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鬼斧神工铸美文横看成岭侧成峰.doc
7页鬼斧神工铸美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浅谈莫泊桑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的文学艺术特色凤翔县唐村中学 罗虎绪【摘 要】居伊·德·莫泊桑擅长摹写人情世态,在文学领域,他是杰出的“社会风俗画家”,是世界文坛上寥若晨星的短篇小说巨匠《我的叔叔于勒》是莫泊桑的名篇,最能体现他短篇小说的风格和特色作品以“我”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以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为中心,两相交织作品在情节安排方面,采取了大起大落、大开大合、悬念环生、顿挫自如的艺术手法,塑造出了既可鄙又可怜的菲利普夫妇形象,性格鲜明,发人深思,围绕金钱提出了深刻而丰富的主题思想,使我们读者既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感到深恶痛绝,又为生活在这种金钱关系之中的小人物的辛酸和无奈感到无比同情,取得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独特艺术效果关键词】短篇小说 情节安排 艺术手法 主题思想 在世界文坛上,擅长写作短篇小说者比比皆是,但真正称得上“巨匠”的,却寥若晨星19世纪后半叶法国最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居伊·德·莫泊桑①,便是灼灼耀眼的一颗1880年,他完成了短篇小说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奠定了他的作家地位。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充分显示他的社会风俗画家的才能;构思布局别具匠心;心理刻画,对比描写,作品立意均有独到之处《我的叔叔于勒》便出自短篇小说集《羊脂球》,它是一篇最能体现莫泊桑短篇小说风格和特色的佳作本文就对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我的叔叔于勒》的文学艺术特色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一、 匠心独具的情节安排文艺理论家郑振铎曾说过,短篇小说是一幅山水画,虽然小但又完美;它又像盆松,虽短小而又有凌霄的气概②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在情节方面就显示了这样的艺术特色大起大落,大开大合的手法,是小说具有松树的凌霄气概;悬念环生,顿挫自如的布局,使小说具有山水画的完美意境一)大起大落,大开大合短篇小说受篇幅限制,情节不会很曲折,然而其情节同样是塑造人物形象和揭示主题思想的载体因此,情节的安排对一位小说作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的叔叔于勒》在情节安排方面采取大起大落,大开大合的手法,看似平铺直叙,实则波澜起伏,有张有弛,曲折跌宕,然而又无斧凿之痕,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在于勒出场前,小说大起大开,着力渲染于勒在菲利普一家人心目中的地位:“全家惟一的希望”,他的信是“家里的福音书”……一家人望眼欲穿,盼于勒盼到这样的境界:“简直好像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
可是,时隔十二年之后,穷困潦倒的于勒出现了,“全家惟一的希望”像美丽的肥皂泡那样霎时破灭了自此情节大落大合,人物的情感顿时一落千丈,于勒又成了“这个贼”,“这个流氓”这样,菲利普夫妇虚伪、自私、贪婪、冷酷,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便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读者面前,产生了“意料之外”的艺术效果,让读者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继而回味咀嚼作品要揭示的主题思想一) 悬念环生,顿挫自如由于作者安排小说情节善于设置悬念,而取得了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阅读效果小说开头具体描写了菲利普一家的“拮据生活”之后,紧接着交代:“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的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我们就要问:“散步的时间、地点为什么是固定的?