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球化与软化的区别.docx
4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球化与软化的区别 球化退火是使钢中碳化物球化而举行的退火工艺将钢加热到Ac1以上20~30℃,保温一段时间,然后缓慢冷却,得到在铁素体基体上平匀分布的球状或颗粒状碳化物的组织 球化退火主要适用于共析钢和过共析钢,如碳素工具钢、合金工具钢、轴承钢等这些钢经轧制、锻造后空冷,所得组织是片层状珠光体与网状渗碳体,这种组织硬而脆,不仅难以切削加工,且在以后淬火过程中也轻易变形和开裂而经球化退火得到的是球状珠光体组织,其中的渗碳体呈球状颗粒,弥散分布在铁素体基体上,和片状珠光体相比,不但硬度低,便于切削加工,而且在淬火加热时,奥氏体晶粒不易长大,冷却时工件变形和开裂倾向小另外对于一些需要改善冷塑性变形(如冲压、冷镦等)的亚共析钢有时也可采用球化退火 球化退火加热温度为Ac1+(20~40)℃或Acm-(20~30)℃,保温后等温冷却或直接缓慢冷却在球化退火时奥氏化是“不完全”的,只是片状珠光体转变成奥氏体,及少量过剩碳化物溶解因此,它不成能消释网状碳化物,如过共析钢有网状碳化物存在,那么在球化退火前须先举行正火,将其消释,才能保证球化退火正常举行。
球化退火工艺方法好多,最常用的两种工艺是普遍球化退火和等温球化退火普遍球化退火是将钢加热到Ac1以上20~30℃,保温适当时间,然后随炉缓慢冷却,冷到500℃左右出炉空冷等温球化退火是与普遍球化退火工艺同样的加热保温后,随炉冷却到略低于Ar1的温度举行等温,等温时间为其加热保温时间的1.5倍等温后随炉冷至500℃左右出炉空冷和普遍球化退火相比,球化退火不仅 可缩短周期,而且可使球化组织平匀,并能严格地操纵退火后的硬度 软化退炎热处理的热处理程序是将工件加热到600℃至650℃范围内(A1温度下方),维持一段时间之后空冷,其主要目的在於使以加工硬化的工件再度软化、回復原先之韧性,以便能再进一步加工此种热处理方法常在冷加工过程反覆实施,故又称之為製程退火大片面金属在冷加工后,材料强度、硬度会随著加工量渐增而变大,也因此导致材料延性降低、材质变脆,若需要再进一步加工时,须先经软化退炎热处理才能持续加工 笼统说法就是软化是成品退火;球化是半成品退火 根据铁碳平衡相图,共析钢加热到超过A1温度时,全部转变为奥氏体; 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加热到A3和Acm以上获得单相奥氏体。
通常把加热时的实际临界温度标以字母“c”,如Ac1、Ac3、Accm; 把冷却时的实际临界温度标以字母“r”,如Ar1、Ar3、Arcm等 其物理意义分别为: Ac1:加热时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的温度; Ar1:冷却时奥氏体向珠光体转变的温度; Ac3:加热时先共析铁素体全部转变为奥氏体的终了温度; Ar3:冷却时奥氏体向铁素体转变的开头温度; Accm:加热时二次渗碳体全部溶入奥氏体的终了温度; Arcm:冷却时从奥氏体中开头析出二次渗碳体的温度 AC9:加热时转变为奥氏体单相的温度 ①完全退火用以细化中、低碳钢经铸造、锻压和焊接后展现的力学性能不佳的粗大过热组织将工件加热到铁素体全部转变为奥氏体的温度 以上30~50℃,保温一段时间,然后随炉缓慢冷却,在冷却过程中奥氏体再次发生转变,即可使钢的组织变细 ②球化退火用以降低工具钢和轴承钢锻压后的偏高硬度将工件加热到钢开头形成奥氏体的温度以上20~40℃,保温后缓慢冷却,在冷却过程中珠光体中的片层状渗碳体变为球状,从而降低了硬度 ③等温退火用以降低某些镍、铬含量较高的合金布局钢的高硬度,以举行切削加工。
一般先以较快速度冷却到奥氏体最不稳定的温度,保温适当时间,奥氏体转变为托氏体或索氏体,硬度即可降低 ④再结晶退火用以消释金属线材、薄板在冷拔、冷轧过程中的硬化现象(硬度升高、塑性下降)加热温度一般为钢开头形成奥氏体的温度以下50~150℃ ,只有这样才能消释加工硬化效应使金属软化 ⑤石墨化退火用以使含有大量渗碳体的铸铁变成塑性良好的可锻铸铁工艺操作是将铸件加热到950℃左右,保温确定时间后适当冷却,使渗碳体分解形成团絮状石墨 ⑥分散退火用以使合金铸件化学成分平匀化,提高其使用性能方法是在不发生熔化的前提下,将铸件加热到尽可能高的温度,并长时间保温,待合金中各种元素分散趋于平匀分布后缓冷 ⑦去应力退火用以消释钢铁铸件和焊接件的内应力对于钢铁制品加热后开头形成奥氏体的温度以下100~200℃,保温后在空气中冷却,即可消释内应力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