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专题一第四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导学案.pdf
4页名师精编优秀教案专题一第四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课前预习案【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 认真阅读学习目标,牢牢把握学习要求2. 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勾划课本并写上提示语,熟记基础知识,思考回答右栏问题3. 将预习中的疑难问题做好标识,填写到“我的疑问”处,以备课上集体讨论、突破4. 形成自己的知识树,以备展示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列举李贽、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基本目标: 1. 知道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2.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主要观点,简要说明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发展目标: 1. 了解明清时期进步思想产生的社会原因2. 认识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提倡个性”、“批判专制”等主张的思想价值知识导学 教材助读:(一定在教材上要按结构勾画出要点和关键并结合助读补充教材尤以评价部分)明朝中后期思想家( 一) 李贽明朝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号卓吾,福建泉州晋江人)1、个人经历:祖父两辈都是从事商业活动的伊斯兰教徒,自幼受束缚较少 ( 家庭影响 ) 2、思想主张:认为“”存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对思想提出挑战反对以“”之言作为标准儒家经典不是“” 。
提出“”的“童心说” ,反对的虚伪和的欺诈批判封建礼教,提出男女平等的思想诗文写作主张“” ,反对摹古之风,对晚清产生重要影响3、代表作品: 等多种著作4、思想评价: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明末清初:四位思想家( 二) 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说(号梨洲,浙江余姚人)1、主要经历: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隐居著述;是学派创立者2、思想主张:最精彩之处: 敢于批判,提出的思想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呼吁废除“”建立“”提出臣民平等的思想(实质:反君主专制)具体制度: 提出限制主张,认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是而非君主经济思想: 反对,认为“” (反映:清初工商业繁荣的情况)3、思想评价:这些主张是传统社会生产关系变化的具体反映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 三) 顾炎武具有启蒙精神(人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1、主要经历:早年参加 ,反对宦官专权;清军南下参加抗清活动;失败后游历北方, 是大学者 , 开清代之河2、思想主张:批判“”的的专制和的腐败提出“”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原始的主权在民思想)。
提出“,”的思想(梁启超归结)提出“” ,注重实学(三人中最注重实学,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3、代表作品: , (都涉及关系国计民生的实用学问)4、思想评价: 脚塌实地的学风对晚清学者影响很大 四) 王夫之“孤秦陋宋”的批判(字而农,号姜斎,人称石船先生,湖南衡阳人)1、主要经历: 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隐居著书,收录2、思想主张:政治思想: 主旨“” ,抨击“孤秦”“陋宋”,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如:批判秦朝的暴政:横征暴敛帝王独尊是丧失的根源是政治腐败根源哲学思想: 发挥“”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观和观唯物主义思想家)3、代表作品: 4、思想评价: 王夫之的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五) 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问题导引:(结合教材助读,课前思考下列问题)1、1结合课本P20 “自我测评”讲述:李贽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特征(反正统意识产生原因)祖父两辈都是伊斯兰教徒,自幼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较少,明朝中后期独具个性的思想家;生活在理学占思想统治地位的时代;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2、简要说明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3、韩非子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问题提出了哪些不同主张?结合史实分析他们不同看法产生的原因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通过以上分析你得到什么认识?主张:韩非子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封建国家;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政体(天下之大害)原因:韩非子处于战国时期(封建社会初期),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形成。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要求建立地主阶级专政,发展封建经济黄宗羲处于明末清初(封建社会末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代表新兴工商业者,提倡“法治”,反对人治,主张“工商皆本”影响:韩非子秦始皇采用韩非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延续两千多年黄宗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一定影响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韩非子和黄宗羲的思想都符合当时历史的发展要求,所以都是进步的 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否对历史的发展起推动作用,是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观点的标准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精心整理归纳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 第 1 页,共 4 页 - - - - - - - - -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重难点阐释】1、何谓“经世致用” :概念: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特点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背景:(1)明朝末期内外交困,危机四伏(2)士大夫面对危机,寻求改革方案(3)提倡以史为鉴,提倡研究与结合现实,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经世致用的内容(1)反对八股取士,主张为学应求真务实,关心国际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天下郡国利病书 (2)提出拯救时弊的主张(3)主张“工商皆本”2. 