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级语文人教新课标版上学期期末复习.pdf
9页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年级初二学科语文版本人教新课标版课程标题初二语文人教新课标版上学期期末复习编稿老师魏洁一校黄楠二校林卉审核马加蕊一、学习目标:知识目标明确说明文的一般知识能力目标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二、重点、难点:说明文阅读的一般方法与步骤三、重点解读分析:(一)记叙文阅读与说明文阅读的比较记叙文说明文中心文章的主旨说明对象的本质或特征内容记叙文的主要内容说明的对象组材文章的逻辑结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情感顺序说明的顺序(逻辑) :1 从整体到部分2 先主要后次要3 从一般到特殊4 先概括后具体5 先原因后结果6 从特点到用途表达1、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2、描写的方法(人物的外貌、语言、心理、行动;正、侧面;环境)3、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对偶、反复、夸张)4、一般的写作方法(先抑后扬、以物喻人、对比)1 打比方2 作比较3 列数字4 分类别5 下定义6 举例子7 画图表8 摹状貌语言生动、形象准确(二)说明文的特点:1. 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可兼用叙述、描写、议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2. 说明文的主要功能是介绍事物的构造、类别、成因、性质、做法、关系、功用,解释事理的含义、特点、演变过程等。
3. 说明文着重解释客观事物的属性,一般不表示作者的主张和思想感情的倾向说明文常识(三)说明文的分类:按说明对象分:1. 事物说明文解释、介绍具体事物的说明文2. 事理说明文解释、介绍抽象事物的说明文按写作方法分:1. 介绍性说明文,一般是介绍实物的说明文,如介绍一件用品、一种产品、一样工具、一座建筑物等,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2. 描述性说明文,是用描写结合说明的方法,形象具体的介绍某一事物的特征,常带有文艺色彩,如南州六月荔枝丹3. 记叙性说明文,是用记叙结合说明的方法,具体、详细的说明事物的发展过程,或一件产品的生产、操作过程等,如景泰蓝的制作4. 阐释性说明文,是用说明结合简要的议论的方法,阐释比较抽象的事理,如眼睛与仿生学语言的演变 5. 应用性说明文,是以说明书、简介、规则、须知等为主要写作样式的常用性说明文四)阅读说明文的方法1. 弄清说明对象2. 抓住对象特征3. 理清说明顺序4. 了解说明方法5. 体会说明语言6. 了解文章结构四、说明文练习阅读野火烧不尽 ,完成第13 题 (6 分)野火烧不尽20XX 年 8 月,洛杉矶安吉利斯国家森林公园发生了洛杉矶历史上最大的一场森林大火,烧掉了约6 万公顷的林地,占整片森林的20以上。
这场大火的起因是有人纵火,这并不意外除了被闪电点燃,90%以上的野火都是人为引起的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人类与森林的接触日益紧密,森林野火发生的频率也就越高一场火灾要能发生和维持,取决于温度、 燃料和氧气三要素 这三要素只要缺了一个,火就无法传播 在这些要素中, 影响野火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燃料:树木的湿度、 形状、大小、多少、 彼此之间的距离、在地面上的排列状况等还有许多环境因素也能影响火势:风能把火吹旺, 雨能把火浇灭, 河流能阻碍火的传播那么,有没有什么规律能让我们预测一场大规模的野火的发生呢?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人员用计算机模型对森林野火进行模拟他们随机也在网格上种虚拟的树, 每格一棵, 随着时间的推移,网格上的树就逐渐地多起来然后,每隔一定数量,程序就往网格上扔下一根虚拟的火柴,扔在哪里也是随机的如果扔到的那个格子上有树,树就被点燃了如果这棵树相邻的四个格子上有树,火就传了过去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他们反复地运行这个程序,统计每次虚拟野火的规模,又统计了发生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森林野火,发现大规模野火的发生实际是不可预测的不过, 研究人员通过计算机模拟发现的另一个现象,却对如何控制野火的规模很有启发。
