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巴罗萨作战计划(共4篇).docx
33页为了适应公司新战略的发展,保障停车场安保新项目的正常、顺利开展,特制定安保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及个人素质的培训计划巴巴罗萨作战计划(共4篇) 为何“巴巴罗萨行动”是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战争? 巴巴罗萨计划,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起入侵苏联的行动代号巴巴罗萨”来自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绰号“红胡子”——Barbarossa 巴巴罗萨行动于1941年6月22日开始,它开启了长达4年的苏德战争期间,德国动员兵力1420万,苏联动员兵力3460万德军伤亡180万(死亡及失踪380万),苏联红军伤亡2960万(死亡及失踪915万) 另有约1740万苏联平民及220万德国平民死于战争,这成为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战争 【德苏的利益冲突】 1940年夏,希特勒在横扫欧洲,取得对法国胜利后,进攻苏联的议案又提上日程 早在20年代,希特勒在自传《我的奋斗》中表示,德国人民必须追求所谓的“生存空间”,即土地和原料,而这个生存空间能在东欧找到 他认为俄罗斯和其他斯拉夫人都属于下等民族,应加以杀害、驱逐出境、或奴役之,而那些土地应该让给德国人民居住 在1930年代后期,斯大林在大清洗里杀害和囚禁了数百万计的人民,包括大量具备经验和能力的红军军官和战略家,导致红军的战力和领导力大为衰退。
1939年,德国和苏联联手侵吞波兰之前,两国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成为斯大林认为战争不会发生的原因之一 在无法逼英国投降、也缺乏海军和轰炸部队的情况下,希特勒决定将目标转往东方他相信只要苏联被击垮,英国也不可能再支撑下去 1940年春,德国的资源缺乏问题越来越严重,而其与苏联在巴尔干半岛的利益冲突也开始浮现,希特勒预估攻占苏联成功,则会达到补充劳工短缺、获得石油、便宜食品,以及孤立英国等目的 【德军谋划与苏军麻痹】 为对苏发起攻击,希特勒将320万人调遣至德苏边界,多次派遣侦察飞机潜入苏联领空勘查,同时也在东线储备了大量的军事物资 到了1941年2月德军已在罗马尼亚—苏联边界部属68万人 因为斯大林坚信德国不可能在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不到两年内便发起攻击,也坚信德国会在拿下英国后才会开辟新的东方战场 尽管苏联情报部门,以及其他国家政府已多次发出战争逼近的警告,斯大林依然认为这些都是假情报 最后希特勒将入侵部队分为三个集团军群,各自攻占特定的地区和大城市: 北方集团军:由1000多架飞机掩护,从东普鲁士出发,穿越苏联中西部(今白俄罗斯)地区占领或摧毁列宁格勒,总兵力为29个师。
中央集团军:由1600多架飞机掩护,从华沙以东出发,经布列斯特、明斯克进攻莫斯科,总兵力为51个师 南方集团军:由1400多架飞机掩护,攻击人口密集的农业心脏地带—乌克兰,攻下基辅,接着直到伏尔加河,攻下石油丰富的高加索地区,总兵力为63个师 【前期德军的所向披靡】 轴心国在1941年6月22日3:45展开攻势 约有320万的德军地面部队投入到西线的攻势,还有数十万的罗马尼亚、匈牙利、斯洛伐克和意大利部队,芬兰则从北边发动攻势 德军的攻击速度之快,使苏联红军的防御完全瘫痪,而无线电和通讯配备的严重缺乏,造成苏联红军难以互相协调作战 德军的攻势也引燃了许多苏联占领国的独立运动,22日立陶宛发生反苏联的暴动,并在隔天发布独立宣言随着德军向北方的进攻,叛变也蔓延至爱沙尼亚 前半年,德军多次以包围战术歼灭动辄数十万的大批苏联红军、或逼迫其投降基辅战役尤其血腥,俘虏超过65万名苏联红军 【整场战争的血腥残酷】 虽然前半年德军的攻势进展相当顺利,但后期由于德军的后勤补给不足、冬季严寒装备堪忧等一系列问题,逐渐陷入到持久战的胶着中 1941年12月,德军的前锋部队已经推进至莫斯科市郊,甚至见到了克里姆林宫的螺旋状尖塔。
