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创诗界的黄遵宪.doc
10页别创诗界的黄遵宪【作者】关爱和【内容提要】黄遵宪是中国近代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在亘古未有的社会变革中,选择“诗外有事,诗中有人”的诗学路径,力主以今人所见之理,所历之境,所遭之时势入诗,为了无生气的诗坛吹嘘进若干时代与生命的气息;在近代古今中外新旧杂陈的文化矩阵中,自觉调整自己的认识和心态,以兼容宏通的气度,致力于古典诗学传统的现代转换;穿越诗坛复古拟古的迷雾,以“我手写我口”的胆识和倡言,昭示并身体力行于诗体、诗歌语言变革创新之路一生以“别创诗界”自期的黄遵宪,因此而成为中国诗歌从古典走向现代历史过程中一位承先启后的探索者和开拓者关键词】 黄遵宪 《人境庐诗草》 诗界革命一 1902年11月,正当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连载《饮冰室诗话》,鼓吹诗界革命,称赞“近世诗人能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者,当推黄公度” ① 、“公度之诗,独辟境界,协然自立于二十世纪诗界中,群推为大家” ② 的时候,蛰居家乡广东梅州的黄遵宪已步入生命垂暮之年,他在给诗人丘炜萲的信中不无遗憾地写道:“少日喜为诗,谬有别创诗界之论然才力薄弱,终不克自践其言,譬之西半球新国,弟不过独立风雪中清教徒之一人耳;若华盛顿、哲非逊、富兰克令,不能不属望于诸君子也。
诗虽小道,然欧洲诗人,出其鼓吹文明之笔,竟有左右世界之力;仆老且病,无能为役矣 ③ 但开风气而志有未逮的黄遵宪把自己一生孜孜以求的“别创诗界”的期望留给了后来者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人,1876年中举,次年随同乡何如璋以参赞身份出使日本1882年,调任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1885年回国,以三年时间,修《日本国志》四十卷成1889年再次以参赞身份随薛福成出使英、法、意、比1891年调任驻新加坡总领事1894年冬回国,曾在两江总督府办理教案后加入强学会,助汪康年、梁启超创办《时务报》1897年夏至湖南襄助新政1898年6月充任使日本大臣,因政变,被放还乡里,1905年3月病逝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日本国志》,今人辑其诗文为《黄遵宪集》 二 《人境庐诗草》计十一卷,为诗人生前手定而成,收入其1868年至1904年所作古近体诗六百四十二首,是诗人一生心血的凝聚在《人境庐诗草》中,黄遵宪忠实地践履着“吾身之所遇,吾目之所见,吾耳之所闻,吾愿笔之于诗” ④ 的宏愿,以诗言志,以诗为史,“上感国变,中伤种族,下哀生民,博以环球之游历” ⑤ ,为风云变幻的时代、为命运多舛的中国留此存照,同时也真实地记录了一位“无师无友,踽踽独行”的乡村书生,蓦然间走出国门,见识世界,成为有着“百年过半洲游四” ⑥ 丰富阅历和“吟到中华以外天” ⑦ 豪迈气概的“东西南北人” ⑧ 的心路历程。
作为外交家、维新思想家和诗人的黄遵宪,其思想情感经历与诗歌创作大致可从三个时期予以分述 第一时期:读书科考时期(1864—1877) 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时期的中国,正经历着亘古未有的奇变,外患与内忧纷至沓来,促使中国士大夫中最为敏感最先觉醒的先进人士,把目光转向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和对中国之外世界的注意但这种曙光初现式的觉悟,并没有太多地触动汉宋之学一统天下的传统学术格局,也没有太多地改变读书士子通过科举进入士大夫官僚阶层的旧有秩序已经感受到“七万里戎来集此,五千年史未闻诸” ⑨ 风云变幻惊涛拍岸气息的黄遵宪,却又不得不在销磨心志的科考中一次次无可奈何地翻着跟斗,其愤慨郁闷也由此而生《人境庐诗草》第一、二卷,集中表现了三十岁之前诗人走出传统学术窠臼,告别传统人生道路的渴望与苦闷年青的黄遵宪最为心仪的是做一个冲破尊古复古罗网、直面于现实世界、“我手写我口”的诗人: 大块凿混沌,浑浑旋大圜,隶首不能算,知有几万年?羲轩造书契,今始岁五千以我视后人,若居三代先俗儒好尊古,日日故纸研,六经字所无,不敢入诗篇古人弃糟粕,见之口流涎沿习甘剽盗,妄造丛罪愆黄土同抟人,今古何愚贤?即今忽已古,断自何代前?明窗敞流离,高炉爇香烟。
