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苗族音乐元素在古筝曲中的运用.docx
12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浅谈苗族音乐元素在古筝曲中的运用 [摘 要]苗族音乐元素因其独特的调性以及鲜明活泼的节奏在古筝曲中运用颇丰《溟山》是王中山采用湘西苗族地方音乐素材举行创作的,描述了一座大山四季之中种种多彩的变化乐曲创作风格突破传统,是一首采用定弦调式成的现代古筝作品,通过转调、节奏的丰富变化来拓展乐曲的表现力《空想曲》由王建民采用苗族飞歌作为音乐素材创作而成,描绘了一位少女在幽静大山的静谧清早缓缓而歌的巧妙场景本文对两首乐曲的主题举行分析,梦想能够更好地把握乐曲处理方式,并深入了解主题在乐曲中怎么举行,为更好的演奏打下理论根基 [关键词]苗族音乐元素;古筝曲;《溟山》;《空想曲》 一、苗族音乐元素的古筝曲简介 多年以来,我国西南少数民族音乐的进展百花齐放、丰富多姿,带有西南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的古筝作品更是层出不穷、数不胜数,其来源以苗族、彝族、瑶族、侗族、藏族多个少数民族为主,相较于西北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古筝作品的来源更为丰富多样20世纪以来,以西南少数民族音乐为背景所创作的古筝作品有苗族的《溟山》《空想曲》《云岭音画》《春苗》;瑶族的《瑶族舞曲》;彝族的《彝族舞曲》;侗族的《侗族舞曲》;藏族的《雪山春晓》和傣族的《泼水》。
足以见得苗族音乐元素在其中占得比例较大,到目前为止广为流传的有《溟山》《空想曲》《云岭音画》,这几首作品均是以西南地区苗族音乐元素为素材进展变化而成 二、苗族音乐元素在古筝曲《溟山》中的运用 (一)《溟山》创作背景 1.简介 王中山,出名古筝演奏家,河南南阳(蒙古族)人,自幼习筝,曾得到数十位民间古筝艺术家的指导,展現出极高的音乐天赋后考入南阳艺术学校,师从出名筝家赵曼琴先生,系统学习并掌管了赵氏创立的“快速指序技法体系”的精华王中山的演奏技法娴熟、飘逸超脱,音色优美而亮丽,音乐表现细腻、传神,无论是韵味独特的传统筝曲或者技巧繁杂的各类现代筝曲,他均能恰到好处地表达出原曲风貌,即使是某些目前几乎尚无人有才能涉足的用快速指序技法创作的高难度筝曲,也是挥洒自如,游刃有余他在古筝曲中开拓性地运用了左右手轮指、弹轮、左手摇指等技法,丰富了筝的表现力 2.作品背景介绍 《溟山》这首乐曲是王中山于1991年创作的,以湘西西南苗族音乐要素贯穿全曲他从自然界中探索了特定的声音材料,借描绘湖南湘西大山里的四季变化来表现人生的酸甜苦辣多种感情,让人们从中领悟到世间各种悲欢离合整首作品音乐色调鲜明、热心奔放,表现力丰富而细腻,左手技法的创新使得整首作品的节奏类型多变,从而更形象地描绘了湘西大山的幽秘、恬静以及四季风景的多彩变幻。
[1]溟山的“溟”字意为模糊、不明显的,整首乐曲弥漫着神秘色调这首乐曲没有采用传统的调式,而是以#2、#5和1这几个湘西音乐特色音作为骨干音来定弦,表达出了浓烈的地域特色整体来看这确定弦是B羽非传统五声音阶,乐曲在b小调与?B大调之间不断交替举行,慢板与快板之间的连接部转为?B大调,快板与急板之间的连接部又转为B大调这首作品在我国传统调式和西洋大小调之间举行转换,开创了古筝作曲方法的新纪元整首乐曲分为七个片面,分别为:引子(1—16小节),“春”主题(17—70小节),华彩主题段(71—76小节),“夏”主题(77—130小节),“秋”主题(131—152小节),“冬”主题(153—187小节),尾声(188—191小节) (二)《溟山》音乐主题分析 1.“春”主题 乐曲开篇标注是“冷清的”黎明破晓太阳还没出来,湘西地区的大山本就多雨,此时更是晨雾掩盖,幽暗的山谷特别的冷清从第5小节开头,一串亮堂的琶音似日出的第一道光彩刺破山间的浓雾,彼时的大山,晨曦初照,好像含羞的少女,若隐若现第10小节之后,心绪稍显冲动,日出而雾散,大山弥漫活力的一天又开头了在16小节的引子终止后紧跟本首乐曲的“春”主题。