然而,这时斯大林的数十万从西伯利亚前来支援的拥有良好冬季装备的部队,很快便将德军全数击退,并将战线推回到冬季前的状况这是德国在二战中第一次遭受的重大损失 德国北方集团军在攻克波罗的海国家后,1941年8月决定以围堵方式来摧毁列宁格勒的抵抗力量 尽管遭遇无情的轰炸、严重的食物和燃料短缺,红军仍一直坚守,直到德军在1943年2月被击退此次围城导致近百万的居民死伤 斯大林格勒战役和1943年8月的库尔斯克战役,成为苏德战场的转折点至此德军再也没有发动过战略进攻,而是转向了战略防守 这时,德军南方军群被迫后撤,越过第聂伯河,同时实施“焦土政策”,使得乌克兰和俄罗斯的村庄变为了废墟,庄稼也被烧毁 此后,苏联红军相继发动了10次大型反击战役,将德军完全赶出了苏联国土 接着,苏联红军发动一系列战略攻势,解放了东欧多国,最终于1945年4月30日攻占德国首都柏林 【注定的失败】 苏德战争持续了4年,成为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战争有人将苏德战争的结果归于以下几点: 苏联雄厚的人力物力 1941年苏联人口约为亿,战争中共动员了3450万人二战后,苏联红军总兵力达1280万人战争期间,苏联共生产飞机万架、坦克万辆、火炮和迫击炮万门。
广阔的疆域为苏抗德提供了战略纵深 苏联陆地面积为万平方公里,地跨11个时区 德军严寒作战后勤补给和准备不足 德军没能以闪电战结束东方战线,莫斯科冬季的严寒,让德军和1812年入侵沙俄的拿破仑军队一样,在城下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美英等国的大力援助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英两国给苏联以大量的援助,包括枪械、弹药、坦克、飞机、车辆等军用物资 【霸权仍在延续】 为赢得苏德战争,苏联人民遭受了惨重的伤亡据统计,苏联共有2700万人死亡,其中1800多万为平民 苏联共有1710座城市、7万多个村镇和31850个工业企业全部或部分被毁 德国因为与苏联的战争消耗了大量的实力,大量德军无法撤出苏德战场,甚至被大量歼灭,因而有力地支援了美英在北非、意大利的作战以及盟军第二战场的开辟 战后,德国被分割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两个国家,被苏联和美英法分区占领 东欧各国,包括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由于均受到了苏联红军不同程度的占领,或成立傀儡政权,或留有大量的苏联红军驻军 因此这些国家从二战后,一直到东欧剧变期间都是苏联的卫星国 二战令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
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被彻底打垮,英国和法国也大伤元气这使得美苏成为了对欧洲有支配性力量的大国 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对西欧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援助以争取西欧诸国;苏联则通过扶持东欧和巴尔干诸国的共产党政权来达到控制东欧的目的 巴巴罗萨行动 1940年7月,希特勒召集了一次高级军事会议,会上希特勒宣布了一个预谋已久的作战计划:突然袭击前苏联,一 举将这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摧毁,尽管当时两国政府已经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为实施希特勒的作战意图,德军总参谋部立即着手拟订对前苏联作战的具体行动方案该方案于12月底完成,并被定名为“巴巴罗萨计划” 人们很早以前就预见到了德国与苏联之间将会兵戈相向长期以来,希特勒一直认为德国人口密度过大,需要更多的土地加以解决,“东扩”计划能够为德国创造所谓的“生存空间”,而占领波兰和苏联领土则可以使“生存空间”成为现实在《我的奋斗》中,希特勒写道:“如果乌拉尔连同那里数不尽的原材料、西伯利亚连同那里富饶的森林,以及乌克兰连同那里不计其数的麦田都尽在德国的掌握之中,那么在纳粹政府的领导之下,德国将会畅游在繁荣富足的海洋之中 法国战败后不久,纳粹德国空军便陷入了同英国皇家空军的不列颠大空战之中,一时半刻难以脱身。
