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环境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探究.docx
9页消费环境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探究引言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当前我国正面临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双重压力,依靠国内稳定有效的需求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显得至关重要居民消费升级不仅能提升居民消费总量,更能优化居民消费结构,由此可以扩内需、稳增长由于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除了城镇居民的消费升级,农村居民消费升级也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引擎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等扶农惠农强农政策的实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升,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变化明显,但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仍然很大,通过农村居民消费扩大内需还有很大的空间优化农村居民消费环境、深挖农村市场,既是刺激消费完成经济增长目标的现实要求,也是加速经济转型、追求高质量发展、满足农村居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历史使命据此,回答消费环境相关因素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产生什么影响、消费环境又该如何更好地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等问题,有助于厘清消费环境与农村居民消费升级二者之间的关系,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激发农村居民消费积极性,持续释放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相关文献综述近年来,居民消费的话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国内外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出发,对消费环境与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关系展开一系列研究。
首先,关于消费环境的内涵和分类,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尹世杰(1987)认为消费环境是指对消费者有一定影响的、外在的、客观的因素大致可以分为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硬环境与软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与制度环境李新家(2007)定义消费环境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大致包含基础设施、自然生态、社会文化三个方面其次,关于消费环境和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关系,学者们大都侧重于间接研究消费环境中的某个环境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一是基础设施环境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影响的相关文献:李飞等(2015)构建时变参数模型分析我国1989-2013年间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动态轨迹,发现在此阶段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明显的挤入效应,且表现出随时间推移逐步放大的特征;谭维(2016)利用SUR模型检验公路设施、灌溉设施、电力设施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得出农村各类基础设施的发展能够优化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结论二是公共服务环境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影响的相关文献:杨丽等(2013)建立结构面板方程,研究政府教育、医疗公共品支出增加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发现政府增加教育支出,农村家庭会增加教育支出但却会挤占其他支出,增加医疗支出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程度还很小;毛捷等(2017)使用CFPS数据库和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政府公共卫生投入的经济效应,得出公共卫生事业能够在刺激农村居民非医疗消费增长的同时不减少医疗消费的结论。
三是社会保障环境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影响的相关文献:贾建达等(2019)利用CLDS数据,分析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发现参加新农合、新农保、商业医疗、养老保险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杨芷晴等(2015)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实证研究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与农村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得出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短期并没有显著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长期抑制当前消费支出增长的结论四是市场经济环境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影响的相关文献:董云飞等(2019)构造符合我国金融发展特点的普惠金融指数,发现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增加我国农村居民的服务性消费支出,提高其在总消费支出中的占比;薛军民等(2020)以郑州市为例,探究城乡一体化影响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路径,得出加快二元体制并轨和农村居民市民化进程,能够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结论综上,直接从消费环境视角来研究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文章较少耿晔强(2012)借用VEC模型,验证农村居民文化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和自然条件等消费环境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存在稳定协整关系,且文化水平和基础设施对农村居民消费具有长期推动作用袁瑞彩(2019)从需求侧和供给侧,分析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因素,发现居民收入和医疗、就业等社会保障支出提高以及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显著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升级。
综上所述,现有关于消费环境与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局部分析或静态分析,缺乏综合动态分析本文使用我国省级动态面板数据,整体把握消费环境与农村居民消费升级之间的关系,从消费环境角度提出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政策建议消费环境推动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机理本文将消费环境的内涵细化为基础设施环境、公共服务环境、社会保障环境、市场经济环境,将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理解为消费结构优化,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传统消费到新兴消费转变,结合现有理论剖析消费环境推动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机理一)基础设施环境推动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机理农村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生产性和生活性基础设施,这些设施的普及能在农产品生产、农产品销售、农民日常生活的过程中满足农村居民生产生活需求生产性基础设施如农田水利、农用机械,有利于提升农作物种植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降低农民生产成本,增加农产品产量生活性基础设施如交通、电力、网络,一方面有利于农民获得农产品市场信息,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另一方面有利于破解农村自来水使用不通畅、硬化路建设不齐全、网络电路改造不到位的现实困境,激发农村居民购买洗衣机、电视机、智能、热水器、汽车等商品的意愿。