王夫之的唯物思想:与黄宗羲、顾炎武同时代的王夫之,也是一位进步思想家他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发展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3. (教材第 18 页课前提示)(1)为什么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动摇儒学在政治、文化上的统治地位?(试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分析)(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3)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知识树】 -列表归纳梳理各派主张【我的疑问】课内探究案探究一:根据下面的材料探寻进步思想产生的社会原因:明朝,番禺秀才吴必中带着书童正走在赴京考会试的途中。
他是家中独子,但是他天生愚笨,多次考县试都不中,于是老爸吴老爷拿钱为他买了个秀才的头衔这样,吴必中带着全家的希望上京了他们走到湖南时,他们先是看到一些衣服破烂,瘦得只剩下骨头的难民坐在路边,接着又看到一大帮农民手拿着锄头和大刀,一边大喊:“狗官钱弓梓,拿命来”他们赶紧避开后来才知道他们的土地被钱弓梓给强行霸占了吴必中一边赶路一边还不忘死记硬背四书五经,把要考的文章死死的记住终于来到北京,他看到大街上很是热闹,大街两边都是做买卖的(商品经济发展) 最吸引他的是地上摆卖的西洋玩意,他实在爱不释手,于是买了一个望远镜来到客栈,他看到有很多像他那样的考生,有的在高声谈论科举考试,有的埋头苦读,他也不甘落后,吃完饭早早地回房看书请阅读以上故事片断,结合书本内容找出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背景?(指导:、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一、背 景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社会矛盾尖锐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根本原因)思想: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摧残人性外部:西方文化传入二、探寻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的共同的主张 :根据探究一并阅读教材,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在只反对理学的不合理的部分,并不全否儒家思想,而是批判与继承并行,发展儒学的同时,他们的进步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根据提示找出相关内容: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人民为主”。
黄宗羲:君主 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 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君主专制是 天下之大害 . 顾炎武: 保天下者 , 匹夫之贱 , 与有责焉 .( 天下兴亡 , 匹夫有责 ) 王夫之:天下土地不能为帝王所得而私有, 应当耕者有其田. 经济上 , 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 提出 工 , 商皆民生之本 .(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在社会思想上的反映.) 顾炎武“: 经世致用 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 记述了山川形势, 物产风俗 , 民生利弊 , 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 王夫之 经世致用 . 思想上 , 批判继承传统儒学, 构筑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 黄宗羲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 批判旧儒学 君为臣纲 的封建思想 , 提出 天下为主 , 君为客 的崭新思想命题. 顾炎武反对道学空疏浮泛的学风, 主张发挥孔子的 博学于文 , 行已有耻 的积极思想 ; 踏实钻研学问 ,提倡走出门户, 到实践中求得真知. 王夫之坚持以儒家六经为自己的治学原则, 但决不盲从 . 他反对 天命论 和 生知论 , 主张物质是第一性的 , 物质不断变化是万物发展的规律.( 唯物主义 ) 评价: 重视手工业、商业,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继承晚明进步思想,反对民族压迫和专制主义, 批判继承传统儒学, 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意义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也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探究三: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在中国古代的不同时期,儒学思想家们不断对其进行新的阐释,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精心整理归纳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 - - - - - 第 2 页,共 4 页 - - - - - - - - -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材料一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使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3 分)(1)原因:儒家思想的二重性, 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社会各阶层接受; 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3 分)材料二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教第一要义2)根据材料二,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2 分)试指出两者所属的哲学流派2 分)2)差别: 朱熹, 主张格物致知, 即通过实践、 学习明事理; 王守仁, 主张致良知, 即通过自我反思,经世致用2 分)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至论天下之理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朱熹材料二夫生一人, 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 终不得为人乎 ?李贽(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4 分)说明了什么问题(2 分)?(2)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应该遵循伦理道德,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维护孔子的权威地位( 2分) ;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挑战孔子的权威地位(2 分) 。
说明儒家思想受到了怀疑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