左陈端溪砚,右列薛涛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五千年后人,惊为古斓斑 ⑩ 古是过去之今,今是将来之古,诗人以通达变易的眼光看待古与今的转换更迭,从而大胆主张打破古文与今文的壁垒,剔除古言中已腐朽死亡的糟粕,吸收今语中富有活力与表现力的精华,不拘古言,不避今语,追求古与今融会、文与言合一的语真之境我手写我口”是怀抱“别创诗界”志向的诗人震惊流俗的第一声宣言稍后的1872年,在“语无古今”的基础上,黄遵宪又提出“诗无古今”之说其《与朗山论诗书》云: 诗固无古今也苟能即身之所遇,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而笔之于诗,何必古人?我自有我之诗在矣夫声成文谓之诗,天地之间,无有声皆诗也,即市井之谩骂,儿女之嬉戏,妇姑之勃谿,皆有真意以行其间者,皆天地之至文也不能率其真,而舍我以从人,而曰吾汉吾魏吾六朝吾唐吾宋,无论其非也,即刻画求似而得其形,肖则肖矣,而我则亡也我已忘我,而吾心声皆他人之声,又乌有所谓诗者在耶? 11 “我手写我口”与“诗无古今”之说所体现出的打通古今壁垒,关注现实世界,真我自作主宰的精神,成为黄遵宪“别创诗界”理想的重要基石 1867年至1876年的十余年间,黄遵宪四次参加乡试,均告失败。
屡试屡败百感交集的科场失意,应试途经广州、香港、天津、北京等地的所见所闻,使其这一时期的诗作交织着家国与身世之感《香港感怀》有“六州谁铸错,一恸失燕脂” 12的诗句,追思二十余年前香港被割让的惨痛历史《羊城感赋》有“手挽三江尽北流,寇氛难洗越人羞” 13的诗句,回想太平天国起事于南粤而息灭于金陵的惊心一幕《由轮舟抵天津作》有“地到腹心犹鼾睡,人来燕赵易悲歌” 14的诗句,感慨作为北京门户的天津已成为外国人的商埠,而国人还在作着“中外同家”的好梦一边是国事忧患,另一边是感士不遇诗人深知八股取士,难兴英贤;但舍此之道,难为国用,其欲罢不能的苦闷痛苦,昭然于诗行之间:“暂垂鹏翼扶摇势,一学蝇头世俗书” 15 ,“一第区区何足道,频番缘木妄求鱼” 16 ,1876年,黄遵宪在顺天乡试中被录为举人,入赀以五品衔拣选知县用,同年列入派往日本的使馆成员名单中,十余年科考的恶梦终告结束面对迟来的功名,已届而立之年的诗人留下了“学剑学书无一可,摩挲两鬓渐成丝” 17的叹喟 第二时期:海外使节时期(1877—1894) 1877年11月26日,黄遵宪随何如璋从上海乘船前往日本,开始了他长达十余年的辗转于日本、美国、英国、新加坡的海外使节生涯。
此前“足迹殊难出里闾” 18的诗人幸运地成为走向西方世界的第一代知识分子 初到日本,黄遵宪对明治维新后西学大行,“译蟹行文字,抄皮革之书”,“虽孩童妇女,亦夸拿破仑、誉华盛顿” 19的风气,不能理解和接受,其对日本旧派学人“尊王攘夷”的观念多有推许,对日本新政新学也持谨慎与保留的态度他为人著作作序,以为凡托居地球,自立为国者,有可变有不可变者:“其可得而变革者,轮舟也,铁道也,电信也,凡所可以务财训农通商惠工者是也;其不可得而变革者,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凡关于伦常纲纪者皆是也 20到日本两年后,“稍稍习其文,读其书,与其士大夫交游” 21 ,而有写作《日本国志》的想法在编写《日本国志》的过程中,出于网罗旧闻、参考新政的需要,辄取日本杂事衍为小注,串之以为诗,充任《日本国志》的编写草本,名《日本杂事诗》《杂事诗》为七言绝句,或一诗记一事,或数事合一诗,诗后附有长短不等的自注,这些自注的不少段落成为《日本国志》写作的基础《日本杂事诗》初刊于1879年,计诗一百五十四首初刊本中的诗和注代表着刚出国门的黄遵宪对日本新政新学的认识水平1887年,《日本国志》书成1890年,《日本杂事诗》重订,计诗二百首。
