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形成过程中的三次融合及其启示.doc
14页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形成过程中的三次融合及其启示时家贤· 2012-11-21 13:25:08 来源:《江汉论坛》2012年6期 【内容提要】19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形成过程中的三次融合,铸就了马克思主义的辉煌,也给我们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启示:任何一种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总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孕育和萌生,总是和社会的整体发展和运动紧密相连,总是和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理论观点的交融、碰撞密不可分离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离开19世纪的背景条件,离开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发展和运动,我们无从理解马克思主义同样,离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离开当代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和运动,离开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我们也就无从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融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马克思恩格斯在以人类的整体利益和人类的解放为出发点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的过程中所采取的立场、使用的方法以及得出的基本观点、判断和范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整体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有机整体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孕育、萌生、发展、确立和完善的过程。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曾经历了三次大融合正是通过这三次融合,建构了一个严密的、有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铸就了马克思主义的辉煌,也为我们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次融合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第一次融合是在其基本立场确立的基础上实现的,其主要标志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完成这次融合是以三次转变为前提和基础的 (1)在大学期间,由对法律的研究转向对哲学的关注和思考,为马克思转向唯物主义提供了前提通过对法律的研究,马克思发现了现实的法和法原则之间的矛盾,现实的东西和应有的东西之间的对立,并认识到哲学的重要性,“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①马克思转而研究哲学,用哲学澄清自己的思想,理清自己的思路 (2)在从事新闻工作期间,思想和立场的转变为理论融合奠定了基础从《莱茵报》时期的政治活动到《德法年鉴》时期的理论探索,马克思一方面发现了理论对实践,哲学、政治国家和法对市民社会的依赖关系,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另一方面通过为农民利益辩护到为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利益辩护,进而到发现无产阶级承担着人类解放的伟大历史使命,马克思完成了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思想转变。
②这次转变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 (3)在研究中,从哲学向经济学转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第一次融合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马克思认识到:市民社会决定国家,但是对市民社会的剖析不能通过对法哲学的批判来解决,而“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③所以,从1843年10月开始,马克思开始经济学研究,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也称《巴黎手稿》或《巴黎笔记》)正是这一研究的结晶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试图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立场出发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对自己的新的哲学、经济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做综合的阐述”④但由于马克思的哲学方法论体系、经济学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尚未形成,马克思对哲学、经济学的研究和共产主义的论证还建立在其异化劳动理论基础上,因而严格来讲,它们还只是连贯在一起而不是融合马克思自己并没有提供《巴黎手稿》的结论,要从这样一部探讨了包含有经济学、社会批判、哲学、历史、逻辑学、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不连贯的作品中得出结论是不可能的虽然每一部分都有独立的主题,但在某种程度上所有的部分都有着相近的风格恩格斯描述的马克思思想的三个组成部分(德国唯心主义哲学、法国社会主义和英国政治经济学)在这里似乎第一次连贯起来了,如果还没有融合在一起的话。
⑤ 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第二次融合是在其哲学方法论确立的基础上实现的,其主要标志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这次融合是以哲学上的革命和经济学理论的初步建立为基础的 (1)历史唯物主义诞生,完成哲学上的革命这主要体现在:在《神圣家族》一书里,虽然还受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但不乏对新世界观的进一步探索,体现了由异化劳动理论向唯物史观过渡的思想,处于唯物史观形成的前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阐述了科学的实践观,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共产主义得到唯物主义证明同时,《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等著作是哲学问题、政治问题、经济学问题、历史问题、社会问题的汇聚 (2)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去研究经济现象,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在《哲学的贫困》一书里,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阐发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论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以及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对抗性必然导致阶级斗争尖锐化,资本主义终将为一个没有阶级和阶级对抗的新社会所代替,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哲学的融合同时,通过经济学理论阐述了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阐述了资本积累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的关系等问题,实现了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的融合。
