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王勃及其《滕王阁序》.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桔****
  • 文档编号:532554901
  • 上传时间:2022-09-0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8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王勃及其《滕王阁序》——骈文的发展 肖希凤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骈体文作为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它酝酿起源于先秦两汉,成熟盛行于魏晋南北朝在诗歌的黄金时代到来之际,骈文的形式也有了新的发展初唐著名诗人王勃便是促进骈文发展变化的重要骈赋作家,他的代表作《滕王阁序》可算是唐代骈文之冠冕本文拟就王勃的生平论述《滕王阁序》的创作过程及其影响和地位              一 王勃生平及《滕王阁序》的创作  王勃(公元650-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县)人祖父王通,隋末著名的经学家,叔祖王绩,为唐初著名诗人出身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的王勃从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环境的熏陶,这对他年纪轻轻便走上初唐文坛并取得辉煌成绩不无影响据史载,王勃少有才华,六岁善文辞,未及成年,即应举及第,授朝散郎十九岁时,入沛王府做幕僚,当时诸王之间流行斗鸡,王勃因而写了一篇游戏文字:《檄英王斗鸡文》,不想却被皇帝指斥为挑拨诸王关系的祸端而逐出王府虽然此事使王勃更加才名远播,但他的仕途却遭受了重大挫折。

      王勃的理想并不是做一个才子他的祖父王通作为隋末著名的经学家,曾向隋文帝杨坚陈述治国大略,未被采纳,后退而讲学,当朝政坛显要魏征、房玄龄等都是他的门徒,少年王勃的心中早就树立了象他们那样出将为相,经天纬地的远大理想现实粉碎了他的梦想离开王府后,王勃西游剑南,后补虢州参军这段时期,他常与一班文友唱和应酬,作诗作序无奈“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王勃“因匿逃奴,触犯刑律,复除名”经过几起几落,王勃对仕途己经心灰意冷,他想学习他的叔祖王绩叔祖王绩与祖父王通不同,王绩无意于做官或做学问,而是象阮籍、刘伶、陶潜那样,以做诗文为乐受叔祖的影响,王勃从此专意诗文并在诗文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王勃第二次获罪免职,不仅断送了自己的政治前途,他的父亲也因此受到牵连而左迁交趾(今越南河内一带)令王勃前往交趾省亲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年28岁王勃的一生是短暂的,也是坎坷的,但他所取得的成绩却是非凡的  在初唐诗坛上,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王勃为“四杰”之首,有《王子安集》他在诗、文、赋方面都有建树,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传诵的名句他的创作以骈文为主他的骈文代表作《滕王阁序》,又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就是前往交趾省亲途中,路过南昌,参与洪州都督阎某于重阳节在滕王阁上举行的宴会,为会上文士们即席赋诗所作的序。

      当时王勃二十多岁,已两次因事被废,仕途无望,而以倡导诗文革新为己任他在这篇文章里,尽情地挥洒自己的才华,倾吐心中积压多年的愤懑之情华美的艺术形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开创了骈文的新局面据《新唐书•王勃传》:“九月九日都督(阎公)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偏请客,莫敢当至勃,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其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滕王阁,为唐朝帝子滕王李元婴(唐高祖李渊之子,封为滕王)所建  永徽中,李元婴曾任洪州都督洪州都督府治所在今江西南昌市,李元婴在南昌赣江之滨修建了这座巍巍高阁,人称滕王阁自古以来,名园名楼都得有名诗名文为之扬名,才得以流传于世滕王阁修好后,一直没有出现有影响力的诗文,这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于是,当时的都督阎公遍邀名流,设宴款待,想让他们写出与名楼一样名垂千古的名篇佳作  盛宴上,大家的目光一齐投向王勃,想看看这位大才子是如何笔下生辉,写出一篇锦绣文章王勃当着众人的面,提笔赋诗并作《滕王阁序》当王勃写下“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时,众人不以为然,觉得不过如此,只见王勃又接下来写道:“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众人心里不由一震,见阎公不语,也不好作声。

