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阿Q艺术形象的分析.doc
11页内容摘要: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阶级特征、性格特征的典型化人物形象,是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学的重大贡献之一阿Q的性格特点,可以概括为“精神胜利法”这是近代新形成的一种社会思潮,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概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的,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特点,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精神胜利法有着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封建思想对人们灵魂的腐蚀与特殊时代下的中国农民的经济地位,农民的自身经济要素,这些都在很大的程度上迫使了这种精神的形成,阿Q不仅有着典型的意义,同时对现代社会同样有着重大意义和警醒作用 关键词: 鲁迅 阿Q 艺术形象 性格特征 “精神胜利法” 社会思潮 辛亥革命 麻木健忘 保守愚昧对阿Q艺术形象的分析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一部中篇小说,是中国现代史上一颗璀璨瑰丽的奇葩小说塑造的主人公——阿Q,更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最富有最丰满的文学形象之一正如法国大作家罗曼罗兰所说:“这部讽刺的写实小说是世界的,法国大革命有过阿Q,我永远忘不了阿Q那副苦恼的面孔”阿Q的形象家喻户晓,以至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流行的口头禅:“阿Q相。
鲁迅先生用不朽之笔,为阿Q立下了不朽之作传,以巨大浑厚的艺术功力,成功地塑造了这么一个让人觉得可爱、可恨、可叹的艺术典型,让我们在嬉笑中去品味其艺术的震撼力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笔下的阿Q形象阿Q是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典型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高度概括地表现出几千年来封建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国民性格的弱点,体现了鲁迅先生“要画出这样的国民的魂灵来”的创作目的,显示了不朽的思想价值鲁迅先生通过阿Q这个艺术形象揭示国民的弱点用他的话说“夹杂些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的希望”阿Q的某些性格不仅仅是他的专利,作品中在未庄生活着的社会各阶层的人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阿Q相,尤其是阿Q被枪毙以后,未庄和县城的人们就充分表现出愚昧、麻木的阿Q相而在《阿Q正传》发表以后的当时,据说鲁迅先生和友人一道在街上走,或者在什么地方闲谈,常常听见人们提到不好的现象时就说“这就是《阿Q正传》上的……”可见,《阿Q正传》对社会的一些病态,既控诉得深,也概括得广阿Q的麻木、健忘、自欺欺人,都是经历过多屈辱折磨后的结果,其中渗透着他的痛苦和眼泪,不能反抗,只能用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也反映了他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这虽然不足为训,却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值得同情的。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民的典型代表,他是赤贫的雇农,无房无地,以帮人打短工为生,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社会地位低下,受压迫受剥削,,被侮辱被损害,生活十分悲惨,他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即“阿Q相”的核心内容所谓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出于失败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轻自贱,欺凌弱者,健忘,忌讳缺点、以臭为荣等种种妙法来自欺自慰,自我陶醉于虚幻的精神胜利之中,除精神胜利法之外他主观、狭隘、保守,有农名式的质朴、愚蠢,也沾上些游手好闲制图的狡猾他还受到封建思想的种种影响,如深恶造反,以为造反是与他为难;严于“男女之大妨”及排斥异端等 一、 妄自尊大、欺软怕硬阿Q是一个落后的农民他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没有固定职业,没有家,连姓氏、籍贯也无从查考,常年寄宿在吐谷祠里,除了“一条万不可脱的裤子”外,被剥夺得一无所有在与赵大爷、假洋鬼子,甚至王胡,小D的冲突中,他永远处于失败的地位这种赤贫的阶级地位和保守屈辱的生活遭遇,决定了他对革命的自发的“神往”和“快意”但他以为革命就是抢东西,就是“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还包括恨谁就可除掉谁这便是阿Q的革命纲领,也就注定了阿Q“革命”的悲惨结局。
