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Wtc教案:茅盾的文化人格及长篇《子夜》《腐蚀》.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新**
  • 文档编号:423236213
  • 上传时间:2022-11-2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54.93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长篇小说《腐 蚀》     1941年出版的日记体长篇小说《腐蚀》,是作家圆熟地驾驭社会科学思维的又一部创新之作小说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的历史背景下,揭开了国民党黑暗统治内幕诚如作家所言:“《腐蚀》是通过了赵惠明这个人物暴露了1941年国民党特务之残酷、卑鄙、无耻,暴露了国民党特务组织只是日本特务组织的‘蒋记派出所’……暴露了国民党特务组织中的不少青年分子是受骗、被迫,一旦陷入而无以自拔的[5]茅盾通过对社会政治的透视和分析来捕捉重大的事件以构成小说中心线索但作家的突破却表现在社会历史的剖析与人物形象塑造的结合点上,更多地转向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多层面展露,这是艺术上的新探索    小说以女主人公赵惠明内心独白的日记体形式写成她是一个落入国民党罪恶泥沼的女特务茅盾通过描写她由堕落到悔过、自新的过程,努力挖掘这个已被污染的灵魂未曾泯灭的人性小说较之茅盾以往作品不同之处,正是对人物内心自省深度的开掘,给读者以很大的心灵震撼赵惠明在出卖了革命者K和萍之后,又在精神痛苦中感到自责,于是再让他们逃避盯梢已是革命者的昔日情人小昭被捕入狱,她试图以女性的温柔和旧情来使小昭悔过,但小昭最终被秘密杀害,使她灵魂不安,怅然若失又多内疚。

      作家从人物心灵深处透视社会和其个人的情感、常态的非常态的心理、清醒的和梦境的思绪、过去的和现在的精神状态,从而使小说的思想内涵和人物性格的复杂性都有了心灵的深度这是其一其二,小说取材的神秘性和人物刻画的陌生性,及表现手法的创新性,都表现了茅盾创作中艺术的新探索小说题材写国民党的特务机关,而人物则刻画一个女特务,这在作家之前的创作中从未有过,现代小说史中也不多见题材本身的恐怖性、神秘性,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人物心灵开掘的深刻性又使作品具有较强的艺术性茅盾先前写民族资本家和农民得心应手,换笔写一个堕落的女青年,无论从社会人物注意点的转换看还是就他写知识分子形象的深入而言,赵惠明形象的塑造都有极大的开拓性,并且小说的日记形式更给这个人物带来真实感作家用心于人物的心理剖析,也一改过去偏重于社会分析的写作模式小说大量的内心独白、梦境描写,语言的含蓄而沉郁,形成了一种回肠荡气的艺术氛围这些都表现了作家自觉的艺术创新精神《腐蚀》更圆满地反映了一个社会科学家气质的文学家的个性,是作家创作的又一高峰第十章 30年代小说(三)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自1927年以“茅盾”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起,此名则成为其常用的笔名。

      30年代初,茅盾以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等创作,不仅将五四时期“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他成为第二个十年极为重要的代表性作家,而且以其独特的社会科学思维和理性分析,开创了新文学“社会剖析小说”的范式,并在随后的创作中多次有高峰出现,使他成为五四以来继鲁迅、郭沫若以后又一文坛巨匠第一节 茅盾的生平、思想和创作概况 第二节《子夜》、《腐蚀》第一节 茅盾的生平、思想和创作概况 茅盾在其的革命和文学的生涯中,自觉地建构自己独立的现代文化人格,也因此有了他坚持不懈地追求新文学创新的内在原动力他生在古老而丰腴的文化水乡浙江桐乡乌镇这里是古中国的吴越之地,近依嘉兴平湖,远连杭州湾,距上海仅半日之程受近代以来沿海经济率先发达的影响,茅盾的祖辈父辈较早地得益于这块丰饶的地域文化之长,思想开明,接纳“新学”茅盾虽十岁丧父,但并未影响学业他既懂四书五经又学新书这多亏其明事理的母亲的悉心教诲培养17岁茅盾走出故乡,入北京大学预科学习,开始了自己独立的人生之旅    茅盾的文化人格,受惠于其故园的浓浓文化底蕴,得益于其坚毅、刚强、开明母亲的教育之泽,同时与20世纪中国追求现代化的独特文化语境,以及个人自觉投身政治革命活动与现实主义文学的实践有着密切关联。

