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种特色针法》PPT课件.ppt
49页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 针灸学针灸学贵阳中医学院贵阳中医学院 针推系针推系基础针灸教研室基础针灸教研室各种针法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鍉针火针芒针三棱针疗法三棱针疗法用三棱针刺破人体的一定部位,放出少量血液,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叫三棱针法(three-edgedneedletherapy)古人称之为刺血络或刺络(puncturingcollateral),现代称为放血疗法(bleedingtherapy)三棱针是一种用不锈钢制成,针长约6厘米左右,针柄稍粗呈圆柱形,针身呈三棱状,尖端三面有刃,针尖锋利的针具三棱针古称锋针古人对此十分重视,如灵枢九针论谈到九针中的锋针主要就用于泻热出血;灵枢九针十二原则提出了宛陈则除之,去血脉也的治疗原则;灵枢官针中更有络刺、赞刺、豹纹刺等法的记载由此可见,古人在刺络放血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也表明三棱针刺络放血法是一种十分重要而又常用的针刺法一)操作方法(一)操作方法三棱针的针刺方法一般分为点刺法、散刺法、刺络法、挑刺法四种1点刺法(速刺法)针刺前,在预定针刺部位上下用左手拇食指向针刺处推按,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继之用2%碘酒棉球消毒,再用75%酒精棉球脱碘,针刺时左手拇、食、中三指捏紧被刺部位,右手持针,用拇、食两指捏住针柄,中指指腹紧靠针身下端,针尖露出35毫米。
对准已消毒的部位,刺入35毫米深,随即将针迅速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出血少许,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此法多用于指、趾末端的十宣、十二井穴和耳尖及头面部的攒竹、上星、太阳等穴2散刺法又叫豹纹刺,是对病变局部周围进行点刺的一种方法根据病变部位大小的不同,可刺1020针以上,由病变外缘环形向中心点刺,以促使瘀血或水肿得以排除,达到祛瘀生新,通经活络的目的此法多用于局部瘀血、血肿或水肿、顽癣等3刺络法先用带子或橡皮管,结扎在针刺部位上端(近心端),然后迅速消毒针刺时左手拇指压在被针刺部位下端,右手持三棱针对准针刺部位的静脉,刺入脉中(23毫米),立即将针退出,使其流出少量血液,出血停后,再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当出血时,也可轻轻按压静脉上端,以助瘀血外出,毒邪得泻此法多用于曲泽、委中等穴,治疗急性吐泻、中暑、发热等4挑刺法用左手按压施术部位两侧,或捏起皮肤,使皮肤固定,右手持针迅速刺入皮肤12毫米,随即将针身倾斜挑破皮肤,使之出少量血液或少量粘液也有再刺入5毫米左右深,将针身倾斜并使针尖轻轻挑起,挑断皮下部分纤维组织,然后出针,复盖敷料此法常用于肩周炎、胃痛、颈椎综合征、失眠、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头痛等。
二)适应范围(二)适应范围三棱针放血疗法具有通经活络、开窍泻热、消肿止痛等作用其适应范围较为广泛,凡各种实证、热证、瘀血、疼痛等均可应用较常用于某些急症和慢性病,如昏厥、高热、中暑、中风闭证、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顽癣、疖痈初起,扭挫伤、疳证、痔疮、顽痹、头痛、丹毒指(趾)麻木等三)注意事项(三)注意事项1对患者要做必要的解释工作,以消除思想顾虑2严格消毒,防止感染3点刺时手法宜轻、稳、准、快,不可用力过猛,防止刺入过深,创伤过大,损害其他组织一般出血不宜过多,切勿伤及动脉4体质虚弱者、孕妇、产后及有出血倾向者,均不宜使用本法注意患者体位要舒适,谨防晕针5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3次为1疗程,一般每次出血量以数滴至35毫升为宜四)关于出血量(四)关于出血量1在刺络疗法中,出血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坏原则上是根据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情况而定体质:一般外轻力壮,气血旺盛者出血量可稍多,年老体弱,小儿妇女则出血偏少部位:头面、四肢指(趾)部出血量宜少四肢部出血量可略多病情:阳证、实证、热证、新病刺血量偏多;阴证,虚证、久病则出血量宜少2在具体操作时,对刺络出血量一般分为四种不同类型:微量:出血量在滴左右,包括局部充血,渗血以及内经中所载出血如大豆、见血而止及微出血等情况。