就在这时,1940年7月21日,希特勒在一次会议中提出了进攻苏联的计划出席这次会议的有陆军总司令冯·勃劳希契元帅、空军元帅赫尔曼·戈林、海军元帅埃里希·雷德尔,还有来自最高统帅部的威廉·凯特尔元帅和阿尔弗雷德·约 德尔将军 希特勒认为,在大西洋上,德国海军的潜艇战正在切断通往不列颠群岛的食品和燃料供应线,此举足以将英国活活困死他还认为,在欧洲,英国只有说服苏联进攻曾与自己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德国,才有可能存活下去希特勒对于斯大林及其领导的苏联持怀疑态度,试图通过先发制人的袭击彻底消除来自苏联的威胁他认为,尽管美国截至此时在战争中一直保持中立,但其对于英国的处境还是表示出了深切的同情希特勒确信,美国在适当时候一定会卷进战争的漩涡为此,他决意在1941年年底之前攻占苏联因此德军统帅部制定出“巴巴罗萨”行动 1941年6月21日下午,德国驻莫斯科大使舒伦堡伯爵收到一份发自柏林的密码电报,上面写着“特急,国家机密,大使亲收”的字样舒伦堡知道,他最担心的一件事终于要发生了译电员火速译出电报,将电文送到舒伦堡手中伯爵打开一看,电文的开头写道:“在收到这封电报后,仍存在的一切密码文件要统统销毁。
无线电机器要加以破坏请立即通知莫洛托夫先生,你有紧急的事要通知他,然后请向他发表如下声明??”电文说,德国政府一直信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而苏联则一再破坏它,苏联对德国进行了“破坏、恐怖和间谍活动”,反对德国“在欧洲建立稳定的新秩序的努力”,并与英国一起“阴谋进攻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德军”德国政府宣布,苏联已经违反了它所承担的义务,不仅继续加紧企图破坏德国和欧洲,而且采取了越来越反德的外交政策,把它的全部军队集中在德国边界并已作好了准备这样,苏联政府就破坏了它与德国缔结的一些条约,并且即将在德国争取生存的关键时刻从后方攻打德国因此,元首命令德国部队用他们所拥有的全部力量对付这种威胁电文最后命令舒伦堡:“请不要就这项照会进行任何讨论 确实,这种照会无法进行讨论舒伦堡不知怎么去面对那个城实而执拗的苏联外长几个小时前,他还见到了莫洛托夫,后者要求他解释,德国政府为什么对苏联不满,苏联还要做些 什么才能使德国满意,可他无言以对自他出任德国驻莫斯科大使一职以来,他一直致力于改善德苏关系从心底里他不愿看到德国进攻苏联这种局面出现,为此,他多次向希特勒进言,反对发动侵苏战争可是希特勒哪里听得进去?1941年5月5日,他还冒险在莫斯科会见苏联驻德国大使杰卡诺索夫,直言不讳地向他指出了局势的严重性,他甚至把希特勒进攻苏联的日期告诉了杰卡诺索夫。
杰卡诺索夫又急忙报告莫洛托夫和斯大林,可斯大林竟然说,德国想在大使一级向苏联传递假情报现在,战争终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就要打响了他的大使生涯也就要结束了,等待他的,还不知是一个什么结局不管舒伦堡对战争是什么态度,眼下他还是德国大使,有必要执行柏林的指令,把这个宣战公告递给苏联因此,他紧急约见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然后照本宣科,把里宾特洛甫的声明读了一遍这个声明显然出乎莫洛托夫的意料之外,他愣在那里,目瞪口呆,保局对舒伦堡说:“这是战争你认为应该这么对待我们吗?”舒伦堡看着莫洛托夫,无法回答他的问题是的,希特勒这么对待苏联是不公平的曾几何时,苏联与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终于把德国从两线作战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希特勒得以放心大胆地发动了战争而每当德国在军事上取得一次胜利,莫斯科总要发表热情洋溢的评论,对德国军队的光辉胜利致以“最热烈的”祝贺莫斯科甚至还改变了对这场战争的性质的评论在德国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之前,莫斯科总是说德国是战争的策源地,法西斯的存在就意味着战争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莫斯科的态度却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变战争贩子”的帽子戴到了抵抗侵略的英国法国和波兰等国头上,而希特勒则成了爱好和平的“受害者”。
莫斯科甚至想到了共产国际领导下的各国工人阶级,它发出号召,要各国工人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