      诸种因素的作用,铸成了茅盾独立的现代社会科学理性的精神品格1916年因家境日窘,茅盾辍学入商务印书馆工作,真正进入对现代社会人生的探寻和追求1921年初,茅盾与王统照、郑振铎等人发起新文学第一个纯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5月参与共产主义小组活动,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之一五卅”前后,发表《论无产阶级艺术》[1]长文;1927年初,主编汉口《民国日报》;大革命失败后东渡日本,至1930年4月回国,旋即在上海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成为左翼文学运动的重要领导者、组织者之一;抗战爆发后,他是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主要发起人之一;随后一直活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民主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成为现代中国思想界、文化界的重要代表人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茅盾一直在文化部,全国“文联”,“作协”等部门担任重要领导工作他与鲁迅,郭沫若一起,为中国现代文学和革命文化活动奠定了基础,开辟了一条中国文化、文学现代化的新路茅盾坚实的生活步履和积极的革命实践活动,充分地展示了他独立人格的成长历程    茅盾从事的革命文化实践活动,始终伴随着中国现代社会激烈的阶级斗争和民族矛盾的进程革命经历形成了他的素养、气质与对生活、对社会的基本态度,即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身心关注社会现实生活,全景式地把握时代、历史脉搏,深沉饱满的政治热情,以及在精细观察中自觉进行的理性思考和社会分析。

      茅盾具备革命家的素养,思想家的气质,始终以严肃的理论思辨面对生活现实因此,他走向文坛伊始,是不同于鲁迅、郭沫若两位文学巨匠的文学创作的实绩,获得了现代小说之父和开一代诗风的声誉,茅盾是活跃在五四文坛上一位积极的社会革命活动家,筹划成立文学研究会的重要人物,以及新文学理论建设的开拓者茅盾对革命与文学二者都抱有极大的热情,从而形成了他现代文化人格的个性;并以双向互补的独特主体意识,参与了20世纪中国文学从最初酝酿、建设到发展的全过程也由此确立了茅盾在新文学阵营里别人无法取代的地位和独特贡献    茅盾现代文化人格的实现,最集中地体现在他探寻和追求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中置身于五四新文化开放的文化语境中,茅盾十分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他一开始就积极从事外国文学翻译介绍工作,尤其注意外国社会题材和写实文学的介绍这使他有机会接触马克思主义学说,并成为新文学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外来文化最早最有成绩的人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最鲜明的特质,就是在民族文化传统继承中更多地接纳和吸收了外国文学的精髓和营养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孕育了中国现代文学五四时期,茅盾在商务印书馆里,是通过参与《小说月报》的改革,开始新文学的建设工作的,并且因此给他带来了在文坛上最初的名声。

      《小说月报》几乎每期都有他的评介外国文学和作家的文字,涉及的范围广,数量大,作家,流派多,如希腊,罗马,文艺复兴时代各大师,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特别19世纪的欧洲长篇小说介绍得最多茅盾以开放的世界性眼光引导了新文学初期的发展路向,也确定了他现代文化人格的基本价值取向茅盾在外国文学的接受中有两个宗旨:一是在介绍之前,自己先研究外国的思想史、文艺史,研究外国的社会学、人生哲学,更要知道外国大家名家的生活经历和思想主义;二是如他自己所说:“我们对于旧文学并不歧视;我们相信在创造中国新文学时,西洋文学和中国旧文学都有几分的帮助我们并不想仅求保守旧的而不求进步,我们是想把旧的做研究材料,提出他的特质,和西洋文学的特质结合,另创一种自有的新文学出来[2]这两点使得茅盾具有了自己现代文化思想建构的目标,并且体现了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积极探索茅盾提倡从社会、民族,时代的大文化语境中介绍外国的文学,从中西文学的交汇中创造中国文学的新质,其思想比同时期的现代作家有着更开阔、宏大的现代文化内涵,尤其有着突出的面向社会现实的视野为此,20年代初,他在《小说月报》、《上海时事新报·文学》等报刊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如《文学上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写实主义》,《社会背景与创作》,《文学与人的关系及中国古来对于文学者身分的误认》,《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等,将对“鸳鸯蝴蝶派”公式化、概念化的批评,以及新文学的建设和拓展,一下子提到了较高的水准,显露出许多作家的文学思想中不多有的理论思辨性和历史深度。

