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l论世说新语》中的服饰内涵.doc

20页
  • 卖家[上传人]:xins****2008
  • 文档编号:100446831
  • 上传时间:2019-09-2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4.50KB
  • / 2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世说新语》中的魏晋服饰文化[内容摘要] 有着浓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和充斥着自由与反叛的魏晋时期的士族阶层在​刘​义​庆​的志​人​小​说​《​世​说​新​语​》​​中表现的尤为生动作者通过对士阶层​的​品​藻、​容​止​、风​度、赏誉等​,​向​我​们​展​示​了​魏​晋​时​期​各​阶​层​的​服​饰​风​貌​从日常生活中的​帽、巾​、​衫​、​裈​、​屐​、​麈​尾、如意​、香囊等​的描绘​既​显​示​了​士​阶​层​的​儒​雅​风​流​,​又​在​一​定​意​义​上​表​现​出​其​反​叛​和​追​求​自​由​的​性​格​,​反​映​了​士​族​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情​趣​等​文​化​心​态​,​有​着​丰​富​的​文​化​内​蕴​[关键词]世说新语; 服饰;文化;《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编撰的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主的古代笔记小说集,主要记录了从东汉末年到东晋末年二百多年间的士族阶层的琐闻轶事,其中魏晋,尤其是东晋占主要部分,颇为真实地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各阶层社会的生活面貌,为我们追溯当时士人所处的政治社会背景和时代特征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而世说新语中对魏晋士族阶层服饰风貌的描写也生动的反映出当时的文人的思想状态和价值观念。

      《世说新语》中人物的服饰,从头饰,到足饰都是多彩多姿的一、独具个性的头饰在中国古代服饰中,头饰是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魏晋南北朝尤其重视头部的装饰,在《世说新语》中头饰共有帢与巾两大类,具体可分为帢帽、无颜帢、帻、葛巾、角巾、方巾、纶巾、副巾、白接篱等一)巾巾,起包裹头发作用,在汉代以前本为庶民所戴,但是到了东汉末年,士族也开始着巾,甚至王公贵族的人也多以戴幅巾为雅,所以刘熙《释名》中对其解释为:“巾,谨也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当自谨修四教也不过 在这一时期,使用冠与巾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出仕归隐之士以及未出仕的士大夫都以巾来表示自己的非官员身份巾有很多种类,在《世说新语》中就有,帻、角巾、葛巾、白纶巾和白接篱1. 帻,中空顶圆,形制如帽子,是一种包裹头发并且不覆盖脸部的头巾,之后逐渐发展为一种便帽,成为地位较低不能使用冠者的头饰当时,头巾有一种比较流行的戴法,就是把帻掀上去露出前额,表现潇洒的神态,如(《简傲第二十四》第八条)“奕既上,犹推布衣交,在温坐,岸帻啸咏”讲的便是谢奕到桓温家做客时,就把戴着的帻掀起,长啸吟唱,怅然自若但是在当时的社会同样也有着鲜明的佩戴规则,戴冠者衬冠下,但是冠与帻是不能随便搭配的,文官的进贤冠要配介帻,而武官戴的武牟则要配平民帻,庶民只能戴帻而不能戴冠。

      《雅量第六》第三十一条记载:“谢冠帻倾脱,乃徐起,振衣就席,神意甚平在这里,谢万就是同时戴了冠和帻2.角巾角巾又名“折角巾”、“垫巾”,“林宗巾”,魏晋南北朝时期隐士经常戴的一种有棱角的方头巾《雅量第六》第十三条记载:“有往来者云:‘庾公有东下意,或谓王公,可潜稍严以备不虞’王公曰:‘我与王规虽俱王臣,本怀布衣之好,若其欲来,吾角巾径还乌衣,何所稍严’”在这里王导说自己和元规虽然都是朝中大臣,但是本身就怀着平民百姓之间的情谊,他一旦来的话,自己就马上戴起角巾回家当老百姓,即弃官归隐之意由此也可说明角巾在当时是隐士们不可或缺的象征物这种角巾的出现,还与东汉名士郭林宗有关据说一日,郭林宗裹巾外出,途中遇雨,头巾被雨淋湿,一角陷下,时人见后感到新奇,纷纷加以模仿,遂成一种风气,林宗巾的名字也就由此而来3.葛巾葛巾是用葛布做的头巾,单夹皆多用本色绢,后面有两条带子垂下来,其质地纤细,形状如帢,是最常见的一种巾子,原是未仕的士人和国子学生戴的,可此时却风靡整个士林《巧艺第二十一》第一条记载魏文帝曹丕善于弹棋,可以用手巾角准确的拂棋,而座中的一位客人却能用葛巾的角拂棋,巧妙胜过皇上,由此便可以看出戴葛巾在当时已经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连见皇帝都可以,而且没有不敬之嫌。