他们用不同的点火频率进行模拟有的模拟每种125 棵树扔一根火柴,有的模拟每种500 棵树扔一根火柴,有的则模拟每种2000 棵树才扔一根火柴点火的频率越低,发生大火的频率就越高在频率低到每种2000 棵树才扔一根火柴时,这时网格上已密密麻麻布满了树, 扔下的火柴通常点燃大量的树木,在许多情况下甚至烧光了所有的树可见,森林野火的发生推迟得越久,后果就越严重野火也是森林自然生态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任何野火都强行扑灭,这样做实际上是让森林处于更不稳定的状态:森林里充满了老树、死树、矮树、野草,地面堆满了树枝、树皮、枯叶,这些全都是上好的燃料,只要有了火源,就会熊熊燃烧起来,不可抑制地蔓延开去如果我们早认识到这一点,也许,许多森林大火就可以避免了1. 结合第段画线句的内容,说出“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这几个字不能删去的理由 (2分) (的内容为解题的一般步骤,也许几步都需要,也许只需要其中的几步)审题目明要求: 明确出题者让我们干什么,答题的范围和标准等是什么定任务: 通过分析把出题者的要求转化成我们可以操作的答题途径找原文: 在相应的原文中找到答题的范围据分值, 推条目:根据试题分值的分配情况,再参考文本大致推断出答案究竟有几条,几点。
磨答案: 若原文只提供答题的范围时,我们就要根据具体的问题磨合答案的文字答题的范围:结合第段画线句的内容答题的标准:“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不能删去的理由据分值,推条目:一看有引号,就要还原到原文,再在上下文中找答案,有意 是指上文所说的除了被闪电点燃,90%以上的野火都是人为引起的无意是 指不小心或在其他不知情的情况下引发的火灾这道小题2 分,“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后面是一个逗号,据此,后文一定是答案的另一条,人类与森林的接触日益紧密,森林野火发生的频率也就越高磨答案: 总之, 根据以上的分析,再回到问题 “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不能删去的理由 问题的落脚点在“理由”,所以磨合答案是:如果删掉“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这句话,一方面无法说明前面“人为引起”是包含故意纵火和无意点燃两种情况的;另一方面,也无法强调是人类的活动导致森林野火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这一事实2. 文章第 段的说明层次是:先说明,再说明(不超过15 个字) (2 分)审题目明要求: 明确出题者让我们干什么,答题的范围和标准等是什么定任务: 通过分析把出题者的要求转化成我们可以操作的答题途径找原文: 在相应的原文中找到答题的范围。
据分值, 推条目:根据试题分值的分配情况,再参考文本大致推断出答案究竟有几条,几点磨答案: 若原文只提供答题的范围时,我们就要根据具体的问题磨合答案的文字答题的范围:文章 第 段答题的标准:说明层次是,不超过15 个字定任务: 要想知道说明的层次,一定要知道文章第段各说明了什么,也就是需要我们明确 第 段 各段的段意由完成说明的层次转化成我们可以操作的明确第 段的段意,可以发现 第 段的 段意在 段 的最后“大规模野火的发生实际是不可预测的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段 段意在本段的最后“森林野火的发生推迟得越久,后果就越严重磨答案: 本题要求答案不超过15 个字, 所以答案为: 大规模野火的发生是不可预测的;野火发生推迟得越久,后果就越严重3. 阅读下面的材料,借助文章及材料的相关内容,为森林管理员提出两条合理的防火建议 (2 分)【材料一】黄石公园是美国国家森林公园,70 年代以来,对野火采取零容忍政策,一旦发现野火就尽量将其扑灭,公园平静了十几年,一直没有什么事,效果很好然而在1988 年,黄石公园突发大火,烧掉了32 万公顷的森林,占黄石公园面积的36,损失惨重材料二】近年的研究表明:在森林生态系统中,野火是一种相当普遍的自然现象。
