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电子工艺技术 复习要点答案(完整版).docx
11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微电子工艺技术 复习要点答案(完整版) 华侨大学 微电子工艺技术 复习要点答案(完整版) 第四章 晶圆制造 1.CZ法提单晶的工艺流程说明CZ法和FZ法对比单晶硅锭CZ、MCZ和FZ三种生长方法的优缺点 答:1、溶硅2、引晶3、收颈4、放肩5、等径生长6、收晶 CZ法:使用射频或电阻加热线圈,置于慢速转动的石英坩埚内的高纯度电子级硅在1415度溶解(需要留神的是熔硅的时间不宜过长)将一个慢速转动的夹具的单晶硅籽晶棒逐步降低到熔融的硅中,籽晶外观得就浸在熔融的硅中并开头溶解,籽晶的温度略低于硅的熔点当系统稳定后,将籽晶缓慢拉出,同时熔融的硅也被拉出使其沿着籽晶晶体的方向凝固籽晶晶体的旋转和熔化可以改善整个硅锭掺杂物的平匀性 即悬浮区融法将一条长度50-100cm 的多晶硅棒垂直放在高温炉回响室加热将多晶硅棒的低端熔化,然后把籽晶溶入已经熔化的区域熔体将通过熔融硅的外观张力悬浮在籽晶和多晶硅棒之间,然后加热线圈缓慢升高温度将熔融硅的上方片面多晶硅棒开头熔化此时靠近籽晶晶体一端的熔融的硅开头凝固,形成与籽晶一致的晶体布局当加热线圈扫描整个多晶硅棒后,便将整个多晶硅棒转变成单晶硅棒。
CZ法优点:①所生长的单晶的直径较大,本金相对较低;②通过热场调整及晶转,坩埚等工艺参数的优化,可以较好的操纵电阻率径向平匀性缺点:石英坩埚内壁被熔融的硅侵蚀及石墨保温加热元件的影响,易引入氧、碳杂质,不易生长高电阻率单晶 ①可重复生长,提纯单晶,单晶纯度较CZ法高②无需坩埚、石墨托,污染少 ③高纯度、高电阻率、低氧、低碳 ④悬浮区熔法主要用于制造分开式功率元器件所需要的晶圆缺点:直径不如CZ法,熔体与晶体界面繁杂,很难得到无位错晶体,需要高纯度多晶硅棒作为原料,本金高 提升直拉法 优点:较少温度波动,减轻溶硅与坩埚作用,降低了缺陷密度,氧含量,提高了电阻分布的平匀性 2.晶圆的制造步骤【填空】 答:1、整形处理:去掉两端,检查电阻确定单晶硅达成适合的掺杂平匀度 2、切片 3、磨片和倒角 4、刻蚀5、化学机械抛光 3. 列出单晶硅最常使用的两种晶向填空】 答:111和100. 4. 说明外延工艺的目的说明外延硅淀积的工艺流程 答:在单晶硅的衬底上生长一层薄的单晶层 5. 氢离子注入键合SOI晶圆的方法 答:1、对晶圆A清洗并生成确定厚度的SO2层。
2、注入确定的H形成富含H的薄膜3、晶圆A翻转并和晶圆B键合,在热回响中晶圆A的H脱离A和B键合4、经过CMP和晶圆清洗就形成键合SOI晶圆 6. 列出三种外延硅的原材料,三种外延硅掺杂物【填空】 7、名词解释:CZ法提拉工艺、FZ法工艺、SOI、HOT(混合晶向)、应变硅 答:CZ法:直拉单晶制造法 FZ法:悬浮区融法 SOI:在绝缘层衬底上异质外延硅获得的外延材料 HOT:使用选择性外延技术,可以在晶圆上实现110和100混合晶向材料 应变硅:通过向单晶硅施加应力,硅的晶格原子将会被拉长或者压缩不同与其通常原子的距离 第五章 热处理工艺 1. 列举IC芯片制造过程中热氧化SiO2的用途? 华侨大学 微电子工艺技术 复习要点答案(完整版) 答:1、原生氧化层 2、屏蔽氧化层 3、遮盖氧化层 4、场区和局部氧化层 5、衬垫氧化层 6、牺牲氧化层 7、栅极氧化层 8、阻挡氧化层 2. 栅氧化层生长的典型干法氧化工艺流程 答:1、850度闲置状态通入吹除净化氮气2、通入工艺氮气弥漫炉管3、将石英或碳化硅晶圆载舟缓慢推入炉管中4、以大约10度每分钟升温。
