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像判读类【技法精讲+典例提升+真题精研】高考地理解题技巧精讲.pptx
81页冲刺冲刺20232023高考地理之解题技巧专项突破高考地理之解题技巧专项突破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选择题选择题专题1.3 图像判读类试题特点01解题技巧02典例分析03小试牛刀041.坐标图:可与各种图、各种内容叠加;解题时需要对图形进行二次处理重点考查要素关系:要素(横纵坐标内容);图形结构2.景观图:给出典型景观,图中有明显的指向性要素3.关联图:图示新颖,无固定规则细节很多,有时需要对比分析4.表格:表名(小心括号里的字);横、纵项目名;数据(a.相对量-比重=比率=比值,绝对量-数值;b.相对值-增幅=增速,绝对值-增量;c.横向、纵向比较)绝对数值=比重基数;增量=增速基数试题特点试题特点01解题技巧02典例分析03小试牛刀041.坐标图:抓坐标:横、纵坐标的含义;做辅助线:分析内容时,关注重点区域;小心陷阱:绝对化、片面化的描述2.景观图:读图名,抓图中要素;找典型,精确确定位置;调基础,结合原理分析3.关联图:读图名,由外到内;重视细节(图例、方向标、风频图);合理想象力4.表格:专注审题、快速勾画;避开数学陷阱;横、纵比较中重视极值文字材料解读类试题解题技巧中国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入春后,地面净辐射(地面吸收与射出辐射的差额)为正值,地面温度升高,一定深度内能量从地面向地下传递;入秋后,地面净辐射为负值,地面温度下降,能量从地下向地面传递,不同季节地温(地面以下不同深度土壤温度的统称)随深度变化情况不同。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形区一监测点(年平均气温为-5.3)监测3月和9月地温随深度的变化9.该地形区可能为A.四川盆地 B.长江中下游平原 C.江南丘陵 D.青藏高原同类项,最冷月均温0入春后,地面温度升高;入秋后,地面温度下降10.该监测点冬季和夏季地温差值最大的深度出现在 A.0m B.2m C.4m D.6m地面温度升高冬季夏季秋季春季b=3月a=9月地面温度下降11.如果a、b表示3月或9月,该监测点(位于青藏高原)A.9月期间正午太阳高度高增大 B.3月期间黑夜时间渐短C.9月期间地表温度渐高 D.3月期间地表温度渐低羊卓雍错是青藏高原南部最大的一个封闭型内陆湖,湖面海拔约4450 m,湖水主要以降水补给为主,水位季节变化较大,近年来羊卓雍错水位逐年呈波动下降趋势6.羊卓雍错流域A.北部支流比南部支流长 B.湖泊北部盐度高于南部C.湖水主要来自冰川融水 D.自然带为常绿阔叶林带湖水主要以降水补给为主湖面海拔约4450 m羊卓雍错流域为高山气候图像信息羊卓雍错是青藏高原南部最大的一个封闭型内陆湖,湖面海拔约4450 m,湖水主要以降水补给为主,水位季节变化较大,近年来羊卓雍错水位逐年呈波动下降趋势。
7.下列月份中,羊卓雍错流域降水量最多的月份是A.2月B.5月C.8月D.10月羊卓雍错水位10月达到最高水位升高有一定的滞后性降水最多的月份早于10月以降水补给为主以降水补给为主8 8月月流域面积水域面积流域面积:由流域分水线包围的面积分水线:线外的水流不到湖里湖岸线:湖水位与湖岸岸坡的交界线水域面积:由湖岸线包围的水面面积分水线湖岸线羊卓雍错是青藏高原南部最大的一个封闭型内陆湖,湖面海拔约4450 m,湖水主要以降水补给为主,水位季节变化较大,近年来羊卓雍错水位逐年呈波动下降趋势8.湖泊水位下降对该流域的地理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是A.地下水位下降 B.湖泊泥沙淤积加重 C.流域面积变小 D.上游水量变化减小湖泊水与地下水相互补给,湖泊水位下降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因果不成立,上游影响湖泊,湖泊不影响上游湖泊流域面积是汇入湖泊的来水区域不变湖泊泥沙含量与上游水量、植被等有关,而与湖泊水位无关青藏高原高寒牧区聚落时空演化及驱动机制以藏北那曲县为例 20052017年,那曲县聚落规模和密度均呈增大态势,由数量增长型扩张转变为规模增大型扩张;聚落形态演变表现出阶段性差异,由空间无序向规整有序转变;聚落以小型为主,面积小于1 hm2的斑块数占比高达69%,在时间演化上小聚落向大、中型聚落晋级趋势明显;聚落规模空间相关性显著,大斑块集聚区以县城所在地为中心沿青藏公路向西南方向延伸,小斑块集聚区长期围绕那曲镇外围呈“环形”分布。