小的野火对森林防火有利, 因为它有助于烧掉大树间的野草灌木人类如能正确对待轻度的森林野火,同时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火烧,这样就有可能减少森林大火的发生建议一:建议二:审题目明要求: 明确出题者让我们干什么,答题的范围和标准等是什么定任务: 通过分析把出题者的要求转化成我们可以操作的答题途径找原文: 在相应的原文中找到答题的范围据分值, 推条目:根据试题分值的分配情况,再参考文本大致推断出答案究竟有几条,几点磨答案: 若原文只提供答题的范围时,我们就要根据具体的问题磨合答案的文字答题的范围:借助文章和材料的相关内容答题的标准:为森林管理员提出两条合理 的防火建议 找原文 :通过通读全文 ,我们可以发现文本第段写的是避免森林火灾的问题,“野火也是森林自然生态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任何野火都强行扑灭,这样做实际上是让森林处于更不稳定的状态:”由原文的这些介绍,我们发现既然大规模野火的发生是不可预测的,而野火的发生推迟得越久,后果就越严重, 再结合试题所给的材料分析,材料一是 以美国黄石公园为例告诉我们该公园的管理人员对野火采取零容忍的政策,但大规模的野火根本无法预测, 所以零容忍的方法并不可取,材料二 告诉我们小的野火对森林防火有利,只要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火烧,这样就有可能减少森林大火的发生。
那么我们的答案是磨答案: 对野火不要全都扑灭管理人员可以有选择有控制地放火烧掉一部分森林阅读“金属疲劳”不容忽视,完成第13 题 (共 6 分)“金属疲劳”不容忽视常见的金属总是给人一种坚硬无比的感觉其实, 在各种外力的反复作用下,金属也可以产生疲劳,而且,一旦产生疲劳就会因不能得到恢复而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20XX 年5 月 25 日,华航波音747-200 型客机,由台北中正机场飞往香港途中,坠毁在澎湖外海,机上 225 名旅客及机组人员全部罹难科学家经过考察和分析后判定,飞机失事主要是由于制作飞机的金属材料产生疲劳断裂而致金属疲劳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单就桥梁而言,仅在19381942 年的 4 年时间里,世界各国因金属疲劳而损坏的便有40 座金属疲劳的现象同样会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生,如行走中的自行车前叉折断、炒菜时铝铲折断、挖地时铁锨断裂为什么金属疲劳时会产生破坏作用呢?这是因为金属内部结构并不均匀,造成应力传递的不平衡, 从而使有的地方成为应力集中区它往往出现在金属构件外形突变处,导致构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件出现裂纹另外,如果材料有表面损伤、夹杂物,以及热加工造成的缺陷,也会产生细小裂纹。
在力的持续作用下,裂纹会越来越大,材料中能够传递应力的部分越来越少,直至剩余部分不能继续传递负载时,金属构件就会全部毁坏早在 100 多年以前, 人们就发现了金属疲劳带来的种种损害,但由于技术的落后,还不能查明金属疲劳带来破坏的原因直到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相继出现之后,人类在揭开金属疲劳秘密的道路上才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并且有了巧妙的办法来对付这个大敌在金属材料中添加各种“维生素”是增强金属抗疲劳性能的有效办法例如,在钢铁和有色金属里, 加进万分之几或千万分之几的稀土元素,就可以大大提高这些金属抗疲劳的本领, 延长使用寿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已出现“金属免疫疗法”新技术,即引入残余压应力,如采用喷丸、表面冷滚压等方法来增强金属的抗疲劳性能,以减少疲劳损坏此外,在使用金属构件时,对产生震动的机械设备要采取防震措施,以延缓金属疲劳的产生在必要的时候,对金属内部结构进行检测,对防止金属疲劳也很有好处金属疲劳所产生的裂纹尽管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但它也有另外的妙用例如, 利用金属疲劳断裂特性制造的应力断料机,可以对各种性能的金属和非金属在某一切口断裂处进行加工,这个过程只需要12 秒钟,而且,越是难以切削的材料,越容易通过这种加工来满足人们的需要。
1. 结合第段画线句的内容,说出“单就桥梁而言”这几个字不能删去的两个理由2分)审题目明要求: 明确出题者让我们干什么,答题的范围和标准等是什么定任务: 通过分析把出题者的要求转化成我们可以操作的答题途径找原文: 在相应的原文中找到答题的范围据分值, 推条目:根据试题分值的分配情况,再参考文本大致推断出答案究竟有几条,几点磨答案: 若原文只提供答题的范围时,我们就要根据具体的问题磨合答案的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