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山东高考文科综合试卷评析(阅卷).doc
13页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及考生答卷评析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依据《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文科综合考试说明》的有关规定,遵循历年高考山东卷文综·历史试题的基本精神,稳健中有创新,基础性与选拔性兼顾,外在形式的平实与内容考查的丰富相得益彰,充分展现了山东历史学科命题的成熟性Ⅰ 试题评析一、试题(卷)概况1.试卷结构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要求考生必做,历史试题(9—16题)集中排列;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分必做题与选做题两部分,必做题2道(28、29题),选做题3道(35、36、37题),考生可任选其一作答2.题型、题量及分值(见下表)题 型题 量分 值比 重选择题8小题3241%非选择题必做2题3646%选做1题1013%3.考查内容的范围、比重(1)中外史内容比重(不含选做题10分)范 围分 值比 重选择题非选择题总分中国古代史18/4.501826%中国近现代史8/2202841%世界史6/1.5162233%对三个选修模块内容的考查,35题为中国古代史内容,36题为中国近现代史内容,37题为世界史内容,内容考察非常全面。
整份试卷从模块特点及中外史的内容分布来说科学合理2)各模块内容比重(不含选做题10分)模 块分 值比 重选择题非选择题总分必修一1601624%必修二8162435%必修三8202841%4.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非选择题的参考答案,整体设计的比较准确严谨、条理清晰、重点明确,对于阅卷老师评判具有相当的可操作性二、试题特点1.依托主干知识,突出基础性坚持以课标主干知识为主要考查内容,并以此作为能力考查的主要依托,是新课标高考命题的主要命题原则今年的历史试题继续恪守了这一原则试题涉及儒家“礼”的思想、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沿革特点、五四运动的影响、人民公社、美国1787年宪法 、西学东渐、中体西用思想、甲午战争、洋务运动、中国现代化、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经济全球化、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等都属于历史课程的主干知识,考查内容在选材上不偏、不怪,都是考生在学习过程中常见的知识,突出了考查的基础性同时,试题所考查的知识以教材为依托,来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属于课程知识而非单纯的教材知识,避免了考生靠死记硬背去答题试题以主干知识为主要内容,突出了考查的基础性,试题立意依托教材又高于教材,但呈现形式平实,这些有助于引导中学正确的解读和使用课程标准,抓住教学重点,回归历史教学的本质。
2.立足能力立意,突出学科性试题围绕历史学科学习和研究能力来命制,注重对考生历史思维能力、历史学习方法的考查,具有鲜明的学科性以选择题为例,第11题“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对历史发展脉络的考查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和官僚政治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沿革的三大主题,三者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是三位一体的关系,试题将其巧妙地柔和在一起,综合考查了秦汉至宋元的政治制度的变化趋势第14题隐含了对15-16世纪的中国和西方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考查,都需要考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结论第14、16题将“人民公社”和“李贽思想”置于与世界历史的比较研究视野中,考查了考生比较分析,准确把握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再如第28题,以“1902—1904年的译书活动”和“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为新材料,创设新情境,以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为背景,探讨了文化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它打破了教材将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割裂的状况,将西学东渐、中体西用思想、甲午战争、洋务运动等政治、经济、文化因素融合在一起,考查了考生对20世纪初中国社会时代特征的掌握程度试题呈现形式平实,而考查内涵却非常丰富历史学科是一门讲究史料的学科。
与去年相比,今年历史试题呈现出了“无材料不成题”的特色,所有题目都以材料为依托,并且材料形式多样试题大量引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通过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来考查考生的历史思维和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试题所引用的材料短小精悍,信息集中,减少了考生的阅读障碍如第28题,以两个表格展示材料,使材料信息更集中;第29题以“主题词”(初创、发展、转型)统帅材料,避免了冗长叙述,便于考生将注意力放在材料的有效信息上试题还特别注重第一手史料的引用,第35题还直接就话本史料的价值进行设问,不但达到了能力考查的目的,同时也是一种历史方法的引领3. 坚持稳中求进,突出创新性利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是历史命题的突出特色,与往年的试题相比,今年试题的试题呈现三大特色一是大量使用原始性材料,减少了观点性、史论类材料的使用如第9题《周礼·考工记》、第10题《汉书·食货志》、第11题清宫档案史料、28题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简表、36题孙宝琦致清内阁电报等这些原始性材料更为客观,给考生以历史真实感,体现了历史求真求实的特点同时,它更有利于历史情境的创设,更便于对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能力的考查二是史料类型的多样性今年试题史料的来源类型多种多样,非常丰富。
