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实证研讨.docx
7页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实证研讨 一、校内讲课竞赛存在的主要问题 1.擂台式比赛难以呈现授课全貌 校内讲课竞赛的开展形式通常是在同一时间点集中比赛,参赛教师提前准备,在20-30分钟内完成比赛,专家根据其现场表现打分这种规定时间内完成的擂台式比赛,不能有效反映参赛教师对课程的整体掌握及随机应变能力 2.参赛教师的覆盖面窄 高校在开展校内讲课竞赛时,通知标题一般为“青年教师讲课竞赛”,通知明确规定参赛教师的年龄必须在35周岁以下,很多参赛热情高的教师因为年龄限制而无缘该项目 3.高校对校内讲课竞赛目的定位不准 校内讲课竞赛应兼有选优和培训两种性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明确要求“重点表彰在教学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鼓励高校探索以教学效果为导向的分配办法”校内讲课竞赛是落实国家政策要求,发现优秀教师、选拔优秀教师、持续提高优秀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举措,具有一定的选优性质同时,校内讲课竞赛又有别于一般名师选拔、教学成果奖遴选等项目,高校规范组织讲课竞赛工作,能够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全校教风建设,具有一定的培训性质。
而当前高校校内讲课竞赛的主要目的用于选优,忽视了其应有的培训性质 4.讲课竞赛获奖对教师评优、职称晋升的贡献度小 目前讲课竞赛主要有校内讲课竞赛和校外行业性、课程类讲课竞赛,存在组织者多样化、比赛层次多样化、参赛要求多样化、奖项多样化等问题,使讲课竞赛奖项的含金量难以区分,高校在教师评优、职称晋升方面定量考核困难,讲课竞赛获奖仅做定性参考,直接贡献度小,教师参与热情不高 二、创新校内讲课竞赛的实践模式 1.精心谋划,顶层设计 根据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②,我国高校专任教师由2006年107.6万人增加到2012年144.03万人,增幅高达35%随着大批的博士、博士后短时间内涌入高校,高校教师职称评定方式由传统的符合条件晋升转变为竞争激烈的选拔式晋升,教学考核也从教学工作量、完成课时数等显性指标转变为教学能力强、教学改革成果丰富等内涵性指标高校在充分认识当前校内讲课竞赛优缺点的基础上,综合学校发展实际,精心谋划,顶层设计,将校内讲课竞赛作为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抓手一是将校内讲课竞赛与职称晋升刚性挂钩学校明确要求所有晋升副教授、教授职称的教师,必须参加校内讲课竞赛并获奖。
二是在申报教学名师奖、宝钢优秀教师奖等教学类奖项时,校内讲课竞赛获奖教师予以优先推荐三是对获奖教师予以奖励学校对获奖教师广泛宣传,颁发荣誉证书,给予不同级别的奖励,奖金从1万元至1500元不等四是鼓励学院配套支持学校引导学院重视参赛教师的教学投入,采取经费配套、换算工作量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教师参与校内讲课竞赛的积极性 2.创新细则,务求实效 通过采取校内讲课竞赛与职称晋升相挂钩、讲课竞赛获奖教师优先评优、大幅提高讲课竞赛奖励金额等措施,教师参与校内讲课竞赛的热情被激发,参赛教师人数大增高校要树立精细化服务意识,通过创新讲课竞赛实施细则,规范操作程序,务求实效,公平、公正、公开地开展校内讲课竞赛工作一是将讲课竞赛参赛教师分为青年组和普通组两组,分组比赛分组奖励要求35周岁(含)以下教师可报名参加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即青年组的比赛;所有符合参赛资格的教师(包括35周岁以下的教师)都可以参加普通组的讲课竞赛通过设置规则,将教学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的群体分组比赛,同时允许35周岁以下教学效果好的青年教师申报普通组比赛二是严格控制获奖比例,宁缺毋滥青年组和普通组各设立一、二、三等奖,其中一等奖人数为当年该组参赛人数的10%左右、二等奖人数为当年该组参赛人数的17%左右、三等奖人数为当年该组参赛人数的23%左右。
青年组和普通组分别评奖且获奖资格的有效期为5年,青年组获奖奖励为1500元到6000元不等,普通组获奖奖励为3000元到1万元不等三是建立常态化考核机制学校建立专家课堂跟踪听课制度,要求评委专家对每位参赛教师的参赛课程随机听课5次,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参赛教师获奖的必要条件通过常态化考核,将比赛贯穿于日常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扎实做好校内讲课竞赛工作四是学院开展院级讲课竞赛工作学院在期中教学检查阶段,集中组织本院参赛教师开展30分钟左右的讲课比赛,经过打分、评议等环节,对本单位参赛教师进行排序,并将学院初评材料提交学校五是提名校三等奖及以上建议人选学期末,学校汇总学院初评材料、专家听课材料以及参赛课程学生评教材料,召开讲课竞赛评审专家会议专家依次汇报讲课竞赛听课情况,综合学院、专家、学生三方面评价材料,经评议、投票等环节,对校三等奖及以上人选提名并将名单上报校教学工作委员会,提名人选总数不超过讲课竞赛参赛总人数的50%六是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审议讲课竞赛评审专家提供的三等奖及以上获奖教师的名单,参考参赛教师相关评价材料,投票选出校二等奖、三等奖获奖教师名单七是学校公示讲课竞赛二等奖、三等奖获奖名单,接受广大师生监督。