特殊的自然本底塑造了那曲县聚落低山缓坡趋向和亲水近路特征,受生存环境和生计方式影响,聚落布局呈现避灾特性,聚落演化的优质草场指向性明显,随着高原乡镇经济职能的日益强化,聚落演化逐渐呈现出与内陆城镇化地区类似的乡镇中心地指向高海拔、破碎地貌、自然灾害多发易发、草场禀赋差异及水系纵横等自然环境因素塑造了那曲县聚落大范围小规模沿河谷阶地零散分布的基本格局,而政策、市场化与人口增长、区位条件、管理制度及文化观念等社会人文因素是推动聚落演化的主要动力那曲县(现为那曲市色尼区)位于藏北高原上世纪70年代以前,当地无定居聚落3.上世纪70年代以前,影响那曲县牧民不定居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和土壤 B.植被和水源 C.动物和气候 D.天气和湖泊植被和水源是影响牧民不定居的主要因素牧民不定居=游牧逐水草而居季节性畜群的流动能较地适应水、草时间的变化随着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和牧民安居工程的实施,2009年那曲县牧民全部实现定居4.2006-2017年,导致那曲县定居聚落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基础设施发展不够均衡 牧民市场意识逐渐加强 道路沿线对外联系便利 区域自然环境明显改善A.B.C.D.青藏铁路通车道路沿线对外联系便利促进畜产品商品化牧民市场意识逐渐加强定居聚落沿交通线扩张定居+交通建设导致部分地区自然环境变差基础设施发展不够均衡受地形限制随着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和牧民安居工程的实施,2009年那曲县牧民全部实现定居。
5.2006年后,那曲县西部聚落萎缩的原因是该地A.地表崎岖 B.水源枯竭 C.交通闭塞 D.生态移民图像信息:西部聚落沿河岸、湖岸分布,较平坦没有信息反映那曲县冰川消失或降水减少无法判断扩张聚落与萎缩聚落数目基本相当整体置换,生态脆弱地区整体移民扩张聚落不是全部在交通线附近降水的类型对流雨锋面雨 地形雨气旋雨刚果河是非洲径流量最大的河流,它流经盆地后切穿高原注入大西洋刚果河流域不同区域发育了不同的森林景观,不同河段的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差异明显刚果河流域部分地理事物分布9.刚果河流域的主要降水类型为A.地形雨 B.锋面雨 C.气旋雨 D.对流雨对流雨多发生在赤道地区10.和两水文站周边区域森林景观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纬度 B.地形 C.土壤 D.洋流、均在内陆,排除洋流纬度相同气候类型相同,土壤类型相同位于盆地内部,海拔较低,常绿林位于盆地边缘,海拔较高,落叶林地形导致热量差异森林景观不同11.图中河流径流季节变化最显著的水文站是A.B.C.D.位于落叶林区,植被季节差异大,河流径流季节变化显著受湖泊的调节作用,季节变化小位于常绿林地区,植被终年茂密,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小的上游紧邻常绿林地区,植被终年茂密,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小陶与瓷的区别 陶器是用粘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干燥后,放在窑内烧制而成的物品。
而瓷器则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等组成,经混炼,成形,煅烧而成的外表施釉或彩绘的物品陶与瓷的区别主要在于原料土的不同和温度的不同陶器的烧制温度在800-1000度,瓷器则是用高岭土在1300-1400度的温度下烧制而成在制陶的温度基础上再添火加温,陶就变成了瓷,瓷是陶的升级版,陶也是瓷的亲兄弟在此特地说明:现今流行的所谓陶制品,多数都是高温烧制,严格来说都是瓷制品高岭土主要成分是铝和硅的氧化物,一般是白色或灰白色的粉末,可塑性好、黏结力强紫砂壶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其制作始于明朝正德年间,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原产地在江苏宜兴丁蜀镇一件好的瓷器到底需要多少工序才能成型?明代天工开物这样写道:“共计一胚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可成器”,瓷土加工、造型、拉胚、素烧、上釉等等72道工序,才能做出一件瓷器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窑,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之一窑所在地主要在越州境内,即今浙江省宁绍平原上的绍兴、宁波两地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唐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时期,居全国之冠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越窑瓷青瓷与唐代的饮茶风尚关系十分密切,其瓷质造型,釉色之美,深受饮茶者的喜爱饮茶风尚又影响了越窑青瓷的型制。
