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专题4现代中国政治.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汽***
  • 文档编号:534823518
  • 上传时间:2023-12-1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32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国现代史的分期: 1949—1956: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6—1966:十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66—1976:十年“文革”1978—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一课 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高考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一、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条件——新中国的诞生1、条件(1)军事条件: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2)政治条件:国民党政权被推翻;1949年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通过了一系列新中国成立的方针政策;内容: 党的工作重心 ,把 作为一切工作中心3)组织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949.9,北平) 中心议题: 主要内容:a.确定国名、国歌、国旗等(注意:大会没有制定国徽)b.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施政纲领 《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性质是 c.选举中央政府:毛泽东为主席、朱德等为副主席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意义:标志着 历史结束;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 二、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三大制度的创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1、全国人大成立的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 2、建立标志: 年,第一届 大会召开这次大会制定了《 》宪法的内容: a.规定国家性质( )和根本政治制度( ) b.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性质、意义: ①这是第一部 类型的宪法②体现了 原则和 原则③它的颁行,开创了中国 的全新阶段3、意义:①一届人大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 的标志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新中国 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共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通过政协组织,中共同各民主党派亲密合作,协商议政1、建立与发展:初步建立: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式确立: 规定发展到新阶段:1956年:中共提出“ 、 ”的方针八字方针提出意义: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2、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 1949-1954:代行 职责1954年后:作为 组织(性质)继续存在,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它的主要职能是 和 3、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的 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原因: 国情:是统一的 国家,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 的局面目的:为了保证 和各民族的 2、过程:1949年《共同纲领》提出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其为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五个省级自治区: 自治区(194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自治区(1965)(按成立时间先后顺序)4、意义: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实现了少数民族 的愿望,保证了 和 ,促进了民族地区的 第二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及历史转折高考考点:“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其意义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1.“文革”发生的原因:① 党内指导思想的 错误的发展 (根本原因)② 毛泽东对国内形势的错误判断(主要原因)——毛泽东认为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已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此,他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把“走资派”篡夺的权利夺回来③ 林彪、江青等野心家的推波助澜;④ 导火线:姚文元发表《 》的文章(文革性质: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的,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

      2.“文革”对民主法制破坏的表现①造反派“全面夺权”,并成立 (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② 制度和 制度遭到严重破坏③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失去保障——“刘少奇冤案”3.从文化大革命看民主法制建设:“文革”动乱,是对民主与法制的野蛮践踏,使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倒退文革”留下的深刻教训:必须加强完善民主与法制建设,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二、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建设(一)目标:完善 制度,健全 制度(二)表现与成就1、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全面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意义:1982年宪法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 的总章程 ;是对建国三十多年经验教训的总结 2、1999年九届人大把 写进宪法,成为我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3、进一步完善三大基本政治制度4、总成就: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形成了以 为核心的 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重要基础三)意义: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

      第三课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实践高考考点:“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1、目的:为解决 问题,早日实现 2、经过:①1979年元旦,人大常委会发表《 》,首次宣布用 方针这标志着祖国大陆对台政策的重大变化)②1981年,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就祖国统一问题提出九条建议,建议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合作,并阐明统一后对台湾的基本政策③20世纪80年代初, 明确提出 “一国两制”的构想并做全面阐释 含义:“一国”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两制”指: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④1984,人大 会议通过这一构想这一构想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基本政策)3、意义:它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二、香港、澳门的回归:(一)、香港回归1、香港问题的由来:1842年《南京条约》,英国割 ;1860年《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半岛;1898年,英国强租新界。

      2、建国初为什么不解决? 保留香港作为国际通道,以便打破 对我们的经济封锁,中国没有立即收回3、回归条件的成熟 A、 ;B、“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等4、回归过程A、1982年,邓小平等就香港问题与撒切尔夫人进行会谈邓小平提出可以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案解决,否决了英方 的提议B、1984.12,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了 联合声明C、 年7月1日,香港回归,特别行政区成立二)澳门回归 A、1987年,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发表B、 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三)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一国两制” 构想的成功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是 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20世纪 历史上重大事件1)它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 外国列强的占领,开创了 、 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2)标志着中国在完成 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3)并为国际社会以 方式解决 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 2、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表现:(1) 1979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两岸实现了 年来的真正停火2)1987年,海峡两岸长期 的状态终于被打破了1987年台湾当局迫于形势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访友,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松 (3) 1992年,两岸关系出现历史性突破—— “九二共识”1992年(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就“ ”达成共识两岸关系不断发展,在经济上初步形成了相互促进,互利互补的局面3、实现祖国统一的障碍(1) 的发展;(2) 的干涉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是国共两党第二次内战的历史遗留问题★促进海峡两岸发展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