      4.白接篱白色的巾最受士人欢迎,白接篱、白纶巾等各种类型的头巾所独有的那份白色素洁、温婉雅致正是文化修养颇高的士族子弟们所向往的,白接篱就是在当时流行的另一种白色头巾山涛的儿子山简就特别喜欢戴白接篱,“山季伦为荆州,时出酣畅人为之歌曰:‘山公时一醉,径造高阳池, 日莫倒载归,茗艼无所知复能乘骏马,倒箸白接篱,举手问葛强,何如并州儿?’高阳池在襄阳强是其爱将,并州人也”(《任诞第二十三》第十九条) “倒著白接篱”,即倒戴着白帽,这句描述活脱脱的为我们的展现出山简服饰的精神风貌,如此多种类的巾同样也向我们表现出魏晋时期扎巾是一种尤为普遍的现象二)帽帢,亦称帢帽,是三国魏时流行戴的一种仿照古代皮牟的样式,用缣、帛等材料做成,使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别贵贱《什么颜色为贵什么颜色为贱》式样介乎于帽与巾之间帢《方正第五》第十五条记载:“山公大儿着短帢,车中倚武帝欲见之,山公不敢辞,问儿,儿不肯行时论乃云胜山公《轻诋第二十六》第二十一条中,支道林批评王坦之时说:“箸腻颜帢,翕布单衣,挟《左传》,逐郑康成车后问是何物尘垢囊!”这里说的颜帢前面有一条横缝可以区别前部欲后部,到西晋末年渐渐去掉缝儿,称为无颜帢三)其他头饰曲柄笠是一种样式别致的帽子,笠上有柄,柄是弯曲的并向后垂着,象曲盖的形状。

      谢灵运好戴曲柄笠,”孔隐士谓曰:‘卿欲希心高远,何不能遗曲盖之貌?’谢答曰:‘将不畏影者未能忘怀’因而“好戴曲柄笠”(《言语第二》第一零八条)无论是帽或是巾在魏晋时期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或者起保暖御寒作用或者是遮阳避暑的工具,它在一定程度反映出当时人尤其是士人的审美风貌与价值倾向,从他们的头饰或多或少的凝聚着他们既开放又孤独,既浪漫又压抑的心灵结构二、异彩纷呈的体衣古代体衣的发展也是异彩纷呈在魏晋南北朝时甚至是一次时装的盛会,由当时割据势力混战,给人民带来了一场空前浩劫,造成人口大量减少,北方一些地方出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百姓失去生产条件,背井离乡,移徙四方世人过着随时丧命的危险,于是不仅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十分注重人世间的享乐,无论是在穿着还是饮酒或是食药都是为了使精神世界得一时的安逸,忘却人间疾苦在《世说新语》中描写到的体衣主要有上衣与下衣,仔细可分为:襦、袍、衫、裈、绔等,真实再现了在特殊 时代背景下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丰富多彩的服饰特色与审美文化一)上衣1.袍袍是不分衣裳的男子服饰,它的样式是长衣,里面实以棉絮,装新棉曰茧,杂用旧絮曰袍领子以袒领为主并且大多裁成鸡心形状,穿时露出里衣。

      《任诞第二十三》第二十三条记载:“祖车骑过江时,公私俭薄,无好服玩王、庾诸公共就祖,忽见裘袍重叠,珍饰盈列诸公怪问之,祖曰:‘昨夜复南塘一出’祖于时恒自使键儿鼓行劫钞,在事之人亦容而不问”2衫衫,刘熙《释名.释衣服》:”衫,芟也,芟末无袖端也”《乐府诗集.杂曲歌辞.西洲曲》:“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上至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皆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尚,一直影响到南朝魏晋这一时期的衫子,有单、夹两式,质料有纱、绢、布等一般多做成对襟,中间用襟带相联,也可不用襟带,两襟敞开衫的色彩则崇尚素雅,和头巾一样尤以白色令世人们着迷在《夙惠第十二》第六条中晋孝武帝正值冬天白天不穿夹衣却只穿五六层绢丝单衣,晚上却铺着好几层被褥,谢安劝告这不利于身体健康,孝武帝却说白天活动自然而然不觉冷晚上不活动所以需要保暖的义理《简傲第二十四》第六条记载了王平子的一件趣事,王平子要外调任荆州刺史,太尉王衍和当代名流全都来送行当时院子里有棵大树,树上有个喜鹊窝王平子脱去上衣和头巾,干脆爬上树去掏小喜鹊,汗衫挂住树枝,就再脱掉掏到了小鹊,又下树来继续玩弄,神态自若,旁若无人这里的汗衫在文中被称作“凉衣” 衫子的穿法也有很多种,有的穿着在身;有的披搭在肩;有的敞开领襟;有的袒胸露臂。

