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X小学撤并情况汇报.docx
13页XX小学撤并情况汇报 篇一:云锦小学村级校点撤并工作自查报告 云锦小学村级校点撤并工作 自查报告 一、学校基本情况 学校地处XX县区东部的边远乡镇——云锦镇,学生多,教师少,教师编制严重紧缺村校校点分散,规模小,班级学生少;而中心校班额却普遍偏大,最大班额80多人,平均班额77人之多 二、校点布局规划 当时,多数村校学生愿在中心校就读,教师也不愿留驻村校为此,学校汇同镇、村两级共同拟定出了云锦小学校点布局规划 三、措施与办法 1.调查摸底务必扎实 要撤并一个校点,事前必须做调查,了解清楚学生的意愿和家长的想法,绝大多数学生、家长都同意,那才有可能实施撤并,启动撤 并方案 2.积极争取镇政府和村两委的支持与配合 情况摸清了,要向上级镇政府作汇报,政府同意了撤并方案,还得给村两委作通报,让村两委在群众中早作宣传动员,才能使校点撤并工作顺利进行 3.耐心细致做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 当然,也可能会遇到极少数的家长不情愿撤并学校的情况,这时,就需要学校、政府、村社共同出面,耐心细致地做学生家长的思想工作,有时,还可让家长的孩子去做父母的工作,最终,达到撤并校点的目的。
4.必要时采取分化瓦解,逐个击破的办法 在撤并卫和村校这个校点时,遇到了少数很顽固的家长,甚至提出了不合理的要求;而愿意撤并到中心校的大部分学生、家长也很坚决这时,学校倍感为难,最后,只好让愿意到中心校就读的学生给带队教师到中心校,不愿的学生留下,学校派教师继续教大家,这样一分流,结果,留下的少数也不想留了,全都撤并到了中心校 5.撤并之日务必派教师、领导接送 撤并校点之日,学校领导和中心校、村校教师都要亲自接送学生,平安到达合并的校点,确保学生安全 四、困难与问题 村校校点撤并后,的确也冒出了些新的问题: 第一、学生上学路远了,村级公路有的还没通交通车,给学生 上学带来了不便; 第二、部分学生需要到集镇租房生活,给学生家庭带来了经济负担 第三、部分寄住在亲朋好友家的学生,由于没在亲人身边,教育管理也出现了不到位,致使学生的行为发生变化,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云锦小学2012-6-19 篇二:撤并学校报告 榆哈政发〔2009〕28号签发人:魏小军 关于撤并哈岘中学等学校的报告 XX县区人民政府: 为了使学校布局趋于合理,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提高办学 效益,根据《XX县区2009—2014年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榆政发 〔2010〕267号)文件精神,经乡政府2009年7月4日会议研究 决定,将哈岘中学等4所学校按照布局调整进行撤并。
现将撤并 情况报告如下: 哈岘中学252名学生整校撤并到XX县区第四中学,17名教师 由教育局统一安排;撤并后1116平方米校舍拆除,剩余183平方 米校舍和其他固定资产全部划拨到哈岘小学 哈岘小学双沟教学点整校并入哈岘小学课桌椅等全部财产 划拨到哈岘小学,校舍25平方米交由哈岘村委会看管;纪儿小学 扁豆岘教学点整校并入纪儿小学,办公桌椅等全部财产划拨到纪 儿小学,校舍60平方米交由纪儿村委会看管;杨岘小学整校并入 若叶希望小学(雁字小学),办公桌椅等全部财产划拨到雁字小学, 校舍362平方米交由杨岘村委会看管 上述工作在乡政府和乡教育办公室的监督下,各学校于2009 年7月13日完成撤并工作 二〇〇九年七月十四日 主题词:布局调整学校撤并报告 抄送:XX县区教育局 榆哈政发〔2010〕26号签发人:魏小军 关于撤并仁和小学等学校部分年级的报告 XX县区人民政府: 为了使学校布局趋于合理,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提高办学 效益,根据《XX县区2009—2014年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榆政发 〔2010〕267号)文件精神,经乡政府2010年2月5日会议研究 决定,将仁和小学等6所学校3—6年级撤并到哈岘小学建成寄宿 制小学;由于哈岘中学的撤并和哈岘寄宿制小学的建成将原规划 2010年7月撤并的上述各学校提前于2010年2月撤并。
现将撤并 情况报告如下 仁和小学3—6年级撤并到哈岘小学,将办公桌椅、电视机、 课桌凳等部分财产划拨到哈岘小学,剩余财产和校舍保留在仁和 教学点 甲地小学3—6年级撤并到哈岘小学,将办公桌椅、vcd、课 桌凳等部分财产划拨到哈岘小学,剩余财产和校舍保留在甲地教 学点 纪儿小学3—6年级撤并到哈岘小学,将办公桌椅、vcd、课 桌凳等部分财产划拨到哈岘小学,剩余财产和校舍保留在纪儿教 学点 东湾小学3—6年级撤并到哈岘小学,将办公桌椅、vcd、课 桌凳等部分财产划拨到哈岘小学,剩余财产和校舍保留在东湾教 学点 雁子小学3—5年级撤并到哈岘小学,将办公桌椅、课桌凳等 部分财产划拨到哈岘小学,剩余财产和校舍保留在雁子教学点 宣家岔小学3—4年级撤并到哈岘小学,全部财产和校舍保留 在宣家岔教学点 二o一o年七月十三日 主题词:布局调整学校撤并报告抄送:XX县区教育局 榆哈政发〔2011〕32号签发人:魏小军 关于撤并纪儿教学点的报告 XX县区人民政府: 为了使学校布局趋于合理,提高办学效益,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根据《XX县区2009—2014年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榆政发〔2010〕267号)文件精神,经乡政府2011年7月18日会议研究决定,将纪儿教学点撤并到哈岘小学。
