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 文言文阅读之内容理解与概括-初中语文古诗文+现代文阅读常见考点讲解与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中考语文备考资料.docx
8页考点03文言文阅读考查热点之内容理解与概括★[考点概述]能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包括句意、段意和篇意,能根据要求对重要内容做出自己的评价对经典内容要能像阅读现代美文一样进行欣赏,对重点内容有自己个性化、多元化的理解与感悟阅读过程中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切忌架空分析归纳概括要点就是从关键词语、关键语句人手,把握文章或段落的中心,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找到答案所在的区域,用自己的语言把内容要点归纳出来,分点解答,并带回文中检验,不要漏答★[常见错误]1.曲解词义所谓“曲解词义”,就是当命题人在对原文有关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时,不结合文段的前后语境,对某些文言词语的含义故意地加以曲解,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分析和概括2.对象错位文言文阅读的选文为人物传记类的叙事文章,文段常常涉及到一组人物和事件命题人正是抓住了选文的这一特点,将有些人物与事件故意地进行错位搭配,巧妙地设计出移花接木的错误选项3.时序倒置人物传记类文章一般通过几件事情来刻画某个人物,而这几件事情在文段中是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的命题人有时故意地倒置事情的时序,从而造成了叙述的混乱4.事件杂糅所谓“事件杂糅”,就是命题人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有意识的杂糅混编,让考生难以分辨正误。
5.无中生有所谓“无中生有”,就是命题人故意编造一些文段中没有的事实,强加到人物的身上,以此来干扰考生的思维6.表述失度对事件的叙述有详略之分,对原因的分析有主次之分,对行事的描述有缓急之分,对人物的评价有轻重之分命题人在设计错误选项时常常故意颠倒其详略、主次、缓急和轻重,这就犯了表述失度的错误★[解题思路]内容概括和理解类答题可以从下面着手:1.理解类(1)整体把握文意①记叙类文章要明确“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结果如何”;②写景类文章要明白写的是什么景色,有什么特点2)搜索相关信息看题干的提问是针对选文的什么内容,在选文中寻找问题的相关信息3)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将问题放在全文的范围之内,明确题干的问题是否与文章主旨有关如果有关系,就要注意联系主旨来答题4)合理组织语言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2.归纳概括类(1)审题干,明确概括范围一定要看清题干,明确是在全文范围概括,还是在指定段落的范围内概括2)归纳段意、层意,明确文段所述事件在全文范围内概括段意,看各段讲述了哪件事、涉及了哪个方面;在段落范围内概括层意,看讲述了哪件事、涉及了哪个方面。
3)注意时间词、地点词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往往是两个事件的转换标志,不同时间、地点,所涉及的主人公的所作所为是不同的4)“求同存异”,逐条列出将文段讲述的各个事件、各个方面进行整理,将讲述的同一事件或方面合并为一,然后逐条列出各个事件、方面★[技巧点拨]内容理解与概括题的主要方法是:(一) 捕捉材料信息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遵循局部——整体——局部的原则,认真地研读材料对于一篇文言文,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完全读懂,可利用猜读法进行大胆推断,也可运用“跳读”法将一些疑难词语暂且跳过去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同时对作者选取的材料、记叙的角度、叙述的语气、相关的议论抒情等,要做到心中有数二) 把握文章要素对于记叙文,首先要弄清写了什么人物、什么事,人物关系怎么样,事情的原因、过程、结果怎么样,然后进一步思考人物活动和事件表现出的思想意义对于文言文来说,由于文化背景和行文特点的隔膜和差异,弄清其中的人和事,有时也并非易事如古人称谓复杂,同一个人物在一篇文章中可能有多种称呼,如不了解,很可能把一个人当成两个人或多个人,以致把内容理解偏了。
对于议论文来说,首先要弄清文章的论点,并要理清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用了什么论据和方法文言文中的一般性议论文,结构比较单纯,论点论据也比较明显,弄懂文句之后,把握内容、概括中心思想并不难三)注意逐项检查在阅读题目时,必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理解其用法、意义还是句式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做题时要将备选答案中的相关内容逐条与原文相关部分比较,看备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特别是在事情的角色和行为的程度、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要努力培养把题目中用现代汉语所作的叙述,按人物、事情的顺序逐一、迅速从原文中找出来的能力四)进行全面验证进行验证常采用两种方法:代入法,即将所选答案放回原文中查对析错法,即能说出自认为错误的一项原因因为在一般情况下,试题设置常常是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错误项如果我们能充分识别正确的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迁出错误的一项应该是有把握的另外,如果试题提供了文段的题目、出处、尾注、作者的有关情况以及背景知识等,我们就应该充分加以利用。