基础设施环境通过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进而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从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升级二)公共服务环境推动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机理农村公共服务主要包括医疗、教育、培训,这些服务的提供可以有效解决农村看病难、上学难、就业难等问题,帮助农村居民提升身体素质、充实知识储备、培养职业技能,摆脱“低收入-低人力资本投入-低收入”的恶性循环,极大提高农村居民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的收入,提升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同时,农村公共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其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决定居民的公共产品消费与私人产品消费之间存在互相替代的效应,政府免费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农村居民可以缩减原本用于公共产品的支出,扩充到用于消费私人产品的支出,增加对其他高档耐用品和优质服务的需求公共服务环境通过积累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本,从而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从被动式消费向主动式消费的升级三)社会保障环境推动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机理农村社会保障主要包括养老、医疗、就业等等,以下两种理论说明社会保障的覆盖能够调节城乡收入差距和稳定农村居民未来预期,削弱农村居民的储蓄动机以增加即期消费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认为,居民消费占收入的比重会因为收入的增加逐渐递减,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将高收入群体的部分收入转移到低收入群体手中,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
利兰德在预防性储蓄理论中指出,社会保障制度能够降低居民因下一代教育、年老、伤病、降薪等未来不确定性的预期而导致的预防性储蓄社会保障环境通过削弱农村居民的储蓄动机,进而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从预防型消费向即期型消费的升级四)市场经济环境推动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机理农村所处的市场经济环境主要包括城镇化和商品流通城镇化伴随着产业结构变迁,既能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又能扩大农民的生产经营规模、提高农村居民非农收入和农业收入;在城镇化进程中,人口流动和地区交流会加强城乡居民之间商品信息、消费文化的沟通联系,由此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从自给自足的保守观念转变成商品性消费的开放观念商品交易成本与商品流通速度、流通渠道以及市场信息密不可分,流通方式的创新能够加快商品流通速度、整合商品流通渠道、传播商品流通信息,大幅降低商品交易成本市场经济环境通过降低农村居民的商品交易成本,从而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从个体型消费向市场型消费的升级不难发现,消费环境推动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逻辑在于,当农村居民不具备享受型商品消费能力时,提高收入水平,可以间接促进消费;当具备消费能力时增强消费意愿,能直接促进消费无论是提高农村居民的客观收入还是增强主观意愿,消费环境的改善能够推动农村居民消费升级。
消费环境推动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理论机制如图1所示消费环境影响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实证检验(一)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被解释变量: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率,借鉴杨玲等学者(2019)的做法,用每一年农村居民家庭设备及服务、交通和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四大类生活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衡量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该数值越大,表示农村居民的享受型消费在全部消费支出中的占比越高,表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更加合理,越能体现农村居民消费升级解释变量:消费环境,参考白桦等学者(2019)的做法,构建农村居民消费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基础设施环境选取村庄道路密度和农村网民规模;公共服务环境选取农村医疗条件,社会保障环境选取农村养老状况;市场经济环境则选取城镇化水平和商品流通效率每个变量的衡量指标、计算方法、符号代码以及影响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预期属性如表1所示所有数据来自于EPS数据库、中经网数据库、国研网数据库等为了保证数据完整性,样本中剔除了个别变量数据缺失的北京、上海和西藏三个截面;鉴于国家统计局从2013年起更换了居民收入与支出数据的统计口径,为了保证数据连续性,时序从2013年起到2018年止所有变量均作对数化处理,尽量避免单位不统一和异方差问题对参数估计带来的影响。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2所示二)模型设定与估计方法经典的消费理论中,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认为居民消费受制于以往的消费习惯,表现出很强的“棘轮效应”,即居民的上期消费会对当期消费产生冲击静态面板模型无法诠释这种冲击对居民当期消费的影响,本文引入被解释变量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率的滞后一期设定动态面板模型:模型1考虑到模型中包含被解释变量的滞后一期,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导致无法得到一致的参数估计量,因此本文采取Arellano和Bover(1995)提出的系统GMM方法,解决模型的内生性问题,确保得到一致的参数估计量另外,也采取Arellano和bond(1991)提出的差分GMM方法作为对照,以此进行模型的稳健性检验三)模型估计与实证分析非平稳序列之间可能并没有直接关联,但直接进行回归时可能表现出极高的相关性,出现伪回归现象由于本文使用的面板数据为大N小T型,为了避免伪回归,检验文中各变量的平稳性,故采取HT方法进行单位根检验由表3可知,原序列中lnrkn、lnryn、lncpr三项指标为非平稳变量,其余变量平稳;经过一阶差分处理后各变量均显示平稳,能够避免伪回归,符合实证分析的要求应该注意的是解释变量中农村宽带接入用户可能与被解释变量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率互为因果,也容易引起模型的内生性问题。
一方面,宽带接入属于农村居民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的一部分,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率的上升会增加农村宽带接入用户规模;另一方面,农村宽带接入用户规模的增加便于农村居民线上消费,购买更多的家庭设备及服务、交通和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进而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升级有必要将解释变量农村宽带接入用户设定为内生变量,重新进行参数估计,同样分别使用系统GMM和差分GMM方法,参数估计结果汇总如表4所示图1消费环境推动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理论机制表1农村居民消费环境指标评价体系表2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表3变量的HT单位根检验结果模型1和模型2将农村宽带接入用户设定为外生变量,模型3和模型4将农村宽带接入用户设定为内生变量,分别使用两步系统GMM、差分GMM稳健标准误,估计解释变量的系数,非稳健标准误进行工具变量过度识别检验AR统计量说明模型不存在二阶序列相关问题,矩约束合理,各方程的回归结果有效Sargan值说明选择的工具变量通过了过度识别检验,满足相关性和外生性要求四)实证结果分析比较模型1和模型4的参数估计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