      接下来王勃又写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公瞿然而起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众人不得不服千古名作就这样诞生了              二 《滕王阁序》的特点及对骈文的发展  《滕王阁序》是一篇骈体文,全文一气呵成,作者以磅礴的气势,华美的辞藻,尽情地渲染了宴会的盛况、滕王阁的壮丽和登阁眺望中的三秋景物,同时,把自己才高自负的兀傲情绪和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抑郁心情与景物交织在一起,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文章奔放流畅而又有平易自然之感,在骈体文的形式方面有许多新的发展,如对仗更加工整、讲究声律协调、典故运用贴切,多用“四六”句式,使骈体文的“四六”格式定型下来,可以说是“体备法严”之“四六”文的滥觞成为骈体文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骈体文讲究对仗工整,始自初唐初期骈体文,一般只要两句相对就行,不太讲究工整,也不避同字对,还有骈散兼行的做法到初唐时期,骈体文日益讲究对仗工整,力求避免同字对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在对仗方面,《滕王阁序》既讲究句法结构的相互对称,也讲究上下联的内部结构的一致如:“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是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是述宾结构对述宾结构;“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是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

        在一联的对句里很讲究词语的相互配对前后两句的相同位置,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连词、介词也与连词、介词相对如“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杨意”对“钟期”,人名对人名;“不”对“既”,副词对副词;“逢”对“遇”,“抚”对“奏”,动词对动词;“凌云”对“流水”,名词对名词;“而”对“以”,连词对连词;“自”与“何”相对,代词对;“惜”对“惭”,动词对同时还讲究用相同事类的词语相对,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动物对动物,植物对植物,人事对人事,器物对器物等等如“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长安”对“吴会”,地理对,“日”对“云”,天文对又如“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睢园”对“邺水”,地理对,“绿竹”对“朱华”,植物对彭泽”对“临川”,字面是地理对,实际是人名对樽”对“笔”,器物对  除上下句相对之外,还有许多当句对,即一句中自成对偶如“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襟三江”对“带五湖”,“控蛮荆”对“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龙光”对“牛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天高”对“地迥”,“兴尽”对“悲来”等等。

        初唐时期,骈文开始讲究声律和谐,平仄相对唐代以前的骈体文也不讲究平仄的由于初唐时代以讲究平仄和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正式形成,王勃作为这个时期的诗人,很自然受到诗歌声律的影响,把格律诗的平仄规则运用到骈体文的创作中,不仅要求句法结构和词语意义的相互对仗,还要求在字音上以平对仄,以仄对平如: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这种严格讲究对仗和格律,表现出骈文格律化的倾向  骈体文在句式方面除了要求对仗工整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句子的字数也有一定的限制主要是运用“四六”相对的句式这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初期的骈体文句子的字数并没有太多的限制,直至唐代,“四六”格式才定型化下来,而王勃的《滕王阁序》在这方面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如: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以上都为上四下六和上四下六相对,为四六四六句式  在词汇方面,引用典故是骈体文语言表达上一个突出的特点《滕王阁序》讲究用典,恰当地引用典故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作者融化了《晋书•吴隐之传》中“贪泉”的典故和《庄子•外物》篇“涸辙”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想要乐天知命、自我安慰的思想感情用典贴切又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作者用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的故事抒发“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感概,实际是对自己的郁郁不得志和受贬斥表示不满和伤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牢骚和不满情绪,显得既委婉、贴切而又通俗易懂避免了不少骈体文为了片面追求文章的“典雅”“含蓄”而堆砌典故,结果使文章晦涩难懂的弊病,表现出骈文通俗化的倾向                三 《滕王阁序》的地位及影响  遥想当年王勃在盛宴上对客挥毫,一段佳话,千古美文,王勃甚幸,文坛甚幸《滕王阁序》既是六朝骈文之新变,也是唐朝骈文通俗化格律化之先声它为王勃赢得了无数的美誉连高举反骈旗帜的文学家韩愈读了该文之后也大为赞赏,称颂其“读之可以忘忧”[3]也韩愈作《新修滕王阁记》云:“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玮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亦欲往一观而读之工既讫功,公以众饮,而以书命愈曰:‘子其为我记之。

      ’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以韩愈在文坛上的名声和地位,尚且如此推崇其人其文,以名列其次为荣,更何况他人  王勃作序的故事本于五代王定保编撰的《唐摭言》,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也有记载虽然这些记载都带有不同程度的夸张色彩,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看出这个故事深受读者喜爱,以及它深远的影响人们常常津津乐道其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其实这并非王勃首创,这两句话脱胎于瘐信《马射赋》“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骆宾王也有“断云将野鹤俱飞,竹响共雨声相乱”的诗句但人们只记住了王勃的诗句,想不起瘐信和骆宾王的诗句王勃的诗句与他们的句子虽然只有几个字的区别,但却袭旧愈新,显得意境深远,韵味无穷,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这两句话使整篇文章熠熠生辉凭这一篇《滕王阁序》最终奠定了王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