5、工艺氮气气流下稳定温度6、关闭氮气,通入氧气和氯化氢,在晶圆外观生成SO2薄膜7、当氧化层达成厚度时,关掉氧气和氯化氢,通入氮气,举行氧化物退火8、工艺氮气气流下降温9、工艺氮气气流下将晶舟拉出,闲置状态下吹除净化氮气 3. 影响分散工艺中杂质分布的因素 答:1、时间与温度,恒定外观源主要是时间 2、硅晶体中存在其他类型的点缺陷 p75-p77 4. 氮化硅在IC芯片上的用途 答:1、硅局部氧化形成过程中,作为阻挡氧气分散的遮盖层2、作为化学抛光的遮挡层3、用于形成侧壁空间层、氧化物侧壁空间层的刻蚀中断层或空间层4、在金属淀积之前,作为掺杂物的分散阻拦层5、作为自对准工艺的刻蚀中断层 5. 离子注入后的RTA流程 答:1、晶圆进入2、温度急升3、温度趋稳4、退火5、晶圆冷却6、晶圆退出 6. 为什么晶体晶格离子注入工艺后需要高温退火?使用RTA退火有什么优点【填空】 答:消释晶格损伤,恢复载流子寿命以及迁移率,激活确定比列的掺杂原子P112 降低了退火温度或者说裁减了退火时间,裁减了退火时的外观污染,硅片不会产生变形,不会产生二次缺陷,对于高剂量注入时的电激活率较高。
7. SiO2-Si界面中存在几种电荷?对器件性能有哪些影响?工艺上如何降低它们的密度【综合】 答:有5种Li RB+ Cs+ K+几乎没有影响 Na+会引起mos晶体管阈值电压的不稳定P57 1、使用含氯的氧化工艺 2、用氯周期性的清洗管道、炉管和相关的容器3、使用超纯真的化学物质 4、保证气体及气体传输过程的清洁,保证栅电极材料不受污染 8. 分散掺杂工艺的三个步骤【填空】 答:1、晶圆清洗2、生长遮盖氧化层3、光刻4、刻蚀5、去光刻胶6、清洗7、掺杂氧化物淀积8、笼罩氧化回响9、掺杂物驱入 9. 名词解释:结深、退火、RTP、RTA、RTO、合金化热处理 答:结深:假设分散杂质与硅衬底原有杂质的导电类型不同,在两种杂质浓度的相等处会形成PN结,此深度为结深 退火:将注有离子的硅片在确定温度下,经过适当时间的热处理,那么硅片中的损伤就可能片面或大片面得到消释,载流子寿命以及迁移率也会不同程度的恢复,掺杂原子得到确定比例的电激活这样的过程叫热退火 快速加热退火系统高温退火消释损伤恢复单晶布局并激活掺杂原子 快速加热氧化 合金化热处理:利用热能使不同原子彼此结合成化学键而形成金属合金的一种加热工艺。
第六章 光刻工艺 1. 列出光刻胶的四种成分【填空】 答:聚合物、感光剂、溶剂和添加剂 2. 光刻工艺3个主要过程【填空】 答:光刻胶涂敷、曝光和显影 3. 显影工艺的3个过程【填空】 华侨大学 微电子工艺技术 复习要点答案(完整版) 答:显影、硬烘烤和图形检测 4. 列出4种曝光技术,并说明那种辨识率最高,说明各种曝光技术的优缺点 答:1、接触式曝光:辨识率较高,可在亚微米范围内接触时的微粒会在晶圆上产生缺陷,光刻版的寿命也会减短 2UM 3、投影式曝光:解决了微粒污染,可以整片曝光,但是辨识率较低 :辨识率高,nm级,无微粒污染但是不能整片曝光,价格昂贵步进式曝光的辨识率最高 5. 光刻工艺的8道工序 答:八道工序为:晶圆清洗、预烘培和底漆涂敷、光刻胶自旋涂敷、软烘烤、对准和曝光、曝光后烘烤,以及显影、硬烘烤和图形检测 6. 软烘烤的目的是什么?列出烘烤过度和缺乏会产生什么后果? 答:目的:将光刻胶从液态转变为固态,巩固光刻胶在晶体外观的附着力 使光刻胶含有5%-20%的剩余溶剂 缺乏后果: 1、光刻胶在后续工艺中由于附着力缺乏脱落2、过多的溶剂造成曝光不灵敏3、硬化缺乏,光刻胶会在晶圆外观产生微小震撼,会在光刻胶上面产生模糊不清的图像。
