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pdf
146页编写时间 执行时间 编写者 执教者 总序第 个教案课题第 一 单 兀长度单位 课 型弟 _ _ _ _ _ _ _ _ 诛 叼教学I I标重点难点教学策略教学活动课前、课中反思教材简析本 单 元 教 学 内 容 包 括:”认 识 长 度 单 位 的 必 要 性”、“认 识 厘 米,用 厘 米 量”、“认 识 米,用 米 量”、“认 识 线 段,用 刻 度 尺 量、画 线 段”四部 分学情分析在 学 生 对 长 度 单 位 有 了 一 定 认 识 的 基 础 上,通过各种不同的实践 活 动,帮 助 学 生 初 步 建 立 厘 米 和 米 的 表 象 认 识,并能用厘米和米来 进 行 测 量目标导向(1)使 学 生 初 步 经 历 长 度 单 位 形 成 的 过 程,体 会 统 一 长 度 单 位的 必 要 性,知 道 长 度 单 位 的 作 用2)在 活 动 中,使 学 生 认 识 长 度 单 位 厘 米 和 米,初 步 建 立1厘 米,1米 长 的 长 度 观 念,知 道1米=1 0 0厘 米3)使 学 生 初 步 学 会 用 刻 度 尺 量 物 体 的 长 度,(限整厘米)(4)在 建 立 长 度 观 念 的 基 础 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5)使学生初步 认 识 线 段,学 习 用 刻 度 尺 量 和 画 线 段。
教法和学法先让学生在实际情况中感受用不同的物品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接着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了解1厘米、1米有多长,建立起厘米和米的表象可以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达到目的;最后在教学线段时直接描述线段,不再从线段与直线的关系来教学课时安排本单元建议用4课时安排教学课后反思编写时间.执行时间编写者.执教者.总序第 1 个教案课题统一长度单位共_ _ _ _ _课时第二_ 课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重点难点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策略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教学活动课前、课中反思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3、全班交流汇报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四、课堂总结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五、随堂练习课后反思编写时间 执行时间 编写者 执教者 总序第 2 个教案课题认 识 厘 米 用 厘 米 量共_ _ _ _ _ _ 课时第_ 课时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重:点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策略尺子、图钉、纸条等教学活动课前、课中反思一、谈话引入1、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 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2、介绍认识尺子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一)、认识厘米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3、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学生活动,同桌交流5、巩固1厘米的表象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二)、用厘米量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 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2、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3、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四、课堂总结五、随堂练习课后反思编写时间 执行时间 编写者 执教者 总序第 3 个教案课题教学内容认识米用米量.鬻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 米的长度观念,知 道 1 米=100厘米。
2、知道量比较长的物体要用米做单位,会用米量物体的长度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重点难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 米的实际观念建 立 1 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教学策略多媒体课件、米尺、绳子、学生尺、等教学活动课前、课中反思游戏导入,引起认知冲突请学生用厘米量黑板可独自探索,也可与他人合作)认识米提问:这样测量你感觉怎样?(麻烦)要想方便的测量就要认识另外一种尺子一一米尺介绍米尺展示米尺,告诉学生从1100厘米着一段正好是“1 米”建立表象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获将两臂张开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用米量用不同的方法测量1米的绳子长是多少厘米?汇报方法(得出1米就是100厘米)实践活动测一测,你跳远的距离是多少米?四人一组,分组操作每人量一物,其他同学监督帮助量一量:黑板长、宽,教室长、宽及教室门的高和宽学会解决实际问题1、小华用一根3 米长的竹竿量水深,竹竿露出水面1米水深多少米?2、找一根绳子和一把米尺,去量一棵树干周围有多长想一想,应该怎样量?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1 米到底有多长?怎样估测物体的长度?课后反思编写时间 执行时间 编写者 执教者 总序第 4 个教案课题认识线段 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初 步 认 识 线 段,会 用 刻 度 尺 量 和 画 线 段 的 长 度(限 整 厘 米)。
2、培 养 学 生 的 动 手 能 力重点难点线 段 的 特 征初 步 理 解 线 段 的 概 念教学策略尺 子、课件等教学活动课前、课中反思一、创设情景同 学 们,我 们 在 一 年 级 的 时 候 已 经 学 习 了 图 形 的 初 步 认 识,你能说出 我 们 学 过 的 哪 些 图 形 吗?(随 学 生 的 回 答 课 件 出 示)我 们 在 画 这 些 图 形 的 时 候,他 们 的 边 都 是 由 线 段 组 成 的课 件 演 示:将 图 形 分 解 成 线 段告 诉 学 生 上 面 这 些 都 是 线 段测量线段的长度用 尺 子 量 一 量 课 本 第 五 页 上 面 线 段 的 长 度,并 把 量 得 的 结 果 些 在 书 0线 段 与 曲 线 的 对 比 认 识 线 段“直”的 特 征屏显在 这 些 图 形 中 哪 些 是 线 段?分 组 讨 论 过刚才的讨论,你对线段有哪些认识?画给定长度的线段在纸上任意画一条线段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教师巡视指导课件出示线段的画法猜一猜游戏课件出示同一条线段(横着和竖着的)猜一猜哪条线段长一些?引起学生的争论,争论后课件演示:把两条线段重合比一比。
学生操作如果你不相信,你就做两张同样长的纸条式一式,要一张横着,一张竖着看动手做一做请同学们任选一条铁丝,做成自己喜欢的图形,并量出每条线段的长度谁能找出我们生活当中物体上的线段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线段有关知识,你对线段有了哪些认识?课)i反思编写时间 执行时间 编写者 执教者 总序第 个教案课题第一单元计划 j JLS 课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策略教学活动课前、课中反思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计算10 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教学重点:会计算10 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 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能力点:1、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估算的能力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3、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的能力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5、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德育点:1、使学生知道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2、鼓励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3、结合课本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课时:13课时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一一4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课时我长高了-1课时课后反思编写时间.执行时间编写者.执教者.总 序 第5个教案课题第 一 课 时 共_ _ _ _ _ _ _ 课时 课型两位数加两位数 第_ _ _ _ _ 课时 新授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时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的计算培养学生认真、仔 细、书写工整的习惯重点难点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教学策略实物投影,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活动课前、课中反思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投 影 出 示P8主 题 图,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全班汇报 发 现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学生小组交流汇报设计意图:通 过 观 察 情 景 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1、根 据 学 生 的 交 流 情 况 组 织 教 学 例1。
学生说想法及理由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计算方法先尝试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