重订本《日本杂事诗》不但数量有所增加,作者对原诗与自注也进行了为数不小的增删修改,并声称《日本杂事诗》当以二百首重订本为据,“其他皆拉杂摧烧之可也” 22 重订后的《日本杂事诗》显示着黄遵宪对日本及欧美政治学术认识的进步1890年前后,黄遵宪作《日本杂事诗自序》检讨十余年来的思想变化经历了对日本新政新学由诧异到推服的认识过程,这种认识过程是在对日本社会考察并与欧美国家比较后完成的也只有在“阅历日深,闻见日拓”之后,黄遵宪才能从中国士大夫好谈古文、足己自封的狭隘中走出《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书之作,旨在“以告中人之不知外事者” 23 而长期处在闭关锁国状态中的国人所应该知道的,又何止是日本一国的新学新政!黄遵宪1879年致王韬的信中说:“中土士夫,其下者为制义,为试帖,其上者则古昔,称先王,终未尝一披地图,不知天下之大几何!” 24走出国门、闻见日广而又以“别创诗界”为职志的黄遵宪,以其诗作,为国人打开了又一扇认识中国之外世界的窗户黄遵宪海外使节时期的诗作,主要收录在《人境庐诗草》第三至第七卷中 “年来足迹遍五洲,浮槎曾到天尽头”25 ,黄遵宪十余年漂洋过海,折冲樽俎的外交生涯,是一种“前望古人,后望来者,无得与吾争之者” 26的独特经历,而作为诗人,其又有着“吾身之所遇,吾目之所见,吾耳之所闻,吾愿笔之于诗” 27的愿望,黄遵宪的海外诗展示了诗人亲历而为国人所陌生的外部世界。
诗人笔下有“一花一树来婆娑” 28的日本樱花,有“岂真津梁疲,老矣倦欲眠” 29的锡兰卧佛,有“出门寸步不能行,九衢遍地铃铎声” 30的伦敦大雾,有“拔地崛然起,崚峥矗百丈” 31的巴黎铁塔,有“万国争推东道主,一河横跨两州遥” 32的苏伊士河,有“华灯千百枝,遍绕曲曲廊”33的新加坡华人山庄五光十色、眩人耳目的异域风光下,是一个新象迭起、新理层出的世界经过工业革命风暴的欧西各国,物质文明得以飞快发展,“同一乘舟,昔以风帆,今以火轮;同一行车,昔以骡马,今以铁道;同一邮递,昔以驿传,今以电线;同一兵器,昔以弓矢,今以枪炮” 34现代物质文明的进步,使世界变得更小、更奇妙,工业文明时期人们的时空观念与存在方式和农业文明时期有了很大的不同,周游世界的诗人所遇所见所闻也日新月异《八月十五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写诗人乘船太平洋上赏月,体验诗圣李白所不曾经历的“汪洋东海不知几万里,今夕之夕惟我与尔对影成三人”的寥廓境界,驰骋一番“月不同时地各别,即今吾家隔海遥相望,彼乍东升此西没” 35的想象现代工业文明促使人们的地理概念和全球视野更趋于扩大趋于完整,走出国门的中国士人知道了南蛮北狄东夷西戎之外的许多国度,见识了中华文明之外的其它文明,了解了中国之外“天下之大几何”。
至于诗人脍炙人口的《今别离》四首,更是轮船、火车、电信等新兴工业文明的赞歌传统诗歌中所常见的离愁别绪黯然神伤,因诗人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欣赏而不复存在 描述异国风物、礼赞文明之外,黄遵宪的海外诗还涌动着“忧天热泪几时摅”的渴望以人为鉴,以史为鉴,诗人在对外部世界的观察感受中,思考着国家与民族的命运诗人贺日本军官学校开学,对日本二千年来以武立国,近年又学习欧洲兵法,“择长以为师,悉命译人译”的作法甚为欣赏,并预言闭关锁国,在海通时代,已成为不可能之事诗人为日本爱国志士作《近世爱国志士歌》、《赤穗四十七义士歌》,意在砥砺前仆后起、踵趾相接、视死如归的精神,“兴起吾党爱国之士” 361881年,闻听中国政府因些微小事而有裁撤派往美国的留学生之议,深感惋惜和痛心,以为裁撤之举有悖“欲当树人计,所当师四夷”的留学生派遣之初衷,当权者不审时度势,终将遗害无穷次年,美国又有禁华工之议,诗人身为使美官员,倍觉刻骨铭心昔日天朝上国的尊严何在?旧时皇华大汉的威风何在?诗人寻求着国衰民弱的原因:一是世界范围内的民族竞争空前加剧,并呈现着弱肉强食的规律二是中国长期闭关锁国,不谙世界大势,终尝苦果何以救国救民,诗人期待明王与豪杰出现。
期待着中华民族在逆境中崛起,开工化物,励精图治,免蹈罗马、希腊沦亡,波兰四分五裂之覆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