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数学讲义微专题63立体几何中的建系设点问题.docx
10页立体几何解答题的建系设点问题在如今的立体几何解答题中,有些题目可以使用空间向量解决问题,与其说是向量运算,不如说是点的坐标运算,所以第一个阶段:建系设点就显得更为重要,建立合适的直角坐标系的原则有哪些?如何正确快速写出点的坐标?这是本文要介绍的内容一、基础知识:(一)建立直角坐标系的原则:如何选取坐标轴1、 z 轴的选取往往是比较容易的,依据的是线面垂直,即z轴要与坐标平面 xOy 垂直,在几何体中也是很直观的,垂直底面高高向上的即是,而坐标原点即为 z 轴与底面的交点2、 x, y 轴的选取:此为坐标是否易于写出的关键,有这么z几个原则值得参考:(1)尽可能的让底面上更多的点位于 x, y 轴上(2)找角: x, y 轴要相互垂直,所以要利用好底面中的垂O y直条件x(3)找对称关系:寻找底面上的点能否存在轴对称特点3、常用的空间直角坐标系满足 x, y, z 轴成右手系,所以在标 x, y 轴时要注意4、同一个几何体可以有不同的建系方法,其坐标也会对应不同但是通过坐标所得到的结论(位置关系,角)是一致的zD' E C'FA' B'J5、解答题中,在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之前,要先证明所用G坐标轴为两两垂直(即一个线面垂直 + 底面两条线垂直), OCy这个过程不能省略。
I6、与垂直相关的定理与结论:(1)线面垂直:x AHB① 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上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则这条直线与该平面垂直② 两条平行线,如果其中一条与平面垂直,那么另外一条也与这个平面垂直③ 两个平面垂直,则其中一个平面上垂直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④ 直棱柱:侧棱与底面垂直(2)线线垂直(相交垂直):① 正方形,矩形,直角梯形② 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与底边垂直(三线合一)③ 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④ 勾股定理逆定理:若 AB 2 + AC 2 = BC 2 ,则 AB ^ AC(二)坐标的书写:建系之后要能够快速准确的写出点的坐标,按照特点可以分为 3 类1、能够直接写出坐标的点(1) 坐标轴上的点,例如在正方体(长度为 1)中的 A, C, D ' 点,坐标特点如下:x 轴: (x,0,0 ) y 轴: (0, y,0 ) z 轴: (0,0,z )规律:在哪个轴上,那个位置就有坐标,其余均为 0(2)底面上的点:坐标均为 (x, y,0 ) ,即竖坐标 z = 0 ,由于底面在作立体图时往往失真,所以要快速正确写出坐标,强烈建议在旁边作出底面的平面图进行参考:以上图为例:H ç1, ,0 ÷ , I ç ,1,0 ÷则可快速写出 H , I 点的坐标,位置关系清晰明了æ 1 ö æ 1 öè 2 ø è 2 ø2、空间中在底面投影为特殊位置的点:如果 A' (x , y , z ) 在底面的投影为 A (x , y ,0 ) ,那么1 1 2 2O CIx = x , y = y (即点与投影点的横纵坐标相同) A H1 2 1 2B由这条规律出发,在写空间中的点时,可看下在底面的投影点,坐标是否好写。
如果可以则直接确定了横纵坐标,而竖坐标为该点到底面的距离例如:正方体中的 B ' 点,其投影为 B ,而 B (1,1,0) 所以 B' (1,1,z ),而其到底面的距离为1 ,故坐标为 B' (1,1,1)以上两个类型已经可以囊括大多数几何体中的点,但总还有一些特殊点,那么就要用到第三个方法:3、需要计算的点),则 AB 中点 M æç x1 + x2 , y1 + y2 , z1 + z2 ö÷ ,① 中点坐标公式: A (x , y , z ), B (x , y , z1 1 1 2 22è 2 2 2 øA' B' = (x - 1, y - 1, z - 1) \í y - 1 = 1 Þ í y = 0 \ A' (1,0,1)ï z - 1 = 0 ï z = 1图中的 H , I , E , F 等中点坐标均可计算② 利用向量关系进行计算(先设再求):向量坐标化后,向量的关系也可转化为坐标的关系,进而可以求出一些位置不好的点的坐标,方法通常是先设出所求点的坐标,再选取向量,利用向量关系解出变量的值,例如:求 A' 点的坐标,如果使用向量计算,则设 A' (x, y, z ) ,可直 接 写 出 A (1,0,0 ), B (1,1,0), B' (1,1,1) , 观 察 向 量 AB = A' B ' , 而 AB = (0,1,0) ,ì x - 1 = 0 ì