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上海高考语文二模汇编:文言文(二).pdf
24页2020 高三二模:文言文(二)2020 二模长宁区吾庐记(清)魏禧季子礼, 既倦于游南极琼海,北抵燕,于是作屋于勺庭之左肩,曰 “此真吾庐矣” ,名曰“吾庐” 庐于翠微址最高,群山宫之,平畴崇田,参错其下, 目之所周, 大约数十里,故视勺庭为胜焉于是高下其径,折而三之松鸣于屋上,桃、李、梅、梨、梧桐、桂、辛夷之华荫于径下架曲直之木为槛,垩以蜃灰,光耀林木客曰:“斗绝之山,取蔽风雨足矣,季子举债而饰之,非也或曰:“其少衰?其将怀安也?”方季子之南游也,驱车瘴癞之乡,蹈不测之波,去朋友,独身无所事事,而之琼海至则飓风夜发屋,卧星露之下兵变者再,索人而杀之,金铁鸣于堂户,尸交于衢,流血沟渎客或以闻诸家,家人忧恐泣下,余谈笑饮食自若也及其北游山东,方大饥,饥民十百为群,煮人肉而食,千里之地,草绝根,树无青皮家人闻之,益忧恐,而季子竟至燕客有让余者曰:“子之兄弟一身矣,又唯子言之从,今季子好举债游,往往无故冲危难、冒险阻,而子不禁,何也?”余笑曰:“吾固知季子之无死也吾之视季子之举债冒险危而游,与举债而饰其庐,一也且夫人各以得行其志为适终身守闺门之内,选耍趑趄,盖井而观,腰舟而渡,遇三尺之沟,则色变不敢跳越,若是者吾不强之适江湖。
好极山川之奇,求朋友,揽风土之变,视客死如家,死乱如死病,江湖之死如衽席,若是者吾不强之使守其家孔子曰:志士不忘在沟壑夫若是者,吾所不能也吾不能而子弟能之,其志且乐为之,而吾何暇禁?”庐既成,余为之记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改) 注 季子礼:魏禧之弟,名礼,自号季子垩以蜃灰:涂刷蚌壳粉垩,涂刷蜃灰,蚌壳烧成的灰选耍趑趄:怯懦不前21. 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 分)A. 乎 B.然 C.之 D.矣22. 对第段“余笑曰”的内容理解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A. 季子冒险危而游与饰其庐都要借债,所以性质相同B. 季子本是性格懦弱的人,鼓励其出游是为了锻炼他C. 我不赞同季子冒险危而游,但会尊重他自己的选择D. 季子所为顺乎本心,慷慨无畏,哪怕危险我也支持23. 对第段画线部分的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 3分)A. 描写兼顾了远近高低,视角多变B.色彩丰富且富有层次,虚实相生C. 描写外景,对庐舍内景只字不提D.用简笔勾勒概貌,用繁笔详述布置24. 本文题为“吾庐记”,但直接写“吾庐”的文字很少,是否脱离了记的对象?请加以分析 5 分)21.A (1 分)22.D(3 分选 C得 1分)23.B (3 分)24. 答案示例 :没有脱离。
本文用较多笔墨写季子的为人,就是在记“吾庐”之“吾”,以“吾庐”主人的精神风貌来表现“吾庐”的不凡所写的“吾庐”主人季子“以得行其志为适”,喜欢“举债冒险危而游”,具有“志士不忘在沟壑”的精神,这种精神风貌与“吾庐”的选址、 布置及 “举债而饰其庐”的做法非常契合,使所写的 “吾庐” 形神兼备, 特质鲜明从写法看,本文以“吾庐”起,又以“吾庐”终,前后呼应,能撇得开也能收得住,操纵自如 5 分)参考译文:季子魏礼, 已经对四方飘游的生活感到厌倦了:他曾经南面直到海南岛,北面到河北一带,于是筑屋于勺庭的左角,说:“这才真是我安身的地方了!”便名为“吾庐”吾庐在翠微峰上位址最高,群山围绕着它, 高高低低的田地,交错其下, 极目四望, 大约有几十里,所以要比勺庭幽美他又顺应地势, 将小径折成三段松声迎风鸣于屋上,桃、李、梅、梨、梧桐、桂、辛夷这些花叶,掩映于径下,用曲直不一的木条做成栏杆,涂上了蚌壳灰,它的光泽便闪烁在林木之间了有人说:“筑屋于陡峭的山上,只要能遮蔽风雨就够了,季子却借债来布置,实在不值得也有人说:“大概季子的意志有些衰颓了吧,因而想过过安逸的生活当季子南游的时候,车子奔驰在瘴气郁结的异乡,身冒不测的风险,远离朋友,独个儿无所作为, 就此前往海南岛。
