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docx
7页第三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学段 高中 学科 历史 使用教材版本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课题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单元学习内容分析 本单元为《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的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共4课时,分别为“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亲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中国画文明的起源情况以及早期国家的特征,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孔子、老子学说与百家争鸣局面及其意义,认识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本课时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是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本课上承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与变法,秦始皇结束战乱实现一统,并在许多方面开启了封建王朝之先河,所以秦的统一以及巩固统一的举措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课通过“秦的统一”“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三个子目来讲述秦朝统一到秦朝灭亡的全过程,认识秦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特点,明确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时代特征 学习者分析 高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水平的高峰阶段,其记忆力、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能够理解一些抽象的内容,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一些历史事件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由于其社会阅历仍不足,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意义仍不能很好理解 学习目标确定 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秦朝巩固统一的举措以及秦末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强盛到灭亡的原因,从而提高辩证认识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形成唯物史观学生在学习秦灭六国时,通过使用地图而清楚明了地了解这一历史过程,培养时空观念学生在学习秦统一的历史背景和主客观条件时结合大量史料,从而使学习过程自然流畅,并培养“论从史出"、“孤证不立”的历史学科精神熟知秦统一到灭亡的历史过程,客观定位秦统一及其巩固统一的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学习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影响 解决措施:学生课前预习,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采用地图、图文史料、大事年表等多种方式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如在突破大一统局面开创的知识体系时,本课将采用地图与文字史料相结合的方法。
(2)教学难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政治措施、历史作用与影响 解决措施:教师课前制作CAI课件,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课上采用地图、大事年表、表格对比等多种方式与教材结合进行教学 教学准备 自制可见,下载市局地图,引用文献和图片史料,电脑+投影+电子白板 学习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课前预习 教师备课,准备教材、课件等,了解所教学生的学习风格及学习情况,安排学生课前预习书本内容,要求熟悉秦统一的大致背景和主要人物 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掌握了相关知识,并完成了老师的要求 提高学生对本节的掌握,提高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效率 复习导入 教师播放纪录片《从秦始皇到汉武帝》片段并提出问题: 1.我国从什么时候进入封建社会? 2.战国七雄是哪七个诸侯国? 3.为什么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4.“秦王"指的是谁?“扫六合”是什么意思? 观看纪录片片段并结合所复习和预习的知识,思考并回答问题 通过复习之前学习的内容,学生回忆上一节课程学习的知识点,激发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同时为后面新课的学习打好铺垫 讲授新课 一、秦的统一: 指导学生运用“战国形势图”,结合“秦兵马俑骑士与战马图”以及“长平之战"的材料,组织学生分析秦王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掌握秦先后灭掉六国的次序。
比如:蚕食韩魏,利于东进;长平之战,伤赵元气;十年激战,兼并六国教师可利用幻灯片《秦灭六国图》,直观的向学生展示:从公元前230至公元前221年,六国先后灭于秦,在公元前221年,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混战的局面组织学生着重讨论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的进步意义 提问:秦的统一有什么历史意义? 答: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局面 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可以说从军事上完成了统一大业,但怎么做才能够巩固统一呢?仿效西周的分封制是不是明智之举? 学生认真听讲并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后回答问题 通过地图、史料和教材相结合,学生清楚明了地了解这一历史过程形成时空观念,认识并理解秦统一的过程及意义 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政治上: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作用: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治,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 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
作用:巩固了秦朝的统一,促进了各地的经济交流和发展,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后来,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作用:巩固了秦朝的统一,有利于各地的文化交流 思想上:焚书坑儒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有关医学、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余一律集中焚毁,把暗中诽谤他的一批儒生,全部活埋影响: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 军事上: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秦始皇命大将蒙恬率大军北伐匈奴,从匈奴手中夺取河套地区,并把内地民众移居到那里垦田戍边为了抵御匈奴的入侵,修筑了万里长城还南征越族,开凿灵渠,设立三郡 学生先根据教材自行归纳,后与教师所归纳的内容进行比较整理 学生通过文字与图片史料,扩大了视野,学习过程自然流畅,并培养“论从史出”、“孤证不立"的历史学科精神 三、秦的疆域: 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南到南海,北到长城一带 学生主要通过地图进行学习 学生通过使用地图而清楚明了地了解秦朝疆域,培养时空观念 四、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1、原因:秦的暴政 2、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这次起义的推动下,刘邦项羽推翻秦朝的残暴统治,起义具有革命首创精神。
学生进行讨论 学生提高辩证认识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形成唯物史观 巩固练习 1、秦统一后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为了有效地管理地方,秦朝采取的措施是( ) A.沿用分封制 B.推广郡县制 C.采用郡国并行制 D.建立省制 2、唐代诗人章碣有诗言:“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该诗中提到的秦朝的历史事件是() A.统一六国,焚书坑儒___ B.商鞅变法,平定山东 C.农民起义,刘项文盲 D.焚书坑儒,农民起义 3、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秦朝的统一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在此之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上是分裂的,所谓“诸夏”或“中国”,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并无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直到秦统一,“中国”二字才有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具有明确政治制度的庞大帝国和明确地理区域的广大国土和民众 ——摘编自邹纪万《秦汉史》 做练习巩固 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提高教学质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课堂小结 归纳秦始皇在建立统一国家上的各万面活动,并就秦始皇建立强权政体和实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评价。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了解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篇章他所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作用下面,请大家归纳秦朝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措施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是历史发展的巨大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第一,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第二,使人民获得了较为安定的生活和生产的环境,秦的统一,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主要包含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三个主要方面,即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机构的三公制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阐述了秦朝中央集权制与以前分封制的联系与区别,分析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对后世历代政治制度的影响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对什么是中央集权制,秦朝中央集权制是如何建立的,对后世历代政治制度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等问题有比较明确的了解 学生需要紧跟老师思维回顾本课内容,并在课后进行新课的预习 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带领学生进行本课程的复习,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同时预习下节课,能够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课后作业 布置练习册上相应课题的练习题 学生需完成课后作业,同时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复习,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同时预习下节课内容。
学生能够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记忆与理解 板书设计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一)选择题 1.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这一年处在( ) A.公元前2世纪前期 B.公元前2世纪后期 C.公元前3世纪前期 D.公元前3世纪后期 2.春秋战国500多年的斗争与融合为后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准备了诸多条件以下符合上述条件的有( ) ①中原周边的戎狄蛮夷产生认同观念,融入华夏族 ②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③各地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④分封制宗法制有利于实现对地方垂直有效的管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这主要体现了( ) A.皇位世袭 B.严刑酷法 C.皇帝独尊 D.君权神授 4.秦统一六国后,北击匈奴,南统岭南,把“西南夷"纳入版图这些举措( ) A.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建立 B.实现了在全国范围的长久治安 C.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体格局的形成 D.违背人民意愿加速秦的灭亡 5.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是( ) A.国人暴动 B.陈胜吴广起义 C.项羽刘邦反秦 D.楚汉战争 (二)非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统治者不断地扩 大自己的属地,征服周围一个又一个国......到公元前221年,秦统治者成为全中国的主人,他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在中央建立起一套严密的权力体系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秦朝在制度创新中的表现 材料二 夏、商、周、汉封建(分封)而廷,秦郡邑而促(短促) 材料三 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 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四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六国者,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 (2)请分别指出材料二、三、四在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方面的观点 (3)围绕“郡县制的推行是否导致秦朝的灭亡”这一话题,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选择题: 1-5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