有严肃的正史史料,如《周礼·考工记》、《汉书·食货志》,也有富裕生活气息、形式活泼的史料,如纽约某报纸的《船讯》、杜邦公司发展史料等有政府档案史料,如《奏定大学堂章程》《孙宝琦致清内阁电》等,也有民间喜闻乐见的文学史料,如话本《拗相公》整份试卷可谓严谨而不失活泼,很好地体现了历史资料的丰富性三是史料具有生活化的特点例如第29题杜邦公司的材料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考生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很多产品,很多和杜邦公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拉近了试题与考生生活的距离第35题的宋代话本材料,非常口语化,生活气息浓郁这些材料在试题中的使用,凸显了历史新课程的生活化理念 今年历史试题的另一创新之处,表现在试题不拘泥于教材对历史知识的表述,重视引导考生用多元视角去审视和解读历史事实注重从多元视角去考察历史如第28题第(2)题京师大学堂专业和课程设置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考生运用革命史观可得出“以经学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不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的结论,运用现代化史观则得出“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结论思维的发散性,答案的非唯一性有助于考生的个性发挥,有利于对考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注重从社会生活史的角度理解历史如第15题以一则报纸的新闻通讯考查了1787年宪法的相关内容,第35题则以宋代话本为材料考查了王安石变法的史实注重从微观史学的角度审视历史试题从宏观着眼,微观着手,知微见著,如中国传统文化模式表现为以“礼”为中心的一系列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它渗透到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第9题以《周礼·考工记》对周王城形制的规定,考查了考生对“礼”这一思想的掌握情况第10题以《汉书·食货志》中一则西汉政府的禁令入手,考查了重农抑商这一在中国古代一以贯之的宏观经济政策最为典型的是第29题,它以美国杜邦公司的发展为线索,系统考查了自工业革命以来至二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史注重从全球史的视角,将历史事物置于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如第16题将李贽思想和人文主义思想放在15-16世纪中西方都出现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比较分析,第37题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事室”对中国抗战面临的国际形势的预测切入,考查了二战前苏美英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形势4. 关注社会现实,突出思想性试题关注社会现实中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重视历史的现实性和时代感,巧妙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有机契合,突出地反映了历史学科强调“学以致用”,也体现了历史新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第28题以20世纪初的译书活动和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为切入点,探讨了在历史转折时期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突出了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社会进步的时代主题第29题以杜邦公司的发展为主线,考查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体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主题试题引导考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使考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再如第35题,第(2)题承接第(1)题“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考查考生对话本史料价值的认识: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同时,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须用其他史料印证通过这一认识,引导考生尊重历史,追求历史真实,学会如何正确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历史事实三、问题与不足从试题本身,特别是结合阅卷实际操作来看,今年历史试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与不足:1.个别题目与《考试说明》的精神不符《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文科综合说明》的题型示例中,已像全国卷和多数省市一样,摒弃了思维含量不高的反向选择题,但今年的16题就是明显的反向选择题;第29题第一问和第三问答案中的涉及的“当时战争不断,火药市场广阔”“一战后出现和平局面”等内容,无论是必修教材,还是《考试说明》的考查内容都未涉及。
2.部分内容设计不够严谨第28题第一问“据表1,说明这一阶段译书活动中的主要特点”的问题设计,如果改成“据表1,说明这一阶段中国译书活动中的主要特点”,就不会造成许多考生审题出现偏差,侧重回答英、日、美三国译书活动的特点(当然,这种状况的出现主要是学生审题不仔细造成的,因为该题的题头明确点名了中国文化教育领域的新变化)参考答案中,第28题第二问中关于“中体西用”办学思想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经济方面的“经济上,从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发展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的评分要求过于模糊,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该问的考查效度和区分度;第29题第三问中战略调整的历史背景中的“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有待商榷,无论哪个版本的新课标教材都提到两极格局解体后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而试题中涉及的时间是1958年3.题型设计和开发方面仍有不足作为最能体现学科特色的的材料解析题,应通过提供信息丰富的材料,考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尤其突出对史料处理和解读能力的考查而今年的历史试题,切入角度仍然很小,缺乏对历史体系的考查,并且材料单薄,信息量小,试题材料多数起到了提供答题背景和指向的作用,忽略了材料信息的释读、提取、处理等深层次的考查,2013年的山东历史试题虽存在一些不足,但瑕不掩瑜,今年的高考试题充分展示了山东特色,温和、平实、稳定,讲求实效,较好地实现了高考的选拔功能。
II 答卷评析一、第Ⅱ卷得分情况1.试题平均分、难度系数及分值分布试题满分平均分难度28209.310.4729167.170.4535103.570.3636103.300.3337103.050.312.非选择题的分值分布示意图(注:横轴为分数,纵轴为比率) 二、第Ⅱ卷答题情况1.第28题(文化教育)本题以“1902至1904年的译书简表”和“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简表”为材料情境,以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为时代背景,以西学东渐、“中体西用”思想、甲午战争、洋务运动等主干知识为载体,考查了考生对20世纪初中国社会时代特征的掌握;突出了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社会进步的时代主题;探讨了文化教育发展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