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历史必修一讲义.docx
11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高中历史必修一讲义 1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禅让制——传闻中的尧舜禹时期民主“传贤”: (1)含义:传闻中的尧舜禹时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传位给贤能人的制度 (2)禹的功绩:①治水有功;②部落联盟中威望高;③建立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 说明:《戴冠冕的夏禹》图画, “冕”是古代帝王专戴的礼帽,“圭”为古代帝王举行礼仪所持的玉器;此图已不是部落联盟军事首领的形象,而是表示其帝王身分 2、夏商的政治制度: (1)中央:王位世袭制形成、相卿等设立; 相卿士等设立: 夏商时期,最高统治者为王,身边辅佐自己的重臣往往被赐予“相”“尹”“保”等官名,是当时最高的政务官 (2)地方:封侯、伯 夏商时期方国林立,周王或商王可封赐方国首领为“侯”“伯”等,并对方国拥有确定的支配权力 官员 职责或义务 3、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经济上实行井田制) (1)分封制:(周武王首创;周公旦推行。
含义: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周王把国都邻近的地区划为王畿,由周王直接统治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相、卿士 参与商王决策 地方侯、伯 纳贡,奉命征伐 目的:①“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拱卫王室; ②适应人口不断进展、疆域不断扩大的需求,为了举行有效统治 最根本:稳定奴隶制国家政权统治 内容: 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 ②受封者义务——按照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带有家族统治色调 破坏与瓦解:西周后期 西周后期,诸侯势力强大,王权衰弱,血缘关系疏远,分封制开头受到破坏春秋时开头瓦解,战国末年,分封制完全瓦解(根源:生产力进展) 影响: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 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渺远地区; 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2 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2)宗法制: 含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稳定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蜕变而来,它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手段,来确立和稳定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 是宗法制度最根本的一项原那么,即王位和财产务必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前者是针对嫡子而言,后者是针对众子而言 内容:嫡长子继承制、父子相传,兄终弟及;大宗与小宗关系 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举行分封周王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权,为大宗,次子、庶子为小宗;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诸侯和大夫以此类推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小宗须按照大宗 实质:按血缘关系调配政治权力 瓦解:随着分封制的破坏而瓦解战国时宗法制完全瓦解 作用:保证了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深远影响: 利:形成的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浓重亲情观(重视修家谱,建宗祠,寻根问祖,彼此扶助)有益于社会安定和民族的凝结力的形成也对中国现在的民间继承方法有较大的影响。
弊:导致特权思想严重,等级制森严,崇尚权威,家(族)长制盛行,缺乏抵挡精神,重男轻女现象严重,任人唯亲,裙带作风(走后门)盛行,缺乏理性,宗族势力较强,阻力了近现代民主、法制的进展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表达,宗法制用于稳定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3)礼乐制度: 起源:周公在“分邦建国”的根基上“制礼作乐”,总结、继承、完善,从而系统地建立了 一整套有关“礼”“乐”的完善制度 目的:维护其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 级制和加强统治的作用 含义:礼乐制度是以乐附属礼的思想制度以“礼”来识别宗法远近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 来和同共融“礼”的等级秩序,两者相辅相成 统治阶级为了推行“统治”制定了一整套特别烦琐的礼仪和与之相合作的音乐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礼仪有别,所用的音乐也不一样 关于乐队和歌舞队的编制,也有严格规定乐队的规定是:“王宫县”,即排列成东西南北周围;“诸侯轩县”,排列三面;“大夫判县”,排列两面;“士特县”,只排列一面。
歌舞队的规定是:天子用六十四人,列成八行,称为“八佾”;诸侯用三十六人,列成六行,称为“六佾”;卿大夫用十六人,列成四行,称为“四佾”;士用四人,列成二行,称为“二佾”;(《周礼.春宫》及注);等等 瓦解:春秋后期,就展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作用:礼乐制实质上是维护等级区别的工具,它的实施稳定了奴隶主阶级的社会地 位,保证了社会安定和谐,促进了音乐的进展 3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朝的统一: (1)背景:诸侯争霸与兼并战役 (2)条件: ①商鞅变法,巩固了秦国的实力; ②人民渴望统一; ③秦王嬴政的雄才大致;远交近攻 ④韩非子法家思想的影响参见必修3) (3)过程: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4)意义:终止了长期的诸侯割据称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概括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断,专制主义制度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一个人或少数人独断的政权组织形式,表达在帝制的终身制和皇位世袭方面;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一人总揽。