生活为什么如此拮据?”小说里的“父亲”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使读者明白了散步的时间、地点固定的原因作者用插叙的手法也说明了生活拮据的原因——于勒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然而,这两个原因又给我们设置了新的悬念:“于勒是谁?既然于勒是‘行为不正,糟蹋钱’的‘坏蛋’、‘流氓’、‘无赖’,那为什么还盼望他回来?”小说里的“我”回答了我们:“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是全家惟一的希望……”并通过船长之口和于勒的两封信,具体告诉读者于勒发了财。
菲利普一家的生活如此拮据,而叔叔于勒此时却“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那我们不禁又要问:“于勒回来了吗?他给这家人带来快活的生活了吗?”这一次,小说没有很快回答但是,并不使我们觉得故意在拖延回答,因为顺着菲利普家二小姐结婚的情节,很自然地引出了婚后的哲尔赛岛旅行,菲利普全家很自然地上了船,很自然地要在船上吃点零食,于是菲利普带着女儿、女婿走到卖牡蛎的人跟前就这样,在我们不知不觉之中,故事走向了高潮:“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此时,我们旧疑未解,新惑又生:“这真的就是于勒吗?”我们一定也为这突然的发现感到诧异,急于要知道个究竟但是,作者又合情合理地顿挫了一下,没有立即解开这个谜,而是让这位受惊的菲利普先生去找船长探问底细等到证实了于勒重又穷困潦倒沦落为穷光蛋之后,最紧张的一幕出现了:“是他,真是他!”“咱们怎么办呢?”此时,菲利普的问题也是我们要问的:“他们怎么办呢?是兄弟相认?还是远远地躲开?”作者又一次入情入理地顿挫了一下,慢慢地来结束这场虚惊——在母亲的指挥下,“我们”远远地躲开了“我的于勒叔叔 ”,把紧张的气氛逐渐平息下来——“后来大家都不在说话纵观小说整个情节,大起大落,大开大合,悬念环生,顿挫自如,引人入胜,让人沉思,紧张中透露着舒缓,舒缓中酝酿着紧张。
紧张的悬念使我们有了欲罢不能的欲望,舒缓的顿挫让我们有了回味咀嚼的机会,达到了悬念和顿挫的完美结合这样的情节安排值得玩味体会,参考借鉴二、精湛绝伦的艺术手法(一)细腻的心理刻画“情动于中而行于外”人的表情神态,动作语言是心理活动的外在流露和表现方式莫泊桑写人物,不在外貌上下功夫,而是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这内心世界的揭发,又绝不靠作者的申说,而是用人物的表情神态、动作语言,让他们自己去自然地表露作品中突出地表现在: 1、菲利普认出卖牡蛎的穷水手就是于勒时,“突然好像不安起来”, 这是心理骤然紧张所致;“他向旁边走了几步”,是想躲开于勒的目光,怕他认出自己来;“瞪着眼”看女儿、女婿,是怕他们察觉出这个秘密这一系列行动和表情的描写,层次分明的写出了人物紧张、恐慌以致失魂落魄的心理状态2、菲利普夫人(克拉丽丝)听丈夫说那个卖牡蛎的穷水手好像是于勒时的表现:她害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她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这样一家人的梦想就会破灭了,于是吞吞吐吐地责怪丈夫“胡说八道”她亲自看清楚那卖牡蛎的果真是于勒以后,惊恐地“哆嗦”起来,但仍存一线希望,“我想就是他。
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等丈夫确认那个人真的是于勒时,她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于勒从前占有过他们应得的一部分财产,而以后又给过他们发财的“希望”,现在这种希望竟成了泡影,菲利普夫人终于按捺不住了,旧怒新恨一齐发作,破口大骂她的性格特征,随着她的语言和心理变化,一层层地发展,至此毕露无遗莫泊桑针对心理描写曾说:“……要寻求这种心理状态在一定的环境里使得这个人必须完成的行动和举止作家在整个在作品中使他的人物都按照这种方式,以致所有的行为和动作都是其内在的本性思想、意态或犹疑的反映③在菲利普夫妇身上,莫泊桑体现了自己的这种主张和风格二) 鲜明的对比描写对比描写在文学作品中极为常见,它是把两种互相矛盾、互相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加以对照比较,从而收到强烈的表达效果的技法此技法在在作品中具体表现在:1、人物言行的对比当于勒“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时,成了全家的“恐怖”、“坏蛋”、“流氓”;当他在美洲发了财,并愿意回来与哥嫂同过“快活日子”时,哥嫂便把他当成“希望”、“福音”,于勒便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有办法的人”,全家念叨着他,盼望着他。
