释他认为小说的“双故事”虽然意义相悖,但在情节上却可以相互补充,而这两者的联系正是通过意象的对应来达到的李坤在《是人还是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意象分析》[14]中更是直接指出了小说中两种真相的对应关系,具体分析了将人物形象动物化的文学创作手法,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鬣狗、斑马、母猴和老虎的意象分别与法国厨师、水手、母亲和派自己的照应关系动物化的形象设置也深刻地彰显了丛林法则——弱肉强食的存在4、叙事结构的巧妙邴照宇在《管窥<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召唤结构》[15]中以《少年派》为例,阐释了沃尔夫冈·伊瑟尔的召唤结构,并从小说的修辞格层,意象意境层,思想感情层等不同层面分析,认为小说中召唤结构的使用给读者提供了很多文本的空白,意在召唤读者的反应与合作,激发读者的兴趣潘璐、赵祖华在《消解叙述的读者叙事判断》[16]中借鉴詹姆斯·费伦的修辞性叙事理论对小说《少年派》中消解叙述策略进行探究,在分析小说内受述者的叙事判断的基础上考察小说叙事进程与读者叙事判断间的互动,从而得出消解叙述需由明显或隐含的伦理立场所支撑,叙述者以及小说中受述者的伦理判断将会左右读者的阐释判断的结论。
5、独特艺术手法的运用李潇潇在《以魔幻现实主义抵达心之彼端——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17]中指出这部作品体现了扬·马特尔对魔幻现实主义的传统传承,以一种隐喻的方式呈现了神奇的现实,以不言自明的方式展现现实中的超现实和一段似真似幻的梦幻旅程张建红在《<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复调艺术特色》[18]中指出该小说作品从三个角度进行叙述,多角度的叙述描写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丰富而结局的双重性使故事具有开放性和不确定性,这些都使作品具有了独特的复调艺术特色二、电影的独特审美追求电影与原著小说相比,总会显示出电影商业性的媚俗一面这就需要导演能通过镜头的运用、音乐的加入,创造出各种具有艺术美感的画面,对观众视觉上形成冲击,建立自身的美学规则 1、李安的独特文化观岳胜淞在《光影流转中,李安和他的“东方梦”——浅析李安电影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再现》[19]中从电影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认为影片引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即“显学”儒家思想和“隐学”道家思想同时影片忠于原著结构的设置不仅让人深入思考,更让观者从“留白”里感悟影片未言及的内涵——这正体现了一种东方式的含蓄尤国辉在《李安电影中戏剧结局设置的文化观》[20]中虽然没有直接对《少年派》进行分析,但通过对李安《喜宴》、《推手》、《断背山》等作品的研究,得出了李安在各种文化之间采取的是平衡而不是失衡、是包容而不是对立、是求同存异而不是分道扬镳的方式这一结论,很好地解释了《少年派》影片最终保留了原著中“两个故事”作为结尾的原因。
2、 瑰丽的视觉效果张强在《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初探电影场景设计》[21]对影片场景的布局、色彩和触景生情三方面进行了细致地分析,星河灿烂、波光潋滟、亦有广阔无垠的碧海和电闪雷鸣的天空,少年派就在这亦虚亦幻的声光魅影中经历了一次奇幻之旅观者便能从真切的场景中地感受其情感3、 特色的叙事特征李骏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二元叙事与象征意蕴》[22]一文中认为影片运用的是二元叙事视角,电影作品兼具二元叙事体系的两种结构表征,即一个主题的双重人格和两个主体的结构朱其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三重叙事》[23]中指出电影的叙述与导演李安个人的三重身份有关,即在西方的亚裔、前卫艺术家、自我叙述者,也就是说电影展示的叙述结构与改编者有着莫大的关系赵颖慧在《李安电影“大域无疆”的叙事特征探骊——以<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为例》[24]中引用李安所说的“必须在另一个次元里创造这部电影”的话,由此引出李安电影“大域无疆”的特征,并指出他站在宏观的角度上,通过蒙太奇式的叙事方式,应用“猛虎轻嗅蔷薇”式的叙事风格将这一叙事特征在《少年派》中展现地淋漓尽致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小说的阅读、电影的观看和相关资料的查阅,我们对这部作品的研究现状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和了解。
上文提及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都将其重心放在小说与电影各自独立的领域中,较少涉及导演是如何通过拍摄方式、场面调度、情节安排等电影手段来改编原著的因此,本论文将让电影对小说的各方面改编都纳入论述范围 本论文将在具体的文本与影像间展开,旨在研究小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及其改编电影,针对电影对小说中宗教信仰,人性,善恶等主题的影像再现,比较在小说的主题中,有哪些部分被电影放大,哪些部分又被消解或扭曲,并分析其成因运用互文研究的方法,探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电影是如何运用镜头语言表现小说这种文字艺术,以及两者各自的审美标准与价值取向是否相同 我们还可以探讨原著从小说到影视的艺术形式的转换过程中所体现的文化视角差异,以及所反映出的主题思想的异同,进而衡量小说到影视改编的得与失2.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主要研究内容:一、绪论(引言)(《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小说作品与影视作品及其改编的简单介绍)电影与小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门类,但文学经典小说一直是电影重要的内容和来源之一影视对文学的改编,既是影视界的一贯传统,又是影视艺术不断创新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对文学名著的改编已经成为影视创作的一大亮点。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就改编自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的同名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小说曾获得2002年度英国布克奖、《纽约时报》年度杰出图书、《洛杉矶时报》年度最佳小说等荣誉,全球销量超过700万册书中16岁的印度少年Pi与一只孟加拉虎共同漂流227天的海上求生记被认为是“最不可能被影像化”的故事而李安导演历时四年,不仅将这部作品以美轮美奂的视听效果,更加富有深意的故事情节展现在荧幕之上,而且立足于中国儒家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立足于艺术家对美的终极追求,作出了一次整合中西方不同信仰、寻求中国价值观的普世性表达的可贵尝试从扬·马特尔的小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到李安导演的电影《Life of Pi》,既可以说是文学到影像的转换,也可以说是文本阅读与视听感知的交合,是高雅的文学艺术与通俗的大众文化之间的交流扬·马特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激荡着生命意识的可读性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