微量放血主要用于较大面积浅表疾患如神经性皮炎,下肢慢性溃疡,银屑病,白癜风,末梢神经炎,顽癣以及慢性软组织劳损,头痛,不寐等,常使用皮肤针散刺少量:出血量一般在10滴左右,(大约半毫升),少量血主要用于头面以及四肢指(趾)部穴位的一些急性、热性病如盛冒,急性结膜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腺炎,疟疾等常使用三棱针速刺法中等量:中等量出血是指放血量在10毫升左右主要用于一些外科感染性疾患以及部分急症如疔,疖,痈疽,乳腺炎和急性软组织扭伤,中暑,各种痛证,精神系统疾病等常在四肢部用三棱针点刺法大量:出血量超过15毫升,达几十或者上百毫升,甚至更多者的大量出血这种方法多用于一些慢性全身性疾患和部分急证实证,如中风后遗症,脑震荡后遗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癫狂等放血时可以用三棱针缓刺加罐或注射器抽吸皮肤针皮肤针,又称梅花针、七星针、罗汉针,是以多支短针组成,用来叩刺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的一种针具皮肤针法源于古代的半刺、毛刺、扬刺等刺法,灵枢官针篇记载: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内,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上述诸法同属浅刺皮肤的针刺方法素问皮部论篇说: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
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说明十二皮部与经络、脏腑的密切联系,运用皮肤针叩刺皮部可激发、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运用皮肤针叩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激发经络功能,调整脏腑气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叫皮肤针法(skinneedletherapy)皮肤针的针头呈小锤形,针柄一般长1519厘米,一端附有莲蓬状的针盘,针盘下面散嵌着不锈钢短针根据所嵌不锈钢短针的数目不同,可分别称为梅花针(五支针)、七星针(七支针)、罗汉针(十八支针)等,针尖不宜太锐,呈松针形,针柄要坚固具有弹性,全束针平齐,防止偏斜、钩曲、锈蚀和缺损现代又发明了一种滚刺筒,是用金属制成的筒状皮肤针,具有刺激面广、刺激量均匀、使用简便等优点一)操作方法1叩刺部位皮肤针的叩刺部位,一般可分循经叩刺、穴位叩刺、局部叩刺三种1)循经叩刺:是指循着经脉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常用于项背腰骶部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为阳脉之海,能调节一身之阳气;五脏六腑之背俞穴,皆分布于膀胱经,故其治疗范围广泛;其次是四肢肘膝以下经络,因其分布着各经原穴、络穴、郄穴等,可治疗各相应脏腑经络的疾病2)穴位叩刺:是指在穴位上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主要是根据穴位的主治作用,选择适当的穴位予以叩刺治疗,临床常用的是各种特定穴、华佗夹脊穴、阿是穴等。
3)局部叩刺:是指在患部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如扭伤后局部的瘀肿疼痛及顽癣等,可在局部进行围刺或散刺2刺激强度与疗程刺激的强度,是根据刺激的部位、患者的体质和病情的不同而决定的,一般分轻、中、重三种1)轻刺:用力稍小,皮肤仅现潮红、充血为度适用于头面部、老弱妇女患者,以及病属虚证、久病者2)重刺:用力较大,以皮肤有明显潮红,并有微出血为度适用于压痛点、背部、臀部、年轻体壮患者,以及病属实证、新病者3)中刺:介于轻刺与重刺之间,以局部有较明显潮红,但不出血为度,适用于一般部位,以及一般患者叩刺治疗,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可间隔35日3操作(1)叩刺:针具和叩刺部位用乙醇消毒后,以右手拇指、中指、无名指握住针柄,食指伸直按住针柄中段,针头对准皮肤叩击,运用腕部的弹力,使针尖叩刺皮肤后,立即弹起,如此反复叩击叩击时针尖与皮肤必须垂直,弹刺要准确,强度要均匀,可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刺激部位或刺激强度2)滚刺:是指用特制的滚刺筒,经乙醇消毒后,手持筒柄,将针筒在皮肤上来回滚动,使刺激范围成为一狭长的面,或扩展成一片广泛的区域(二)适应范围皮肤针的适应范围很广,临床各种病证均可应用,如近视、视神经萎缩、急性扁桃体炎、感冒、咳嗽、慢性肠胃病、便秘、头痛、失眠、腰痛、皮神经炎、斑秃、痛经等。