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是一种国家布局形式,地方务必严格按照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二者不能完全分开;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按照于中央(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形成于战国时期,建立于秦朝,稳定于西汉,完擅长隋唐,加强于北宋,强化并衰落于明清根本形式是皇帝制中央行政制度有三公九卿制、刺史制度、三省六部制地方行政制度有分封制、郡县制、封国制、行省制度其根本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和不成分割,皇权不成转让,皇位实行世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核心是皇权的至高无上其根本冲突是: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冲突;皇权与相权的冲突 (1)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特征: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皇位世袭(家天下) 本质: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2)三公九卿制度: 含义:三公指的是丞相(负责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太尉(负责军事);诸卿是三公以下的大量重要的官员 特点:三公之间分工明确,彼此牵制,大权结果集中在皇帝手中 (3)郡县制度——中央集权制:在地方分郡县两级;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达成中央集权的目的。
来源: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表达,它形成于战国时期,盛行于秦汉 特点:与分封制不同的是,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进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决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4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 分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封的,是以血缘关系为根基 制 郡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县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制 的 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最主要的不同),并拥有封地 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轻易进展为割据势力 郡县那么是地方行政机构,受制于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相都是地方一级机构、都是为稳定统治而设立的,并在确定程度上稳定了统治 同 宗法制与郡县制的不同 ①划分的根基:前者以血缘关系为根基,后者按地域划分 ②产生的方式:前者世袭,后者皇帝或朝廷任免,不能世袭。
③权力的大小:前者有很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独立性,后者那么是地方行政机构 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 影响 密 诸侯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特点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分封制 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步由松散趋向严郡县制 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操纵,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 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 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郡守,县令,县长由皇帝直接任命,向丞相回报 3、稳定多民族国家统一的措施: (1)公布秦律; (2)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和车轨; 书同文,即统一文字规定小篆作为当时的官方文字,民间那么使用更加简易的隶书文字的统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的进展;秦统一文字后,汉字的字形布局根本定型,影响深远 5 车同轨,即统一车轨,规定全国大车两轮之距为六尺(秦朝1尺相当于今25cm, 6尺等于1. 5m),史称“车同轨” “车同轨”对交通运输业的进展有促进作用 (3)修驰道,开灵渠; (4)修长城和移民; (5)焚书坑儒 主观积极影响:有利于稳定国家的统一; 客观消极影响:消逝了文化典籍,极大地摧残了文化。
第3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蜕变 1、中央集权的进展——中央与地方的冲突: (1)汉朝 汉初的政治制度:“汉承秦制”,有所调整和变化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国并行制 ①汉高祖:实行郡县与封国并行制,导致王国力力逐步强大; ②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之乱,将诸侯王任免权收归中央 ③汉武帝:公布“推恩令”,弱化王国,中央集权得到加强;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 汉武帝能解决王国问题的理由:景帝削藩奠定了根基,汉武帝时国家实力强大,其措施行之有效 影响:a.进一步稳定和进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展 b.过于集权导致东汉时期宦官、外戚专权,政局长期混乱 (2)唐朝——削减: 唐朝中后期在地方军镇设节度使,展现“安史之乱”,平定叛乱后又形成藩镇割据,导致长期战乱和分裂割据的局面,唐朝走向灭亡 藩镇————————→安史之乱—————————→藩镇割据 唐玄宗在边境设置藩镇755~763年安禄山、史思明持续百多年,严重削减了中 (长官叫节度使),后发叛乱,长达8年,唐朝由盛央集权,为五代十国留下祸 展为割据势力 (3)(北)宋朝——进一步加强: 1)措施: 收精兵:“杯酒释兵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