越窑青瓷是利用越窑周边分布广泛的瓷土烧制的精美瓷器唐代初期,茶文化传入朝鲜半岛,朝鲜半岛的青瓷需求量猛增唐代晚期,朝鲜半岛的居民在我国越窑青瓷窑工的指导下学习青瓷制作工艺我国古代越窑青瓷窑址群分布1.晋代越窑青瓷烧制的自然地理背景有A.平原面积广大 B.河流宽阔绵长C.土壤疏松肥沃D.森林植被茂密原料:瓷土烧制:森林资源丰富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晋代窑址群东西两侧紧靠四明山区和会稽山区对青瓷烧制没有影响越窑青瓷是利用越窑周边分布广泛的瓷土烧制的精美瓷器唐代初期,茶文化传入朝鲜半岛,朝鲜半岛的青瓷需求量猛增唐代晚期,朝鲜半岛的居民在我国越窑青瓷窑工的指导下学习青瓷制作工艺我国古代越窑青瓷窑址群分布2.从晋代至唐代,越窑窑址群位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造船技术发展 B.瓷土资源枯竭C.劳动力价格上涨 D.淡水资源匮乏从晋代至唐代窑址群位置:趋向出海港布局唐代初期朝鲜半岛的青瓷需求量猛增便于青瓷产品通过船舶外运和外销唐代造船技术较晋代有了进步劳动力价格相差较小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大,每个窑址群附近都有河流,水资源丰富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
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唐代晚期,朝鲜半岛的居民在我国越窑青瓷窑工的指导下学习青瓷制作工艺3.唐代晚期,朝鲜半岛引人越窑青瓷制作工艺对当地的影响有自然环境明显改善 青瓷产品逐渐普及百姓生活品质提高 茶道文化日渐盛行A.B.C.D.烧制青瓷需要开挖瓷土资源、砍伐木材,对自然环境破坏较大试题特点01解题技巧02典例分析03小试牛刀04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下图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6.图示观测时段内()A.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大B.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C.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D.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7.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白天温度低 蒸发(腾)多 空气湿度大 大气逆辐射强A.B.C.D.8.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A.12月 B.45月 C.78月 D.1011月2020北京卷2020全国2卷我国某地立秋至处暑期间天气晴好条件下辐射量日变化示意图5.代表太阳辐射变化的曲线是()A.B.C.D.6.该地最可能位于()A.珠江三角洲 B.河西走廊C.松嫩平原D.钓鱼岛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
下图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6.图示观测时段内()A.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大B.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C.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D.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7.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白天温度低 蒸发(腾)多 空气湿度大 大气逆辐射强A.B.C.D.8.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A.12月 B.45月 C.78月 D.1011月2020北京卷2020全国2卷我国某地立秋至处暑期间天气晴好条件下辐射量日变化示意图5.代表太阳辐射变化的曲线是()A.B.C.D.6.该地最可能位于()A.珠江三角洲 B.河西走廊C.松嫩平原D.钓鱼岛我国某地立秋至处暑期间天气晴好条件下辐射量日变化示意图5.代表太阳辐射变化的曲线是()A.B.C.D.13:30我国某地=无极昼极夜立秋至处暑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夏至和秋分之间天气晴好条件下=昼长和太阳照射时间大致相等当地地方时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