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不同文化下的面子理论研究.docx
6页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中西方不同文化下的面子理论研究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一体化的形成,跨国公司和组织在中国已经变得越来越常见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在显著增加,经济、政治、文化等交流越来越频繁所以,在跨国经营和管理之中,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是十分重要的面子问题被认为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受到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很多领域的重视,因为它对跨文化交际的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在交往中时时刻刻关注着“脸面问题”面子理论作为一种礼貌现象,已经深入于人际交往之中本文旨在研究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面子理论,希望可以在跨文化交际中帮助人们避免语用失误,从而提高交际者在跨文化交际方面的能力一、中国人的面子理论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人类学家胡先缙首先提出中国人的面子具有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脸”和“面”她认为,“脸”是团体给予具有道德名誉者的尊重[1]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违背了道德标准,社会就会批判他,他就会感到丢脸,就会因此处于无人帮助的境地而感到焦虑因此,我们可以发现“脸面”可以限制人们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是约束人们社会行为的有效法则。
面子”指的是个人通过可以看到的成就和夸奖而得到的声誉和地位它将个人提升和荣誉的获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胡氏定义为了体现“脸”和“面”的区别,突显“脸”的道德性而片面强调了“面子”中的成就因素金耀基在胡先缙的基础上,指出把“face”一词翻译为“脸”和“面”的做法适用于北方说国语的区域,但是中国南方说粤语和客家语的区域只有“面”字,而没有“脸”字为了避免文字复杂性,金耀基用“面子”概括胡氏定义中的“脸”和“面子”的含义,而且把面子归纳为“社会性的面”和“道德性的面”社会性的面”是社会给予个人的社会性的面”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是没有社会性的面子的道德性的面”是一种道德品质,是团队对一个具有道德声誉的人的尊敬[2]二、西方人的面子理论美国社会学家ErvinGoffman认为面子是一种有效的社会价值,这种价值是在人们的言语交际中,根据他人的推测而为自己所争取的并且面子是一种自我描绘,它是人们自我社会价值的证实和认可Goffman认为,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面子工作”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脸面”是人类行为准则之一,渗透于人际交往之中它是个人的自我体现,是安全感和幸福感的中枢Goffman还认为,“脸面工作”是互相配合的。
一个人丢不丢面子归根到底掌握在他人的手中为了不让自己丢面子,最保险的方法就是不去威胁或伤害他人的面子[3]所以,在交际中人们总是尽最大可能地使用礼貌用语美国人类学家Brown & Levinson认为“面子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那种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4]这两位学者指出,面子是共有的,人们通过共同的合作和努力来挽救面子保护自身的面子是为了交际双发在交际中都可以收获利益三、中西方文化下的面子理论中国文化下的面子理论根据Hofstede的五种文化维度的定义,中国的文化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文化,属于高权利维度集体主义这一概念在中国根深蒂固中国人把集体比喻成一个大家庭,每个人都要服从集体的利益和目标,没有集体势必就没有个体由于这种思想在中国很广泛,学者们认为中国文化是以“积极面子”为其主要特征的在中国古代,自然经济占据主导位置,人们主要受到以下三种思想的统治:君大于臣,父大于子,夫大于妻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中国人认为人与人之间是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人们重视地位、关系、角色的融合性中国人长期以来一直相信个人只有作为集体中的一部分才能充分地发挥其作用,从而他们更加能够接受在社会中的地位。
在中国,集体主义建立在儒家思想之上儒家思想一直被认为是中国传统哲学体系的奠基石,两千多年来,它塑造了伟大的中国文明,影响极其深远在儒家思想之中,集体先天就有,人一生下来就处于这个集体之中,不管你喜欢也好,不喜欢也罢,你都得接受但需要强调的是,在这个集体中你的地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变动性比如说你现在是晚辈,但将来随着你弟弟和妹妹的出生、孩子的出生等而成为长辈这个集体充满感情,讲究人情尽管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存在着等级的差别,但这种差别建立在感情的基础上,是一种在感情上可以接受的差别在这个集体中每个人都特别看重自己的身份,每个人的价值都在这个身份当中得以体现,没有这个身份你就一文不名西方文化下的面子理论 Hofstede在其理论中提出,西方文化属于个人主义文化范畴,属于较低权利维度个人主义”的概念是松散的个人独立于集体主义,个人利益远远超越一切,被至于最高位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深深扎根于西方文化中,成为西方文化的主流,14世纪在西方兴起文艺复兴活动在这段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并且逐步发展起来,资产阶级开始接触到古希腊和罗马的文明,他们以此为基础,突出了追求独立的生活,追求人文主义的思想。
并且推崇“人性”、强调“人权”、宣传“人欲”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以个人为主导的生活方式被重视,个人的理想、目标和隐私都得到极大的尊重Smith和Louise认为,“个人主义包括自我意识,自身是一个单独的集合体,他的行为目的在于个人目标的实现,而不是集体中一些人试图消除人际关系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其中包含了个人追求自由、独立、自我”[5]中西方面子理论对比研究 中国文化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形成了以群体观念为核心的思维方式,人们在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始终将集体概念至于个人概念之上人们认为个人和集体相比较是微不足道的,个人只是社会整体网络中的一个小小的环节或一个分子,整体则起到稳固和融合的作用中国“面子”文化将“积极面子”放在第一位积极面子是指个人的需要不能超越于社会赋予每个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在中国文化中,面子不仅是一种社会标准,也是一种有效的社会整合工具在西方文化中,“自我”一直以来是人们所推崇和追求的西方人看重个体的独立性人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时候以个体为主导,强调自我,突出自我要面子”在西方文化中要求人们在言语交际时保全自我的“面子”双方文化的不同特点导致中国人做事会保护自己的面子和他人的面子,相反美国人做事经常不讲究情面。
西方文化受到个人主义取向的深刻影响,集体规范或期望相对较低,人们试图在彼此之间建立一种相对“平等性”的原则,一旦双方发生矛盾冲突,人和事不会等同对待因此,从内涵来讲,西方社会“面子”的概念要比中国的“面子”小得多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西方人并不是完全不重视面子,但是面子概念在他们的思维中没有中国人那么复杂在做事方面,西方人会将人和事完全分离开来,讲究一切公事公办,在原则问题上很少顾及人情、面子,甚至让人觉得有些“不讲情面”“冷若冰霜”四、结语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文化的不同是决定言语交际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面子文化必然会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们讨论和分析中西方文化背景下面子的差异及其成因,有助于在适当的场合实施一些策略并且说出得体的话语同时有利于指出隐藏在交际行为中可能引起误会和矛盾冲突的因素,进而促进在言语交际中双方的沟通和理解,促使交际达到成功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