      2.襦襦,“短衣也”是汉代人常用服装之一,在魏晋这一时期仍为各阶层所穿用最早时一般作为内衣,后来由于式样紧小贴身、便于操持做事,而被穿着在外襦比衫短,袖较长,可以加絮,衣身较窄但合体襦的质地除用布、帛之外,大多采用罗穀纱或锦,罗穀纱取其轻,锦取其厚,并且可以绣图案装饰更加受当时世人的欢迎《夙惠第十二》第五条以“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年少却懂事的孩子:韩康伯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且箸襦,寻作複裈乃云:“已足,不须複裈也母问其故,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3.裘裘,《辞海》:“皮衣,如:狐裘;集腋成裘,《论语.乡党》:‘缁衣羔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非正式衣服,轻软贵重,有时是出于防寒保暖的目的,但更多的是为了修饰仪表,是一种比较难得的服饰,在当时极为珍贵在《世说新语》中提到了三种裘,一种是狐裘,由狐皮所制,在先秦时为诸侯之服《言语第二》第四十四条记载到春秋时齐国大夫晏婴主张节俭,据说他一件狐裘穿了数十年另一种是羔裘,以羔皮制成《德行第一》第四十三条记载:“桓先曾以一羔裘与企生母胡,胡时在豫章,企生问至,即日焚裘表现了胡氏爱憎分明、气节贞刚的传统文化品格;第三种是鹤氅裘,一种由鸟羽所制成的裘,样式宽敞,用以御风防寒。

      《企羡第十六》第六条中王恭因为“乘高舆,被鹤氅裘”,所以在微雪中仿佛“神仙中人”,让人由衷的赞叹,这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那件宽大的“鹤氅裘”的风采二)下衣1. 裈裈,《辞海》曰:“有裆的裤,以别于无裆的裤(套裤)而言,<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身自着鼻裈,与保庸杂作”裈,又称“穷绔”意即有裆,不通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满裆裤,在汉代多是贩夫走卒之类的人穿《世说新语》中记述了一则有关的故事,曹操当时因记恨祢衡总是当众让自己难堪,也想当众羞辱祢衡一番,所以就故意将祢衡贬为鼓吏,让他穿鼓吏所穿的岑牟(鼓角士胄)、单绞(苍黄色的单衣)和小裈,想以这些所谓的“贱服”来使他出丑,让其为大家表演,祢衡不肯换衣,执事者便呵斥道:“鼓吏,何独不易服?”此时祢衡便慢慢地走到曹操面前“先脱(说明裈在最外面穿的),次脱余衣,裸身而立,徐徐乃著岑牟,次著单绞,后乃著裈,毕,复击鼓掺锤而去,颜色无怍弄得曹操只好自我解嘲道:“本欲辱衡,衡反辱孤而自魏晋以来一些放达的士人也开始穿起来了,裈便成了士族官僚们作达的行头之一,这就具有调侃、反叛的意味《任诞第二十三》第十条记载的阮成当街晒裈的故事最为有趣:阮仲容、步兵居道南,诸阮居道北。

      北阮皆富,南阮贫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皆纱罗锦绮仲容以竿挂大布犊鼻裈于中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这种关于服饰的行为本身,即是对绫罗绸缎,对奢糜,对炫耀,对儒家礼俗的讥讽又摆明自己鲜明的反叛态度2.绔绔,《说文·系部》记载:“绔,胫衣也是少年喜爱的衣物,在今天称作裤,《文学第四》第九十三条记载:“孙兴公道曹辅佐:“才如白地明光锦,裁为负版绔,非无文采,酷无裁制孙兴公评论曹辅佐的文章以服饰为比喻,却委婉地说曹辅佐写文章时并非没有文采只是在取舍安排上不尽人意3.裙根据刘熈《释名.释衣服》上记载:“裙”,“群”也,即把许多小片树叶和兽皮连接起来的用来御寒的衣物相传在四千多年前,黄帝定下“上衣下裳”的制度,并规定不同地位的人着不同颜色的衣裳,那时的“裳”便是裙子从汉代开始裙子的样式逐渐与现在上窄下宽的梯形样式接近,并且式样不断增多除了普通的长裙之外,还有绛色纱复裙,丹砂杯纹双裙,丹碧纱文罗裙的种类魏晋时期更是风靡并且是富贵子弟常见的装束,在当时有“裙屐少年” 之称裙大体可分为两种,其一单称裙,即外裙;其二称中裙,即内裙两汉至南北朝时期,“裙”和“裳”一度并行,用途相同,男女无别,但是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