八是开展校内讲课竞赛一等奖比赛活动比赛分为青年组和普通组,二等奖获奖教师自愿报名参加一等奖讲课竞赛,学校对比赛过程进行全程录像比赛环节分为说课和讲课两部分,其中说课5分钟,讲课15-20分钟说课环节依据参赛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具体阐述预先设计的教学设想,具体包括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教学程序等讲课环节允许形式多样,鼓励创新参赛教师以参赛课程为蓝本,预报3个知识点备选,评审专家随机抽取一个知识点,专家评分成绩现场公布并上报校教学工作委员会九是校教学工作委员会根据讲课竞赛评审专家提供的参赛教师得分表,投票选出一等奖获奖教师名单十是学校通过展板、橱窗、校报、网络等多种方式对获奖教师进行广泛宣传,颁发荣誉证书并发放相应奖金 三、校内讲课竞赛新模式与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新模式下的校内讲课竞赛涉及参赛教师、校评审专家、院评审专家、校教学工作委员会专家等众多人员,比赛时间长达半年,操作流程复杂,影响力大那么校内讲课竞赛能否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本文以H校为实验对象,H校为华东地区一所211重点院校,该校于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正式实施了校内讲课竞赛创新项目。
本研究从学生评教和专家评价两个维度,分析参赛课程的学生满意度和专家满意度,验证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有效性 1.学生评教 学生评教是以学生的视角观察教师的教学表现,是指被评教师在任课班级中采用无记名调查方式,由参与评价的学生根据评价指标和自身意见,对教师教学质量做出价值判断的一种活动陈磊等人的研究表明,学生评教的结果总体是有效的,学生从自身的学习效果出发,给教学严谨有条理、教学能力强的教师打高分,给照本宣科、课堂气氛沉闷的教师打低分③本次研究的实验组数据为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79位参赛教师所对应参赛课程的学生评教成绩,共79条记录;参照组数据是从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和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学生评教成绩中整理得出的相对应数据,共79条记录通过分析两组数据的均值、标准差、中位数、最大值、最小值(见表1)可知:学生评教总平均分从88.88分提高到90.05分,表明通过校内讲课竞赛项目,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满意度有所提高;学生评教得分的最小值从78.71分提高到82.76分,表明校内讲课竞赛能够对教学能力欠佳的教师有较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对实验组和参照组数据采用单样本Kolmogorov-Smirnov检验,实验组P值=0.319,参照组P值=0.171,两组的P值均大于0.05,表明实验组和参照组评教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且实验组评教数据偏向高分一侧。
对实验组和参照组数据采用配对样本的T值检验(见表2)可知,两组样本均值差为1.17,标准差为3.38,置信度为95%的置信区间下限为0.37,置信上限为1.98,检验的t值为2.9,自由度为69,p值为0.005,远小于0.05,因此拒绝实验组和参照组均值相等的假设,实验组较参照组具有显著的差异,表明通过校内讲课竞赛项目,学生的教学满意度有明显提升,从而验证了参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2.专家评价 专家评价是指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或者具有相似学科背景的同伴,通过观察授课教师的教学行为而做出的评价研究表明,专家评价可以对教学内容、教学技能、教学方法做出较准确的判断,能够较好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并能提供教学内容、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的改进建议④本次研究的实验组数据为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79位参赛教师所对应专家评价数据,共395条记录;参照组数据是从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和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专家听课数据中整理得出的相对应数据,共131条记录通过分析两组数据的均值、标准差、中位数、最大值、最小值(见表3)可知,专家评价总平均分从86.09分提高到88.66分,表明通过校内讲课竞赛项目,专家对参赛教师的整体教学评价有一定的提高;专家评价的中位数从87分提高到90分,表明通过校内讲课竞赛项目,参赛教师获得5次专家随机听课,教学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通过对实验组和参照组采用独立样本T值检验(见表4)可知,两组样本均值差为2.57,标准差为1.06,置信度为95%的置信区间下限为0.48,置信上限为4.65,检验的t值为2.4,自由度为248,p值为0.016远小于0.05,因此拒绝实验组和参照组均值相等的假设,实验组较参照组具有显著差异,表明通过校内讲课竞赛项目,专家对参赛教师教学水平的认可度明显提升,反映出参赛教师教学能力有所提高通过创新校内讲课竞赛实践模式,建立了以追求教学卓越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评委专家跟踪指导,院校协同创新,营造出学校重视教学、教师关注教学的良好风貌,学生和专家对参赛教师的教学满意度明显提高,参赛教师的教学能力明显提升 作者:陈磊于伟张容管林楠吕韦韦第 7 页 共 7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