(3)《共产党宣言》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一步融合在《共产党宣言》里,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运动和阶级关系,指出“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在《共产党宣言》里,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在《共产党宣言》里,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哲学变革的角度论述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作出了预测,使用了“世界市场”、“大工业”、“现代工业”、“市场”、“危机”等经济学词汇总之,《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宏伟大厦的缩影,其理论内容几乎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的各个重要方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和各种理论观点的进一步融合 3.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第三次融合是在其经济理论体系确立的基础上实现的,其主要标志是《资本论》第1卷的出版这次融合是以理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为基础的 (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通过《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总结了欧洲特别是法国1848年革命的经验,指出打碎旧的军事官僚机器是欧洲大陆上任何一次真正的人民革命的先决条件,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不断革命是无产阶级的战斗口号,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天然同盟军,等等。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丰富思想内容突出地表现出来,一系列关于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原理得到充分论证 (2)经济学理论体系和经济学方法论体系的确立从19世纪50年代中期起,马克思开始全力以赴对资本主义作经济上的分析,著有《1857-1858经济学手稿》、《1861-1863手稿》、《1863-1865手稿》等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结构更趋于成熟1848年以前,马克思以哲学为主,为出发点,阐述共产主义、经济学、人类社会发展等问题1848年革命失败以后,马克思转而用经济学支持他的历史哲学,并且依靠这些研究的帮助来说明资本主义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⑥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的出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正融合《资本论》第1卷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统一而这种统一又是建立在对社会变化过程的全面了解,尤其是对社会经济、政治以及其他方面相互作用方式的充分认识的基础上的经济方法和哲学方法又共同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正是在《资本论》中,“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德国哲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结合起来”⑦,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完美融合《资本论》这样被长期看作经济学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实际上它不仅包含有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基本原理,而且也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堪称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⑧“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一门科学,这种唯物主义从黑格尔那里吸取了全部有价值的东西并发展了这些有价值的东西⑨ 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时期在这个时期,马克思的研究视野不断拓宽,其内容囊括了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民族学、宗教、道德等学科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整理和出版了马克思的遗著,完成了马克思生前未完成的工作,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主要表现在:在哲学方面,为了当时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为了反击资产阶级和机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与篡改,恩格斯写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重要著作,系统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对唯物主义历史观作了全面阐述和重大补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在经济学方面,恩格斯编辑出版了《资本论》第2卷和第3卷,对马克思的思想作了许多重要的增补,捍卫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恩格斯还多视角地认真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特别是对初露苗头的垄断趋势进行了探索分析,预见到资本主义即将进入新阶段。
⑩在《反杜林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文章中,恩格斯不仅扼要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而且在对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与方法、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以及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理等一系列问题进行阐释时,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演进的历史特征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演进的过程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融合为一体的过程,是19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的三种主要思潮融合在一起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融合具有鲜明的历史特点 1.19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融合奠定了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马克思生活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历史发展到这一年代,不仅是欧洲社会,而且整个世界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历史已经摆脱了循环的命运,变成一种令人眩晕的盘旋上升式的发展资本主义成了组织经济生活的规范,成为居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11)一方面,资本主义取得历史性突破,在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皆取得胜利,使得政治、经济、社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密不可分,这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融合提供了前提另一方面,19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尤其是19世纪5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工业经济的大发展、社会秩序的大踏步前进以及思想理论的大发展,为马克思研究视角的转换奠定了基础。
2.19世纪各种社会思潮的涌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融合提供了理论前提18世纪开始的人类的三元革命大大促进了社会科学的发展,促成了19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的三种主要思潮的出现三元革命主要是英国的工业革命、法国的政治革命和德国的哲学革命英国的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而法国的政治革命却使社会主义思想更具魅力法国的社会主义思想“有它自己的与1789年法国革命相联系的特征这个重大的事件不仅宣布了中等阶级的主权,而且为革命策略的实践提供了一块训练的园地在它的鼓舞下,社会主义者对资产阶级不愿给予的实质性的平等提出了要求”12)德国的哲学革命“是由康德开始的:他推翻了上一世纪末大陆上各大学所采用的陈旧的莱布尼茨形而上学体系费希特和谢林开始了哲学的改造工作,黑格尔完成了新的体系……这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