阿Q虽是极卑微的人物,而未庄人全不在他眼里,甚至赵太爷的儿子进了学,阿Q在精神上也不表示尊崇,以为我的儿子将比他阔得多,加之他进了几回城里就更觉自负但为了城里油煎大头鱼的加葱法和条凳的称呼异于未庄,他又瞧不起城里人了” 当别人嘲笑他头上的癞头疮疤时,他以此为荣,还说:“你还不配……”要被砍头了还为自己画押时圈画的不圆而感觉没面子阿Q最喜欢与人吵嘴打架,但必须估量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与王胡打架输了,便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假洋鬼子哭丧棒才举起来,他已伸出头颅以待对抵抗力稍薄弱的小D,则揎拳掳臂摆出挑战的态度;对毫无抵抗力的小尼姑则动手动脚,大肆其轻薄中国人以前动不动自称其国为数千年文明之邦,自己是轩辕华胄,神明贵种,视西洋人为野蛮民族,毫无文化可言及屡遭挫败,则又说西洋人所恃的是船坚炮利而已,所有的不过声光化电而已,谈到礼教伦常则何能及我们的万分之一?甚至于饱受西洋教育的辜鸿铭还说中国人所地图弹劾娶妾制度是一种精神文明中国人固自以为文化高于一切,鄙视别国为夷狄之邦但当那些夷狄之邦打进来时,平日傲慢的态度,便会完全改变鲁迅先生说过,阿Q“有农民式的质朴与醇,但也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
作为旧时代的一个农民代表,阿Q有其勤劳善良、率直朴实的优点,但由于长期遭受欺辱和打击,他也本能地沾上了一些自尊自大、欺软怕硬的“无赖”特点他畏弱凌强、对比自己弱的,蛮横霸道,被王胡打败,又“遭遇”假洋鬼子的哭丧棒,便迁怒别人,调戏小尼姑;受赵太爷迫害,丢了生计,又迁怒于小D,但对赵太爷与假洋鬼子则懦弱卑怯,骂不还口,打不还手阿Q不敢正视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奴隶地位,而采取了一种回避千般辩护和粉饰态度声称“我们先前——比你们阔多啦!你算什么东西!”或者“忘却”,刚刚挨了洋鬼子的哭丧棒,“啪啪地响了之后”,“似乎完结了一件事”或者自轻自贱,骂自己是“虫豕”,向人求饶在这些都失灵之后,便自欺欺人,自我麻醉,变真实的失败为精神上虚幻的胜利,说一声“儿子打老子”就“心满意足的得胜”了,甚至“用力在自己脸上连打两个嘴巴”,“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人一般”这种安于落后、盲目自欺自慰的精神胜利法麻痹了阿Q的觉悟和反抗,把血泪斑斑的苦难史变幻成永不失败的光荣史阿Q看到审讯他的人穿着长衫,便知道这人有来历,“膝关节立刻自然而然的宽松”,立即跪了下来长衫人物叫他站着说话,但他还是跪着,并且第二次审讯他时,他仍然下了跪。
阿Q的种种劣行都有其培育生长的土地,活在清朝末年地主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还占领统治地位的时期,他赤贫如洗,没有财产,没有职业,连个家也没有,寄住在土谷祠他经常受到赵太爷假洋鬼子的打击,凌辱周围平常人的嘲弄对这些他都以“精神胜利法”一笑了之由于他在政治上承受着沉重的压迫,经济上遭受着残酷的剥削,精神上蒙受者长期的毒害,人格上忍受着种种屈辱,所以,他又自发的革命的要求,希望通过抗争,改变自己的现状,但是,他由于长期封建思想的毒害,他也有自私、狭隘、封建、饱受等落后思想自发的革命要求和落后的思想意识,在阿Q身上始终是矛盾的,他是这种矛盾性格的统一体,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个落后而不觉悟的农民典型、缩影 二 、自欺欺人 自轻自贱 阿Q面对一次次的屈辱和失败,阿Q无法选择,只能靠一种自譬自解的方式进行解脱,得以在想象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他对自己的身世很渺茫,但却对别人炫耀“我们先前——比你们阔的多了!你算是什么东西!”生活困窘、地位低下,老婆娶不上,却偏偏夸口:“我的儿子会比你阔多了!”当阿Q与人家打架吃了亏,被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后,他心里就会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了。