因为提供了这些,我们就可联系作者的生平及思想,联系时代背景,进行综合分析★[典型题析](2021·江苏南通)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斗茶①记[宋]唐庚①政和二年三月壬戍,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②予为取龙塘水烹之而第其品,以某为上,某次之某闽入,其所赍③宜尤高,而又次之然大较④皆精绝②盖尝以为天下之物有宜得而不得,不宜得而得之者富贵有力之人,或有所不能致,而贫贱穷厄、流离迁徙之中,或偶然获焉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良不虚也唐相李卫公好饮惠山泉,置驿传送,不远数千里而近世欧阳少师作《龙茶录》,序称嘉褚七年亲飨明堂,致斋之夕,始以小团分赐二府,人给一饼,不敢碾试,至今藏之时熙宁元年也吾闻茶不问团铤,要之⑤贵新;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千里致水,真伪固不可知,就令识真,已非活水自嘉祜七年壬寅至熙宁元年戊申,首尾七年,更阅三朝而赐茶犹在,此岂复有茶也哉!③今吾提瓶走龙塘,无数十步,此水宜茶,昔人以为不减清远峡而海道趋建安,不数日可至,故每岁新茶不过三月至矣罪戾之余,上宽不诛,得与诸公从容谈笑于此汲泉煮茗,取一时之适,虽在田野,孰与烹数千里之泉、浇七年之赐茗也哉?(节选自《眉山文集》,有删改)[注释]①斗茶:流行于宋代的一种品评茶叶高下的游戏。
②寄微斋:唐庚被贬惠州时读书、品茗、会客之室③赍(jī):携带④大较:大略,大体⑤要之:总之问题】1.细读文章,品味加点词,体会作者的心境2分)得与诸公从容谈笑于此 2.阅读全文,回答问题6分)(1)对本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文章开头即交代斗茶的时间、地点及人物,叙述清晰B.这一次斗茶的水是不一样的,都是客人自己带来的C.文中对李卫公之水提出了质疑,认为奔波千里取来的水已不是活水D.文章名为《斗茶记》,但对斗茶一事却一笔带过,重在生发议论2)作者多次运用对比手法阐述观点理解文章内容,把下面的图表补充完整4分) 【答案】 1.“从容”在文中有舒缓、悠闲之意作者说自己贬谪到惠州,以戴罪之身在乡村与朋友一起煮茶品茗,获取身心快乐作者虽然处在劣境中,但能以茶为乐,泰然处之,表现了作者随性而适、随遇而安的乐观态度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赏析从容”是舒缓、悠闲的意思,用来形容“诸公”,属于人物描写中的神态描写,此描写表现出文中人物当时随性而适、随遇而安的状态。
2.(1)B(2)A.取龙塘水烹之,无数十步B.茶贵新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第(1)题B项说法错误,从第①段可知本次斗茶“取龙糖水烹之”,不存在客人各自带水的情况第(2)题A空可从第①③段“取龙塘水烹之”无数十步”得到答案,B空可从第②段“吾闻茶不问团铤,要之贵新”得出答案参考译文】 政和二年三月的一天,(我)和两三个友人一起在寄傲斋品评茶叶我为大家取龙塘的水煮荼并评定茶的高低,以某荼为上品,某茶位列第二某个福建人,他所携带的茶应该最好,却被排在了第三然而大体上都属绝妙上乘之品 (我)曾以为天下的东西有应该得到却得不到的,不应该得到却得到的富贵而有能力的,有时却不一定能得到,但在贫贱困顿、流离漂泊之中,有时却能在偶然间得到世人所说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确实不假啊唐代宰相李卫公喜欢喝惠山表水,设置驿站传送惠山泉水,不以几千里之远送到而近代欧阳修写《龙茶录》,序中称嘉祜七年,仁宗皇帝在明堂祭杷,行斋戒之礼的晚上,把小团茶分别赐给了枢密院、政事堂二府,每人分得了一小团茶饼欧阳修)不舍把茶饼碾碎了饮用,至今还珍藏着这时已是熙宁元年了我听说茶不管是小团茶还是(压成长方形的)铤荼,总之是贵在其新;煮茶的水不管江水还是井水,总之最重要的是{要活水。
不远千里去取水,水的真假固然不清楚,即使就算是真的水,(到了目的地后)已经不再是活水了从嘉祜七年壬寅到熙宁元年戊申,前后已有七年,更历经了三个皇帝,但所赐的茶还保存着,这哪里还是茶啊? 如今我提着水瓶去龙塘取水,没有几十步路,龙塘的水适合泡茶,古人认为它不逊色于清远峡的水走海路到(福建)建安,没几天就可以到了,所以每年三月新茶就会送到(惠安这里)了犯罪的我,承蒙皇帝宽恕不杀之恩,能够和各位在这里悠闲地谈笑取龙塘之泉水煮荼品饮,得到一时的闲适,虽然身在乡野,与用数千里之外送来的泉水去煮七年前的陈荼相比,哪个更闲适呢?一、(2021·江苏徐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①,料量平②;尝为司职吏③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孔子年三十五,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④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舍《六艺》者折中⑤于夫子,可谓至圣矣!(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减)【注释】①季氏史:仓库管理员②料量平:出纳钱粮算量得准确清楚③司职吏:管理牧场的职务④祗回:相当于“低回”流连,盘桓祗,恭敬⑤折中:调和取证1.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1)尝为季氏史_____(2)齐人称之______(3)高山仰止______(4)诸生以时习礼其家____2. 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天 下 君 王 至 于 贤 人众 矣 当 时 则 荣 没 则 已 焉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2)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4. 孔子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体现 哪些方面参考答案】1.(1)曾经(2)称道、称赞(3)仰慕、敬仰(4)按照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第(1)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