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版《创新设计》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教师用书:板块三 信息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第11讲 word版含答案.doc
30页第11讲 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二战后的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是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和相互竞争时期,也是世界整体发展进一步加强的时期,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1.政治上: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过渡二战后初期,美苏“冷战”,两极格局形成;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两极格局瓦解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2.经济上: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3.科技文艺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现代主义文学、美术、音乐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阶段一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1945年~20世纪80年代末)1.政治: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两极格局的形成(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2)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末)实力中心原因表现影响西欧走向联合,成立欧共体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政治上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冲击了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日本民主改革,科教兴国20世纪80年代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并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中国独立自主,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大增,国际地位提高,国际影响力日渐增强亚非其他发展中国家不结盟运动兴起作为一支相对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2.经济:两种模式借鉴发展(1)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①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②建立起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③关贸总协定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是战后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2)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①生产力发展:伴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②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政府干预与市场结合的“混合经济”;建立“福利国家”制度③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宽了经济活动领域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①赫鲁晓夫改革:以农业为突破口,开荒种玉米,扩大工业生产自主权,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②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工业改革为重点,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突出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③戈尔巴乔夫改革: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后期改革重点开始转向政治领域3.科技文化:信息技术和现代主义兴起(1)现代信息技术①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②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出于“冷战”的需要,开发信息技术,互联网产生2)现代主义艺术①《等待戈多》《老人与海》《百年孤独》等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产生②现代主义美术进一步发展,形式五花八门。
③以摇滚、蓝调和爵士等为代表的现代主义音乐更加流行3)影视艺术①宽银幕和立体声电影等相继问世②电视进入大规模普及运用,被誉为“第八艺术”考法1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及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典例1] (2016·全国Ⅰ,35)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考题点评 本题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美国马歇尔计划的影响,主要考查理解判断历史现象的能力解题关键是:紧扣“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信息,分析判断马歇尔计划对欧洲政策的影响解析 马歇尔计划“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可见美国对欧政策有利于欧洲一体化,促进煤钢联营的建立,故选A项马歇尔计划没有体现欧美平等伙伴关系,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主要提及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援助,与导致欧洲对峙无关,故C项错误;柏林危机导致德国分裂,其根源在于美苏的对抗,与马歇尔计划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A[典例2] (2016·全国Ⅱ,35)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考题点评 本题以爵士乐在非洲的演出为载体,主要考查美苏争霸的特点解题关键:通过美国政府机构支持黑人爵士乐在非洲的演出来理解其本质目的解析 材料信息“多次赴非洲等地演出,赢得了大量歌迷”说明不是为了争取国内黑人的支持,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说明其目的重在宣传美国,而不是为了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故B项错误;材料时间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不结盟运动是在1961年兴起,且包括亚非拉国家,故C项错误;当时美苏处于“冷战”对峙状态下,美国的宣传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美国,实际是借助文化手段与苏联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所谓的“中间地带”,以壮大自己的实力,故D项正确答案 D[典例3] (2018·全国Ⅰ,35)下图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考题点评 本题以联合国成员国变化图表为载体考查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关键是从时间节点认识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所折射出的本质解析 材料中变化最大的是非洲加入联合国的国家数量,说明联合国成为第三世界新兴国家的平台,体现了第三世界力量的发展壮大,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参加联合国国家数量增多不等于世界贸易扩大,排除C项;材料能够说明参加联合国的国家交往或联系增强,但不能说明经济区域化的发展状况,因为参加联合国的国家同样可以实行贸易保护或关税壁垒政策,排除D项答案 A理解两极格局下美国的对外政策(1)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2)对中国:20世纪40年代后期,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新中国建立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对新中国进行封锁、孤立、对抗;20世纪70年代,开始调整与中国的关系,并与中国建交3)对西欧:政治上扶植力量,经济上利用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随着西欧的崛起和联合,美国调整战略,逐渐走向平等的政治同盟关系4)对日本:美日关系经历了美国独占日本、扶植日本,日本从追随美国到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走向平等的政治军事同盟关系1.(视角 “冷战”政策的影响)1959年,卡斯特罗推翻了古巴亲美政府;1960年,美国经济封锁古巴,古巴被迫向苏联靠拢; 1961年,美国制造了猪湾事件,派雇佣军侵略古巴,失败后被迫向古巴支付价值6 200万比索的物资。
这反映了( )A.美国霸权主义导致紧张局势B.雅尔塔体制下美苏共管古巴C.美国在与苏联竞争中处于弱势D.古巴反美斗争导致多极化解析 题干材料“美国经济封锁古巴”“美国制造了猪湾事件,派雇佣军侵略古巴”,一方面反映了美国的霸权主义,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美国与古巴局势的紧张,故选A项答案 A2.(视角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951年4月18日,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签约形成“欧洲煤钢联营”, 1957年更进一步建立欧洲原子能联营和欧洲经济共同体1960年,英国组织瑞典、挪威、丹麦、奥地利、瑞士和葡萄牙建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规定逐步取消内部关税这说明( )A.西欧国家间的政治合作加强B.西欧国家间一体化的发展C.美国在西方领导地位的削弱D.西欧国家从盟友化为对手解析 据题干材料可知,题干所涉经济组织均是推动西欧经济一体化的重要举措,故选B项材料所涉“欧洲煤钢联营”、“欧洲原子能联营和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均为经济领域, A项错误;材料不涉及美国与西欧间的关系, C项错误;西欧一些国家由相互敌视,逐渐走向和解,共同发展, D项错误答案 B考法2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典例4] (2017·全国Ⅲ,34)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革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
这一措施旨在(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考题点评 本题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的措施及影响解题关键是:理解题干中关于苏联经济改革的具体规定并分析其影响解析 据题干材料,报酬发放形式多样化,这说明赫鲁晓夫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个人利益,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正确措施只是在原有体制上的小修小补,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项错误;“清除”过于绝对,排除C项此时农业集体化已经完成,故D项错误答案 A[典例5] (2018·全国Ⅲ,3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考题点评 本题以苏共二十一大的七年经济计划为载体考查苏联赫鲁晓夫改革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其考查的核心素养主要是唯物史观解题关键是理解题干中苏联七年计划的规定反映的实质解析 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是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排除B;新经济政策强调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材料反映的是政府计划,C错误;1959年的苏联处于赫鲁晓夫改革时期,改革是要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减少了国家的过度干预,D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材料的“计划”突出钢铁等重工业,与斯大林模式一致,故A正确。
答案 A[典例6] (2017·全国Ⅲ,35)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考题点评 本题借用美国联邦政府关于改革的举措,考查二战后美国经济体制调整的特点及目的解题关键是:理解题干中材料信息的本质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国家干预经济措施的弊端日益显现,西方各国纷纷减少国家干预材料“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说明政府试图减少联邦对经济的干预,故A项正确但这并不意味着完成放权到地方和恢复自由放任,故B、D两项错误由于70年代国家财政压力过大,政府开始缩减福利政策,故C项错误答案 A多角度理解苏联经济改革1.知识角度: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多次进行改革的根源赫鲁晓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工业方面,二者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制定经济发展的加速战略,试图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经济改革陷入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