现将撤并的具体工作报告如下 将纪儿教学点现有的一年级1个教学班,3名学生撤并到哈岘 篇三:关于对农村小学撤并问题的调研报告 工商管理学院 关于对农村小学撤并问题的调研报告 优秀社会实践论文申报 申报团队:鸿缘支教团队 摘要大学生为加强锻炼,学习社会知识,践行科学发展观,必须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今于2011年暑假之际,就研究农村小学撤并的现状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我院解家康,尤悦怡,马志顺,朱玲玉,张思琪,李龙飞,王海滨,刘云飞,赵贝贝,王利平,马浩,任柯苏,杨宁等13名同学组成鸿缘社会实践团队,奔赴禹州农村按事先拟定的调研策划书农村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农村小学撤并问题家长卷农村小学撤并问题专家卷开展了专题调 研活动 我们团队进驻梁北 镇董村店小学后,为便于下乡开展调研,即分为两个组从7月11日至7月20日的十天内,我们共走访了27个自然村,访谈人数逾700多人,做问卷达900多份调研对象: 1、教育系统在职工作者; 2、农村小学学生家长; 3、乡镇政府公职人员及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知识分子。
调研目的:通过当地农村大规模撤并小学的现状,探究产生及影响的全方面原因,分析该项政策在当地实施的利弊经对话访谈,我们不但掌握了农村教育的第一手资料,而且也从中磨练了自己,克服了生活上的诸多不便 【关键字】 农村教育社会实践调研 目录 目录.....................................................3 一、调研的背景介绍.......................................4 二、禹州农村小学撤并后的现状.............................4 三、团队对小学撤并中若干问题的看法.......................6 第一点,部分不再编制内的代课教师在撤并后何去何从6 第二点,撤并后的农村学校土地如何得到安置7 第三点被撤并小学自身存在的问题7 第四点,对禹洲地区农村复式教学的看法8 第五点,撤并小学与留守儿童之间的联系9 第六点,对于撤并小学问题该不该“一刀切”10 第七点,撤并学校是否与官员政绩挂钩。
11 四、专家对农村小学撤并的看法............................11 五、团队结论............................................12 一、调研的背景介绍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曾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中小学布局调整从1998年到2006年的8年时间内,我国小学总数从60.96万所减少到34.16万所,减少数将近一半,其中绝大部分在农村这样的调整虽有集中办学规模的效应,有助于减轻财政压力,提高了中心小学的办学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但是亦可能对农村教育和农村儿童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对新农村建设也会造成不良后果就河南全省的小学总数,也从1978年的48772所减少到2009年的29420所,据观察得知,这些减少的小学大部分都是农村的小学原来农村,村村有小学,由于政府有关部门在此政策下,为减轻面临的财政压力,片面追求集中办学的规模效益,撤并了很多小学,导致农村的学校变得非常少,公办小学逐渐走向消失 鉴于上述现状,我们团队选择了经济和教育处于全省中上等的处于河南中部的XX县区以禹州农村地区为主,同时辐射周边的几个县市作为探测性的调研。
因禹州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被誉为华夏第一都又以钧瓷文化、大禹文化、中医药文化著称且城市建设成就显著,规模位居XX省县级城市第一位该市依托资源和区位的优势,发挥了产业带动作用,使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位列全国各项综合实力的百强县截至2008年底,XX县区总人口为121.3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9.4万人,占总人口的32.46%,农业人口81.96万人,占总人口的67.54%而地区共有中小学462所,在校学生达到176282人,其中小学380所,学生113569人 二、禹州农村小学撤并后的现状 1998年,政府提出农村办学应集中人力与资金,办好中心学校其做法是重点办好管理区(片区)和乡(镇)中心小学以上的完小,逐步完善办学条件,力争扩大办学规模,配备相应教师,开办寄宿制,逐步减少现有村小、保留居住极分散的山区少数教学点因此自2001年全国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开展以来,部分地区,尤其是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集中力量改善了一批乡镇中心学校的办学条件,使合并后的中心学校实现了一定的规模效益,当地的教师队伍质量与教育教学水平也得以提高但是,部分地区的地方政府往往不能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地执行调整政策,因而盲目地撤并和减缩当地农村中小学校,凸现出许多新的问题。
因此我团队在禹州调研期间,走访了以梁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