三)注意事项1针具要经常检查,注意针尖有无毛钩,针面是否平齐;滚刺筒转动是否灵活2叩刺时动作要轻捷,正直无偏斜,以免造成患者疼痛3局部如有溃疡或损伤者不宜使用本法,急性传染性疾病和急腹症也不宜使用本法4叩刺局部和穴位,若手法重而出血者,应进行清洁和消毒,注意防止感染5滚刺筒不要在骨骼突出部位处滚动,以免产生疼痛或出血皮内针法是将特制的小型针具固定于腧穴部位的皮内作较长时间留针的一种方法,又称“埋针法”它是古代针刺留针方法的发展,素问离合真邪论篇有“静以久留”的刺法针刺入皮肤后,固定留置一定的时间,给皮肤以长时间的刺激,可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针刺部位多以不妨碍正常的活动处腧穴为主,一般多选用背俞穴、四肢穴和耳穴等皮内针的针具有两种一种呈颗粒型,或称麦粒型,一般长1厘米,针柄形似麦粒;一种呈揿钉型,或称图钉型,长约厘米,针柄呈环形前一种针身与针柄成一直线,而后一种针身与针柄呈垂直状一)操作方法皮内针、镊子和埋针部皮肤严密消毒后,进行针刺1颗粒式皮内针用镊子挟住针柄,对准腧穴,沿皮下横向刺入,针身可刺厘米,针柄留于皮外,然后用胶布顺着针身进入的方向粘贴固定2揿钉式皮内针用镊子挟住针圈,对准腧穴,直刺揿入,然后用胶布固定。
也可将针圈贴在小块胶布上,手执胶布直压揿入所刺穴位皮内针可根据病情决定其留针时间的长短,一般为35天,最长可达1周若天气炎热,留针时间不宜过长,以12日为好,以防感染在留针期间,可每隔4小时用手按压埋针处12分钟,以加强刺激,提高疗效二)适应范围皮内针法临床多用于某些需要久留针的疼痛性疾病和久治不愈的慢性病证,如神经性头痛、面神经麻痹、胆绞痛、腰痛、痹证、神经衰弱、高血压、哮喘、小儿遗尿、痛经、产后宫缩疼痛等三)注意事项1关节附近不可埋针,因活动时会疼痛胸腹部因呼吸时会活动,亦不宜埋针2埋针后,如患者感觉疼痛或妨碍肢体活动时,应将针取出,改选穴位重埋3埋针期间,针处不可着水,避免感染热天出汗较多,埋针时间勿过长,以防感染鍉针又称推针,是通过对经络穴位的皮肤表面进行按压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疏导气血、通调经络的作用鍉针长约34寸,以粗钢丝制成,也可采用骨质或硬木制成针头钝圆,不致刺入皮肤,用于穴位表面的推压柄部或用铝丝缠绕,在推压时可以用指甲沿上下方向刮动,以增强感觉操作方法】将鍉针按压在经脉及穴位表面,不刺入皮肤,以得气为度亦可指导病人自己使用鍉针按压的轻重程度可分为强弱二类:1.弱刺激:将针轻轻压在经脉穴位上,待局部皮肤周围发生红晕或症状缓解时,缓慢起针,起针后局部稍加揉按。
2.强刺激:将针重压在经脉及穴位上,动作宜快,待病人感觉疼痛或酸胀感向上下扩散时,迅速起针3.取穴及疗程:针取穴可根据辨证、循经,或“以痛为俞”的原则取穴,单独或结合运用一般以10次为1疗程适用范围】本法具有疏通经络,补益气血的作用,可广泛应用于各种寒证及虚证,尤其是对害怕针刺、年老体弱、孕妇及儿童更为适宜注意事项】局部皮肤感染、有疤痕者不宜施用此法火针法是将特制的金属粗针,用火烧红后刺入一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经活络的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风湿寒痹、痈疽、瘰疬等疾病火针针体较粗,质坚韧,一般采用员利针或24号、26号2寸长的不锈钢针也有应用特制的针具,如弹簧或火针、三头火针,以及钨合金制成的火针弹簧式火针进针迅速,易于掌握深度;三头火针用于体志、疣的治疗;钨合金物理性能好,有耐高温、不退火、变形少、不易折、高温下硬度强等特点火针根据粗细不同,分为细火针(针尖直径)、中火针(针尖直径)、粗火针(针尖直径),针柄套上木柄,以防烫手(见图)【操作方法】1.选穴与消毒根据不同病症辨证取穴,或以“以痛为腧”的局部取穴法选穴患者来取合适的体位针刺前注意消毒,先用碘酒消毒,再以乙醇棉球脱碘。
2.烧针火针烧灼的程度有三种,根据治疗需要,可将针烧至白亮、通红,或微红若针刺较深者,需烧至白亮,速进疾出,否则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