到了那里, 一夜之间大海风便将房屋吹毁,只得躺在露天之下又碰到两次兵变,老百姓被乱兵搜寻到就遭杀害,刀剑之声响彻门庭,尸体堆积在大街上,鲜血流注于沟道有的人把消息告诉家里,家里人吓得哭了,我却象平日一样谈笑吃喝后来他又北游山东,恰巧逢到大荒年,灾民成群结队,煮人肉充饥千里之内,连草根树皮都食尽了,家里人听到后,更加害怕,可是季子竟然还能到达河北有人责备我说: “您和季子是同胞兄弟,他又事事都听您的话,现在季子喜欢借债远游,常常受到意外的灾难,您为什么不加阻止?”我笑着说:“我原知季子是不会死的呀!我看季子的借债冒险而远游,和他的借债布置屋子是一样道理;而且人都以能实现自己志愿为舒畅如果他只想毕生终老于内室之中,连走一步路也瞻前顾后、似进非进,盖上井盖才敢看井,系着腰舟才肯渡水,一见三尺宽的沟,立即大惊失色不敢跳越,象这样的人,我决不会强使他到江湖之上反之,如果性喜纵情于奇山异水,寻访良朋好友,吸取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 把死在外地看作死在家里,死在变乱中看作死于疾病,死在江湖间看作死在床席上一样,象这样的人,我决不会强使他坐守在家里孔子说:有志气的人是连死在山沟里也毫不顾虑的 象这样的行动,我自己虽然做不到而子弟们却能做到,并且正是出于他们的志趣乐于做去,我连赞成都来不及怎么还能阻止呢?”吾庐筑成后,我就写了这篇吾庐记。
2020 二模黄浦区养鱼记程颐斋之前有石盆池家人买鱼子食猫,见其煦沫也, 不忍 ,因择可生者,得百余,养其中, 大者如指, 细者如箸 支颐而观之者竟日始舍之, 洋洋然, 鱼之得其所也; 终观之,戚戚焉,吾之感于中也吾读古圣人书,观古圣人之政,禁数罟不得入洿池,鱼尾不盈尺不中杀,市不得鬻,人不得食 圣人之仁, 养物而不伤也如是物获如是, 则吾人之乐其生,遂其性, 宜何如哉?思是鱼之于是时,宁有是困耶?推是鱼,孰不可见耶?感吾心之戚戚者,岂止鱼而已乎?鱼乎! 鱼乎! 细钩密网, 吾不得禁之于彼;炮燔咀嚼, 吾得免尔于此 吾知江海之大,足使尔遂其性,思置汝于彼,而未得其路,徒能以斗斛之水,生汝之命生汝诚吾心,汝得生已多,万类天地中,吾心将奈何?鱼乎!鱼乎!因作养鱼记至和甲午季夏记吾昔作 养鱼记 ,于兹几三十年矣,故稿中偶见之 窃自叹, 少而有志, 不忍 毁去观昔日之所知,循今日之所至,愧负初心,不几于自弃者?示诸小子,当以吾为戒元丰己未正月戊戌,西斋南窗下书 注 煦沫: 用唾沫互相湿润,喻不幸者互相扶持数罟: 细密的网, 用以捕取小鱼洿池:池塘21. 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 分)A. 欤 B.矣 C.乎 D.焉22. 分析第段画线句的作用。
3 分)23. 作者在第段中两次发出“鱼乎!鱼乎!”的感慨,请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4 分)24. 评析文中两个“不忍”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的意义4 分)21. (1 分) C 22. (3 分)答案示例:第段画线句承上启下由第段养鱼的经历推想到古人的仁政,他们要求细密的渔网不得放入池塘,鱼长不足一尺不能捕杀,市场上不得出售,人也不准食用,从而引出圣人之仁的论述这一句使文章衔接自然,由事及理地展开论述23. (4 分)答案示例:作者第一次发出感慨,是因为自己不能禁止细密的鱼网,但以自己绵薄之力使它们的生命暂时得以延续;第二次是感叹让自己内心忧伤的不只是鱼,由鱼推及到天下万物,表现了作者仁怀天下,护惜之情溢于言表两次感慨前后呼应,同时第二次在第一次的基础上情感、思想更推进了一层24. (4 分)答案示例:第段的“不忍”,指将用鱼儿作为猫食,内心的恻隐和悲悯;第段的 “不忍” ,指三十年后发现此文,愧对起初心志, 丢弃少年时立下的志愿第一个“不忍”引出圣人之仁的论述,表明养物而不伤物,推而广之,人类也要“乐其生,遂其性”的思想,这一思想仍有现实意义,警示人们要尊重生命的本性第二个“不忍”表明即便历经沧桑也要坚守初心的情感,这一情感对于为世俗之事忙碌而变得麻木、忘记最初梦想的现代人具有警醒的意义,无疑为当下的人们开出了一剂回归初心的药方。