      这就为他随后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形成现代社会科学思想、辩证的文学观提供了思想基础1922年9月茅盾写的《文学与政治社会》文章已具有了鲜明的革命意识,次年写的《“大转变时期”何时到来呢?》一文明确指出:“我们希望文学能够担当唤醒民众而给他们力量的重大责任1925年发表的《论无产阶级艺术》、《告有志研究文学者》、《文学者的新使命》等文,探索革命文学的意向和思考已经十分具体、明了,较后来的太阳社及后期创造社大张旗鼓地倡导革命文学要早了好几年30年代初,在左翼文学运动中,茅盾更自觉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并以此为指导建立新兴的无产阶级文学,写了《中国苏维埃革命与普罗文学之建设》等文章他强调作家应该到群众中去,应从血淋淋的斗争中取材,应注意反映伟大时代意义的题材这些文章系统阐述了他对于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意见茅盾以其深厚的社会科学理论修养,世界文学的广阔视野,积极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迅速传播,为中国文化的交流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由此可见,茅盾是一个具有社会科学家,思想家气质的文学家,其文化人格属于社会思想型茅盾社会思想型的文化人格还体现在他是现代文坛最优秀最有成就的文艺理论家和文艺批评家之一,他为我国革命现实主义理论的建设、现代文学批评的创立作出了积极贡献。

          茅盾思想家的气质决定了他对文艺理论的特殊兴趣,形成其独立文艺理论家的鲜明个性首先,茅盾在自身参与革命文学运动的实践活动中,高度重视理论指导的价值,突出表现为对20世纪中国文学现实主义理论体系建设的探索在与整个新文学同步行进中,他始终作为新文学理论建构的核心人物,尤为重要的是新文学的现实主义的主流发展线路,是与茅盾的努力和探索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从新文学运动之初对“鸳鸯蝴蝶派”消闲、娱乐倾向的批评,引进介绍欧洲文学的写实主义,发展到文学研究会提出的“为人生”的现实主义,直至1925年以后革命文学的迅速兴起而演变为革命现实主义,以及后来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这每一阶段的文学思潮的嬗变中,茅盾身临其中并写出了大量的理论文章最主要的是,在每篇文章中,茅盾都有着自己独立的理论探索如写实主义文学在历史进化中必然为新浪漫主义所替代;“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注重冷静的客观描写,强调逼真地再现生活,极力推崇文学的真实性;现实主义要注意反映大时代,要重视典型化人物形象的塑造,要避免文学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要从世界文学中吸收有益的东西充实自己,等等,从而使茅盾形成了自己独特完整的现实主义理论体系这与他在整个革命文艺运动中的领导者、组织者的特殊身分,以及社会科学文化人格精神融合是分不开的。

      他为引导并确定革命现实主义在我国新文学中的主导地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茅盾社会科学的文化人格,更多地体现于积极参与文艺批评实践,重视理论批评对创作的指导,开创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等方面茅盾文学批评起始于主编《小说月报》每期的“编者的话”、“文坛消息”、“作家通讯”等栏目的许多作家作品的评点,这一开始就表现出对文坛全景观照、社会科学理性思辨的鲜明特点;并与他倡导的现实主义理论相结合,对五四新文学建设期及文学研究会的创作起到了积极指导作用他写的《春季创作坛漫评》、《评四、五、六月的创作》,直接引导了五四文学创作的正确流向,而且成为现代文学批评的经典篇目30年代,茅盾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学说,使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涉及的一大批现代重要作家作品的评论,他的《冰心论》、《王鲁彦论》、《徐志摩论》等作家论,充分显示了茅盾文学批评的基本个性:即坚持社会科学的批评观,善于从时代的高度,或宏观俯瞰文坛、作家创作道路,或微观考察具体的作家作品,追求历史批评与美学批评的有机结合;注重文学批评的辩证性和批评家的文学素养;积极扶植培养。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