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高考(2019-2021)历史试题分项汇编——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生版).doc
14页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考点二:秦汉至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考点三: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2021年全国甲卷)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2.(2021年全国乙卷)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A. 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 分封体制不断强化C. 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 社会生产持续发展3.(2021年6月浙江选考)翻检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领称“王”,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称“天子”,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B.嫡庶子孙为天下大宗C.“天下为公” D.“郡”“国”并行1.(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4,4分)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
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2.(2020年天津卷,3,3分)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 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 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3.(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Ⅲ,4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材料二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
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 ——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城邦兴起的历史条件6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7分)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4,4分)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4,4分)“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考点二:秦汉至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1.(2021年全国甲卷)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
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 B.监察体系的改进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 D.察举制度的实施2.(2021年广东卷)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 )A.皇权旁落 B.相权转移 C.地方权力削弱 D.行政效率降低3.(2021年湖南卷)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 )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 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 D.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4.(2021年湖南卷)据研究,唐代白居易(772~846)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 )A.地方势力膨胀 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C.中央财政紧张 D.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5.(2021年山东卷)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
表1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表1时期调整概况汉景帝时期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汉武帝时期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千石)汉成帝时期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 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6.(2021年6月浙江选考)《汉书》称颂汉武帝:“雄材大略……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他在位期间A.推行科举制 B.令各郡国建立学校C.不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D.重新确立儒学为正统思想7.(2021年山东卷)(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开封:仅据天下之冲,还是奠万世之基?材料一(976年,宋太祖西巡洛阳,有意迁都于此,甚或迁都长安,并就此与大臣展开了一场讨论李怀忠曰:“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洛阳),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开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若遽迁都,臣实未见其便晋王亦曰:“迁都未便宋太祖曰:“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
晋王又曰:“在德不在险宋太祖曰:“晋王之言固善,今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材料二图3 中国古代气温变化曲线图图4 黄泛区示意图——据邓小南等《宋:风雅美学的十个侧面》 分析说明北宋继续以开封为都城的利弊12分)8. (2021年全国甲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卫所,明代常备军军事组织明代在各要害地方皆设卫所,屯驻军队,若干府划为一个防区设卫,卫下设所卫所集中分布区域与明代的政治、经济、国防等有密切关系图5 明万历年间疆域示意图(局部)根据图5并结合所学知识,在答题卡的地图中标示出明代卫所集中分布的区域,并说明集中分布的理由要求:只需标示出明代卫所的一个集中分布区域;在答题卡的地图中用斜线明确标示,理由准确充分,表述清晰9.(2021年6月浙江选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法者,宽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成势也以道为常,以法为本——引自《韩非子》材料二从历史演进的角度说……必须“礼崩乐坏”,然后才有“天下定于一”……自秦汉以来,中国历代政治家、史学家都无一例外地关注“封建”与“郡县”之间的区别……足见由“封建”转向“郡县”,确实是中国社会演进中的“历史大关节”。
以“封建”与“郡县”为历文性标志的两种政治体制,其间的重大区别,今人据以判断的视域自然要比古人宽阔得多——选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例举若干战国法家代表人物,简要指出法家学派在汉代以来的命运5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礼崩乐坏”对周朝的直接影响,分析说明“郡县”和“封建”之间的“重大区别”以及郡县制建立的作用5分)1.(2020年浙江7月选考,1,3分)史载:“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其中“颇有所改”的是①设丞相 ②设内朝 ③设御史大夫 ④设司隶校尉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6,4分)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3.(2020年江苏卷,3,3分)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已代之以沉郁悲壮的情调了。
对这一评论理解正确的是A.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 B.盛唐气象推动唐诗演变C.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 D.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4.(2020年山东卷,3,3分)表1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表1时期概况高祖、太宗时期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高宗、武后时期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玄宗时期开 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5.(2020年江苏卷,21,13分)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荫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
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材料二 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583),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