过度后果:光刻胶过早聚合和曝光不灵敏 ①解释曝光后烘烤的目的PEB(曝光后烘烤)烘烤过度和缺乏会产生什么问题? 答:目的:降低驻波效应 缺乏:无法消释驻波效应,影响辨识率过度:造成光刻胶的聚合作用,影响显影过程,导致图形转移失败 ②解释硬烘烤的目的光刻胶硬烘烤过度和缺乏会产生什么问题? 答:目的:除去光刻胶内的剩余溶剂、增加光刻胶的强度,并通过进一步的聚合作用提升光刻胶的刻蚀与离子注入的抗争力巩固了光刻胶的附着力 过度:影响光刻技术的辨识率缺乏:光刻胶强度不够 7. 什么是驻波效应?如何减小驻波效应 答:驻波效应:当曝光的光纤从光刻胶与衬底的界面反射时,会与入射的曝光光线产生干扰,会使曝光过度和缺乏的区域形成条纹状布局 减小驻波效应的手段:1、光刻胶内加染料可以减小反射强度2、阅历外观淀积金属薄膜与电介质层作为抗反射镀膜裁减晶圆外观的反射3、采用有机抗反射镀膜层4、通过曝光后烘烤降低 8. 名词解释:光刻技术、正光刻胶、负光刻胶、PSM移相掩膜、OPC光学临界校正、离轴照明、浸入式光刻 答:光刻技术:图形化工艺中将设计好的图形从光刻板或背缩光刻板转印到晶圆外观的的光刻胶上使用的技术。
正光刻胶:曝光区域变软并结果被溶解负胶那么相反 PSM移相掩膜:相移掩膜上的电介质层在光刻版上开口片面以间隔的方式形成相移图形,通过没有相移涂敷开口片面的光线,会与通过有相移涂敷开口的光线产生破坏性干扰,相反的相移会在高密度排列区形成分外明显的图像 Opc光学临界校正:补偿当图形尺寸和曝光光线尺寸邻近时所产生的衍射效应 离轴照明:通过使用光圈将入射光以确定角度入射到光学系统的透镜上,收集光刻板上光栅的一级衍射,提高辨识率 浸入式光刻:通过在物镜和晶圆外观空隙之间填充离子水以提高光刻辨识率 第七章 等离子体工艺 1. 等离子体工艺在半导体制造中的应用 答:(1) IC制造中全体图形化刻蚀均为等离子体刻蚀或干法刻蚀2)应用于电介质积淀3)离子注入使用等离子体源制造晶圆掺杂所需的离子,并供给电子中和晶圆外观上的正电荷4)物理气相淀积用离子轰击金属靶外观,使金属溅镀淀积 华侨大学 微电子工艺技术 复习要点答案(完整版) 于晶圆外观5)遥控等离子体广泛应用于清洁机台的回响室、薄膜去除、薄膜淀积工艺中 2. 半导体工艺中等离子体最重要的三种碰撞【填空】 答:离子化碰撞、激发-松弛碰撞、分解碰撞 3. 名词解释:离子化碰撞、激发-松弛碰撞、分解碰撞、平均自由程、 答:离子化碰撞:当电子和原子或者分子碰撞时,会将片面能量传递到受原子核或分子核束缚的轨道上。
激发-松弛碰撞:当电子和原子或者分子碰撞时,电子没有脱离核的束缚,而是跃迁到更高的能级叫激发处于激发状态的电子落回到基态或者最低能级叫松弛 分解碰撞:当电子和分子碰撞时,碰撞的能量比分子的化学键能量高,打破了化学键的自由基叫分解碰撞 平均自由程:粒子和粒子碰撞前能够移动的平均距离 第八章 离子注入工艺 1. 离子注入工艺和分散工艺相比的优点 答:温度低,使用PR遮盖层(分散硬遮盖层),非等向性掺杂轮廓,可独立操纵掺杂浓度和结深,批量及单晶圆工艺(分散为单晶圆工艺) 2. 离子注入的两种阻滞机制【填空】 答:原子核阻滞和电子阻滞 3. 离子注入的通道效应和减小通道效应的方法 答:通道效应:假设一个电子以正确的角度进入通道,它只需要很少的能量就可以行进很长的距离 方法:(1)对大的离子,沿沟道轴向(110)偏离7-10度2)外观用二氧化硅掩膜3)用Si,Ge,F,Ar等离子使外观预非晶化,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