当他又成了穷光蛋时,他也又成了“贼”、“流氓”,被视若毒蛇猛兽,哥嫂怕他重新回来吃他们家人对于于勒的评价,完全取决于“金钱”!金钱成了资产阶级衡量人的价值标准、道德标准与是非标准2、 人物性格的对比作品中,菲利普夫妇和于勒是截然不同的菲利普夫妇懂得金钱的重要性,把每一个小钱都看得非常重要,精于金钱的算计;而于勒则不像他们那样懂得金钱的重要,也不精于算计,这是他悲剧命运的总根源然而,于勒也不像菲利普夫妇那样寡于人情,到美洲后,经济上略有好转就写信回来,表示愿意赔偿哥嫂的损失,并表达了他的怀念之情于勒破产之后,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但却没有回到哥嫂身边来,因为他不愿意成为哥嫂生活的负担这与菲利普夫妇处处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说中,站在同一立场的菲利普夫妇的性格也形成了对比,真叫人拍案叫绝!如菲利普在向船长证实了于勒重又穷困潦倒之后,“是那么的神色张皇,”“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而妻子克拉丽丝则是“赶紧对他说‘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马上回答说:‘应该把孩子们领开!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么的女婿起疑心。
’”如此,丈夫的紧张失措,方寸大乱与妻子的镇静果断,指挥有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取得了诙谐幽默的讽刺效果3、情节构思的对比作者在情节构思上,安排了两个对比其一,文中两次提到“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竭力渲染菲利普夫妇盼望于勒归来,真是望眼欲穿,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刻相见,呼之欲出而当菲利普夫妇在海轮上真的见到穷困潦倒的于勒时,便如临大敌,视若毒蛇猛兽,躲之唯恐不及,避之唯恐不远这是一个“福星”与“灾星”的对比其二,文中奇妙地安排了一个插叙,补充交代了于勒“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他被菲利普夫妇当作“灾星”驱逐到美洲而当菲利普夫妇得知于勒发财了,“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时,连于勒的来信都成了“福音书”,于勒又变成了“福星”这又构成了一个“灾星”与“福星”的对比这样的情节对比,让人物言行前后对照,真假美丑,作者不加评述,读者一目了然,从而鲜明、尖锐而又深刻地揭示出作品的中心思想三)独特的叙事主体 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作品中其他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道出的,因而增加了作品情节的真实性,这个视点不是成年人的,而是一个少年(“我”)在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灵观察和感受我们成年人的世界,“思想”和“感情”。
对于勒这样的人,我们成年人经常会提出“值得”还是“不值得”同情的问题,而在“我”的心灵里,不存在一个人“值得”还是“不值得”同情的问题,也不存在同情这样一个人对自己有没有好处的问题,而只有发生还是没有发生同情心的问题因而“我”面对沦落到了这样一种悲惨境地的人,并且这个人就是“我”的叔叔,“我”是感到由衷的同情,在付给于勒牡蛎钱时,还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在此时,“我”想到的根本不是自己,不是这样做对自己有什么好处,而是感到应当这样做,必须这样做,不这样做心里就感到不安宁,不舒服我”与成年人看待世界,看待人的不同之处,使作品中“他人皆浊‘我’独清”的立场和情感有了现实基础在当时的法国社会里,作者看到的是虚伪自私,贪婪狡诈,而作品中得“我”却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这是作者的用心,也是作者没有完全失望的表现这种独特的叙事主体和视点,既使作品情节真实亲切,又不露痕迹地表达出了作者所寄于的情感和希望,真可谓“不动声色,一箭双雕”!三、深刻丰富的主题思想主题思想是小说的灵魂,其正谬、深浅,往往直接决定作品的成败、优劣《我的叔叔于勒》作为莫泊桑的名篇佳作,就像一把多棱镜,由于立场不同,对主人公我们可厌恶,也可同情;对主题思想可认为是对个人丑恶灵魂的揭露,也可认为是对建立在金钱关系之上的社会的批判。
如此深刻而丰富的主题思想,使该小说具有了朦胧诗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