x = 1ï ïî î二、典型例题:例 1:在三棱锥 P - ABC 中,PA ^ 平面 ABC ,ÐBAC = 90 ,D, E, F 分别是棱 AB, BC , CD的中点, AB = AC = 1, PA = 2 ,试建立适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并确定各点坐标解: PA ^ 平面 ABC \ PA ^ AB, PA ^ ACÐBAC = 90 \ PA, AB, AC 两两垂直P以 AP, AB, AC 为轴建立直角坐标系F坐标轴上的点: A (0,0,0 ), B (1,0,0 ), C (0,1,0), P (0,0,2 )ACDEB中点: D : AB 中点 çæ 1,0,0 ÷E : BC 中点 ç , ,0 ÷æ 1 1F : PC 中点 ç 0, ,1 ÷ööè 2 øöè 2 2 øæ 1è 2 øB (1,0,0 ), C (0,1,0), P (0,0,2 ), D ç ,0,0 ÷ , E ç , ,0 ÷ , F ç 0, ,1÷综上所述:æ 1 ö æ 1 1 ö æ 1 öè 2 ø è 2 2 ø è 2 ø小炼有话说:本讲中为了体现某些点坐标的来历,在例题的过程中进行详细书写。
这些过程在解答题中可以省略例 2:在长方体 ABCD - A B C D 中, E, F 分别是棱 BC , CC 上的点, CF = AB = 2CE ,1 1 1 1 1AB : AD : AA = 1: 2 : 4 ,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并写出点的坐标1思路:建系方式显而易见,长方体 AA , AB, AD 两两垂直,1A1D1本 题 所 给 的 是 线 段 的 比 例 , 如 果 设AB = a, AD = 2a, AA = 4a 等,则点的坐标都含有 a ,不1便于计算对待此类问题可以通过设单位长度,从而使得坐标都为具体的数B1C11 A F解:因为长方体 ABCD - A B C D1 1 1D\ AB, AD, AA 两两垂直1BE C2E ç1, ,0 ÷ , F (1,2,1)\ 以 AB, AD, AA 为轴如图建系,设 AB 为单位长度1\ AD = 2, AA = 4,CF = 1,CE = 11B (1,0,0 ), C (1,2,0 ), D (0,2,0 ), B (1,0,4 ), A (0,0,4 ), C (1,2,4 ), D (0,2,4 )1 1 1 1æ 3 öè 2 ø例 3:如图,在等腰梯形 ABCD 中, AB∥CD , AD = DC = CB = 1,ÐABC = 60 ,CF ^平面 ABCD ,且 CF = 1,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并确定各点坐标。
思路:本题直接有一个线面垂直,所以只需在平面 ABCD 找过 C 的相互垂直的直线即可由题意,ÐBCD 不是直角所FDCA B以可以以其中一条边为轴,在底面上作垂线即可构造出两两垂直的条件,进而可以建立坐标系方案一:(选择 BC 为轴),连结 AC可知 ÐADC = 120 \ 在 ADC 中AC 2 = AD 2 + DC 2 - 2 AD DC cos ADC = 3CB\ AC = 3由 AC = 3, BC = 1,ÐABC = 60 可解得 AB = 2, ÐACB = 90\ AC ^ BC CF ^ 平面 ABCD\CF ^ AC, CF ^ BCDB (0,1,0), A ( 3,0,0 ), D æç, - ,0 ÷ , F (0,0,1)è 22以 AC, CF , BC 为坐标轴如图建系:3 1 öø方案二(以 CD 为轴)DAC过 C 作 CD 的垂线 CM CF ^ 平面 ABCD\CF ^ CD, CF ^ CM\ 以 CD, CF , CM 为坐标轴如图建系:AB(同方案一)计算可得: CM =32, AB = 2\ A ç , - ,0 ÷ , B ç , ,0 ÷ , D (0, -1,0 ), F (0,0,1)è 2ø è 2 22æ 3 3 ö æ 3 1 öø小炼有话说:建立坐标系的最重要的条件就是线面垂直(即 z 轴),对于 x, y 轴的选取,如果没有已知线段,可以以垂足所在的某一条直线为坐标轴,然后作这条轴的垂线来确定另一条轴,本题中的两个方案就是选过垂足 C 的直线为轴建立的坐标系。
例 4:已知四边形 ABCD 满足 AD∥BC, BA = AD = DC = 1 BC = a , E 是 BC 中点,将2BAE 翻 折 成 B AE , 使 得 平 面 B AE ^ 平 面1 1B'AECD , F 为 B D 中点1FA DADB EC思路:在处理翻折问题时,EC首先要确定在翻折的过程中哪些量与位置关系不变,这些都是作为已知条件使用的本题在翻折时, BAE 是等边三角形,四边形 AECD 为 60 的菱形是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