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消费理论第一节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一、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1、消费函数:C=f(Yd)2、储蓄函数S=f(Yd)Yd=C+S二、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1、平均消费.ppt
14页第四章 消费理论,第一节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 一、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 1 、消费函数: C=f(Yd) 2 、储蓄函数: S=f(Yd) Yd =C+S 二、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 1 、平均消费倾向:指社会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 (P59第3行),APC=C/Yd 2 、平均储蓄倾向:指个人储蓄总量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 (P59第4行) APS=S/Yd APC+APS=1 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之和等于1 三、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 1 、边际消费倾向:指消费增量和可支配收入增量之比P59第2段第1行) MPC=dC/dYd 2 、边际储蓄倾向:指储蓄增量和可支配收入增量之比 (P59第2段第3行),,MPS=dS/dYd MPC+MPS=1 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等于1 四、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 家庭的消费支出取决于可支配收入的绝对水平,并随实际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绝对收入假说的主要理论观点: 1 、实际消费支出与实际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关系;,,2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指消费增量并不与可支配收入增量一直保持相同的比例,当可支配收入增加时,消费虽然也增加,但增加的幅度却在不断地下降。
P59倒第3段第2行) 3 、平均消费倾向递减:指随着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消费支出在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会逐步减少P59倒第3行) 4 、存在着自发性消费: 自发性消费指当家庭收入为零时,为了维持家庭成员的生存而必须支出的消费P59倒第1行) 五、线性消费曲线与储蓄曲线,1 、线性消费曲线 C=C0+cYd 式中:MPC=c=dC/dYd; APC= C0/Yd +c 本式说明性需求曲线模型中,平均消费倾向是递减的,而边际消费倾向是不变的; 2 、线性储蓄曲线 S=-C0+bYd 式中:MPS=b=dS/dYd; APS= -C0/Yd +b; MPC+MPS=c+b=1; APC+APS=1;,,第二节 其他消费理论 一、短期消费曲线与长期消费曲线 1 、最早进行长期消费研究的经济学家是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1946年库兹涅茨根据美国1869年至1938年之间的国民收入与个人消费支出的长期经济资料,以十年为一个时期,求出了每个时期的平均消费倾向 2 、统计结果:尽管从1869年到1938年之间美国国民收入增加了7倍多,但其平均消费倾向始终在0.84至0.89之间变动。
3 、结论:在长期内,平均消费倾向是一个稳定的数值0.867 由于存在着消费的示范作用,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人们的平均消费倾向不一定是递减的 (P65倒第3行),(2)消费的棘轮效应:人们在消费中有追求更高生活水平的倾向消费者的现期消费支出不仅受其现期实际收入的影响,而且受其过去收入与消费的影响,特别是受过去高峰期收入水平的影响当家庭收入较过去高峰期有所提高时,他们的消费支出会随之迅速提高,而当收入相对于过去有所下降时,家庭却不会立即按同比例降低他们现有的消费水平,他们宁肯动用储蓄来维持现有的消费水平而不愿改变其消费习惯或降低自己的消费水平这种现象称为消费的棘轮效应 (P66第2段第1行),3 、对消费行为的解释:如图: 当人们收入增加时,由于存在着消费的示范作用,家庭的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较大,消费水平也较高 而当经济衰退时,家庭收入比起高峰期收入来说有所下降,但由于存在着消费的棘轮效应,人们将尽可能少地削减原有的消费水平,这使消费沿着一条斜率比长期消费曲线斜率小的曲线缓慢下降三、持久收入假说 由美国经济学家,现代货币主义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于1957年提出 1 、持久性收入:指家庭在较长时期内所能够获得的可以预料的较为稳定的一种收入。 P70倒第1段第1行) 2 、暂时性收入:指家庭在短期内偶然获得的临时性收入P70倒第1段第3行) 3 、持久性消费:指在较长时期中稳定的正常的计划中的消费支出P70倒第2行),4 、暂时性消费:指在偶然中出现的临时性的不在计划中的消费支出P70倒第1行) 5 、主要观点:对家庭消费的实证分析表明:持久性收入与持久性消费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函数关系 Cp=cYp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