参考译文:书房的前面有个石盆式的水池家里的人买小鱼喂猫,见到鱼儿用唾沫互相湿润,心中不忍,于是选择其中能够活的,有百余尾,养于池中,大的如指粗,小的像筷子我用手托着下颔观赏了整整一天刚开始把鱼放到水中,内心高兴自得, 因为鱼找到了它们的处所;后来再看它们,内心戚戚,有所感触阅读古代圣人的书籍,看到他们为政, 规定细密的鱼网不得撒向大池,鱼尾不足一尺长不得捕杀,集市上不得售卖,人们不准食用圣人宽厚仁爱,他们养物却不伤害它们就像这样 如果按照这样的方式捕获生物,那么我们人类乐其生,顺其性, 应当怎么办呢?推想生活在那个时候的鱼群,难道有这样的困境吗?推及这条鱼到其它情况,又有什么不能知道呢?感慨我内心的悲戚,难道只是对鱼这样吗?鱼儿呀 ! 鱼儿呀 ! 那些用细钩密网捕杀你的人,我无权禁止他们;但是烧烤咀嚼鱼肉,我今天没有这样做我知道江湖的广大,足够使你随心所欲,很想把你们投放江湖之中,却没有找到办法, 只能用斗斛的水,使你们生存而这实在是出于我的衷心你们生存下来的已经很多, 对于天地间的万物,我的心里又该怎么办?鱼儿呀 ! 鱼儿呀 ! 使我内心受到感动的,又岂只是鱼而已呢?于是作了这篇养鱼记。
至和元年六月记我之前作养鱼记,到现在几近三十年,在以前的旧稿中偶然看到这篇文章我不禁叹息,年少有志,不忍毁去看昔日所知,依着今日所到的地步,愧对起初的志愿,不接近于自弃吗?给众小儿看,应当以我为戒元丰己未正月戊戌,西斋南窗下书2020 二模闵行区苏州洞庭山水月禅院记苏舜钦予乙酉岁夏四月,来居吴门始维舟,即登灵岩之颠以望太湖,俯视洞庭山,崭然特起,霞云彩翠,浮动于沧波之中予时据阑竦首,精爽下坠,欲乘清风,跨落景,以翱翔乎其间, 莫可得也 自尔平居, 缅然思于一到, 惑于险说, 卒未果行,常若有物膈塞于胸中是岁十月, 遂浮轻舟, 出横金口 观其洪川荡涌, 万顷一色, 不知天地之大所能并容水程溯洄, 七十里而远, 初宿社下, 逾日乃至 泛明月湾, 南望一山, 上摩苍烟 舟人指云:“此所谓缥缈峰也即岸,步自松间出数里,至峰下,有佛庙号水月者,阁殿甚古旁有澄泉,洁清甘凉,极旱不枯,不类他水予观震泽受三江, 吞啮四郡之封, 其中山之名见图志者七十有二,惟洞庭称雄其间,地占三乡,户率三千,环四十里民俗真朴,历岁未尝有诉讼,至于县吏之庭下,皆以树桑桅甘柚为常产每秋高霜余,丹苞朱实,与长松茂树相参差间于岩壑间望之,若图绘金翠之可爱。
缥缈峰又居山之西北深远处,高耸出于众山,为洞庭胜绝之境居山之民以少事,尚有岁时织紃、树艺、捕采之劳浮屠氏本以清旷远物事,已出中国礼法之外,复居湖山深远胜绝之地,壤断水接,人迹罕至数僧宴坐,寂嘿于泉石之间引而与语,殊无纤介世俗间气韵,其视舒舒,其行于于,岂上世之遗民者邪!予生平病闭郁塞,至此喝然破散无复余矣反复身世,惘然莫知,但如蜕解俗骨,傅之羽翰,飞出于八荒之外,吁其快哉!(选自苏舜钦集,有删节) 注释 震泽:太湖的别称21. 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 分)A. 而 B.然 C.且 D.则22. 简析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 分)23. 结合具体词语,分析第段景物描写的特色3 分)24. 下列对本文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3 分)A. 文章语言清新雄健,文风大气开朗B. 本文物象奇异,人文景观丰富多彩C. 文章的景物描写清新秀美,引人遐想D. 全文写景抒情相结合,山水情韵悠远25. 结尾作者说“吁其快哉”,概述其“快哉”的原因4 分)21. (1 分) D 22. (2 分)第一段表达了对于洞庭美景的向往之情(1 分)以及未能成行的失落、郁塞之情(1 分)23. (3 分)第二段中,作者用“遂浮轻舟”的“遂”就表达自己夙愿得尝的满足心情,用“轻”字表达了心情的轻松愉快。
又通过“洪”“万”“极”等范围广程度深的词语表达自己对所见景象惊奇与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