于是他也心满意足俨如得胜地回去了他赌博赢得的洋钱被抢,无法解脱“忽忽不乐”时,就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好像被打的是“另一个”,他在精神上又一次转败为胜于是他心满意足,俨然得了胜利似的当他被关进牢房时,他便“以为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当他被拉去杀头时,他便“觉得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也未免要杀头的”所以,阿Q“永远是得意的”阿Q非常穷,穷得只剩一条裤,甚至连姓名都没有但是,他的可悲却主要还不在物质生活条件的被剥夺,而在于他精神生活的被扭曲他被压在未庄生活的最底层,什么人都能欺负他,可他却并不在乎,常常好像还很得意这是的关键,是他有一种独特的精神胜利法,分明挨了打,他却想:这是儿子打老子阿Q最喜欢与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对手,口呐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他寻衅跟王胡子打架,打输了,他便说君子动口不动手;他估量小D瘦小打不过他,骂小D是“畜生”,小D让着他,他却不依不饶,进而动手抓小D的辫子;对毫无抵抗力的小尼姑动手动脚,扭住她的面颊,说“和尚动得,我动不得?”大肆轻薄可是,当他在路上遇到“假洋鬼子”时,他脱口说了句“秃儿”,不料被“假洋鬼子”听见了,“假洋鬼子”举起了“哭丧棒”,他便赶紧缩起脖子,等着挨揍,连吃了几棍子,一点不敢反抗。
阿Q与人家打架吃了亏,心里就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了于是他心满意足,俨然得了胜利似的当他被关进牢房时,他便“以为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当他被拉去杀头时,他便“觉得人生天地之间,大约本来也未免要杀头的”所以,阿Q“永远是得意的”阿Q本是极卑微的人,他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人们忙碌的时候才记起他,一空闲,便把他忘记了然而,阿Q却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甚至赵太爷儿子进了学,他在精神上也不表示尊崇,以为“我的儿子将比他阔得多”阿Q甚至瞧不起城里人,认为城里人把“长凳”叫成“条凳”、煎大头鱼时加葱丝,都是“可笑”的正是靠着这种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阿Q总是在失败中寻求超脱,麻木地过着“做奴隶而不得”的生活遭遇失败和其辱后阿Q又常常表现为自轻自贱,甚至自我摧残,在别人面前轻易求饶,骂自己,甚至打自己的嘴巴,用作践自己的方式消除失败的痛苦,表现出十足的奴才性格心里 三、麻木健忘,保守愚昧阿Q的性格深深地烙着封建观念意识,显得十分麻木可、笑他具有农民的质朴、憨厚,却又夹杂着游手好闲的习气如被假洋鬼子打了以后,就去摸小尼姑的头皮,说:“小和尚摸得我摸不得”,以此作为自己的一桩“勋业”,飘飘然陶醉在旁人的赏识和哄笑中。
他维护“男女之大防”他鄙视城里人,还觉得未庄的乡下人很可笑,没有见过城里人煎鱼,没有见过杀头他认为造反就应杀头对赵太爷、钱太爷这样的未庄统治者,“在精神上独不表格外的崇奉”,在辛亥革命的风暴中还敢“革他妈的命”阿Q性格的矛盾,一方面固然表现他不甘处于被压迫的地位,具有改变自己地位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说明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对他精神上的严重束缚 阿Q面对残酷屈辱的现实,往往表现出惊人的麻木在遭受外界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之后,借助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他总能够神速地而完全的忘却过去的种种不幸,心安理得地照常生活下去,麻木和健忘成了他生活中积久难改的痼疾他认为,“凡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一定要有勾当了”所以,当赵太爷的女仆吴妈在厨房与他谈几句闲天时,他便忽然抢上去对吴妈说:“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 他跑到尼姑庵偷萝卜,被老尼姑发现了,他还强词夺理,说:“这(萝卜)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他因向吴妈求爱,刚刚挨了赵秀才大竹杠的痛打,却很快遗忘的一干二净,反倒跑过去看吴妈“闹着什么玩意儿了”,直到看见赵太爷“手里捏着一根大竹杠”向他本奔来,刚才“猛然间悟到自己”“和这一场热闹似乎有点相关”。
精神的麻木健忘遇其思想上的保守愚昧是相互对应的,阿Q样样“合乎圣经贤传,严守男女之大防”革命的消息传到未庄,他觉得“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因此,“深恶而痛绝之”当决定“投降”革命党后,酒后土谷祠做梦的描写则集中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