这一主题分为两片面:第一片面13小节,引出主题旋律A;其次片面44小节,引出主题旋律B主题旋律A用6、#2、3三个湘西苗族音乐特征和弦音,以柱式和弦、切分节奏的形式作为左手伴奏,节奏型每两小节循环一次,4小节后引出长线条、节奏宽放的右手旋律,这一旋律持续9小节并且屡屡展现在后半片面夏秋冬的主题当中,贯穿全曲主题旋律A左手沉稳的伴奏以及右手美好的主题旋律生动地描绘了大山里春天的脚步由远及近,万物即将萌芽的画面 进入主题旋律B,速度突然加快,左手伴奏由柱式和弦变为分解和弦,织体由厚变薄,灵动而富有弹性的旋律表现春天的轻快亮堂8小节后B主题开头补充进展,参与了经过音#5,右手旋律由跳音变为长线条摇指,持续7小节之后右手旋律改为单音级进并进展为叠音级进,其对应的左手两小节持续无伴奏,后进展为左手大撮伴奏,织体变厚,右手也不停地参与和弦外音,旋律变得越来越丰富,描绘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乐曲第59小节,主题旋律A以变化重复的形式其次次展现,左手伴奏由原本的柱式和弦变为分解和弦并参与和弦外音5,后边8小节的扩展以右手单音、左手伴奏材料来自于右手的隐伏技法展现,强调了3、6两个特征音 2.“夏”主题 在春与夏的连接处,作曲家用一个转调乐段高明地描绘了春夏交替,乐曲由b小调转到?B大调,这一片面的开头空旷而安宁,之后慢起渐快,一三五级连续演奏带有猛烈的生长感,听起来繁复实那么特别有序,结果载摇指伴随左手琶音中减慢终止,带有一种释然感。
连接乐段至此终止,随后进入“夏”主题,调式转回b小调这一主题以拍击琴弦与琴板作为开头,8小节的拍击引句后主题旋律B再次展现在左手旋律声部这是主题旋律B其次次展现,强弱交替的节奏点加之右手拍击琴弦仿佛呈现出一幅苗族载歌载舞的欢快喧嚷场景在主题B后边以三个连续的骨干音同音反复乐句作为连接句来连接其后的主题旋律A,这三个乐句节奏律动性强,加以力度强弱对峙来表达乐曲张力 接下来的乐段以左手快速指序开头,4小节后右手摇指在高音声部引出主题旋律A,这是主题旋律A第三次展现,三次伴奏均不一致,表达大山里天气的瞬息万变此后整个乐段的摇指和左手快速指序描绘出一幅大雨冲刷着石壁与万物的景象,淋漓尽致地向我们呈现了一场夏雨绵绵不断地对大山洗礼 3.“秋”主题 乐曲转入“秋”主题,由b小调转入B大调,节奏也从紧缩变化为宽放这一乐段表达了秋天的景象,有时孤寂、落寞,而有时又是那样的关怀、安逸而又奔放摇指搭配分解和弦伴奏,在抒情旋律中逐渐推进,后面参与了拍板,节奏从八分音符过度到十六分音符,速度的加快突显心绪的慌张,而后音乐猛然收尾这一乐段由开头的萧瑟冷清,树叶凋零略带凄凉,到后半段深秋时期,北风而至,音乐逐步亮堂起来,伴随着拍板与节奏、速度的加强,音乐在猛烈的心绪和旋律中戛然而止。
4.“冬”主题 短暂的秋天过去了,转瞬来到了这首乐曲的“冬”主题调式又转回b小调,这一主题开头又引入了主题旋律B,这是主题旋律B第三次展现这一乐段速度节奏快速变化,先是2/4到3/4拍之间的相互交替,到后来5/8到6/8再到9/8拍的变化,起伏的旋律、变化的节奏,使音乐极具表现力整段音乐突出了大山冬天的浩瀚与肃穆,气势宏伟,把冬的傲雪凌霜、漫天飞雪表现得淋漓尽致,结果以左手在琴码左侧刮奏与右手由强渐弱的拍板终止尾声再现了引子片面的旋律,整体的意境貌似又回到那一天晚上,大山的静谧、幽深,随着浩瀚的月空、时光的流泻逐渐终止尾声是对引子的减缩再现,音色比引子更黯淡,结果以一个开放的VII级和弦结尾,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三)演奏技法分析 “擦弦”這种技法丰富了乐曲表现张力,是王中山老师特意为古筝而创造的擦弦是指用古筝甲片按扶住琴弦,并快速的在琴弦上一划而过,从而使琴弦发出类似小木棍在水泥地上轻轻划过,类似‘嚓嚓的音响效果的演奏方式擦弦技法在这里的运用极大地曾添了乐曲表现力[2]《溟山》乐曲第一段的开头是由低声部进入的,低音的消极和浑厚使得乐曲在一开头就充分地陪衬出了大山沉静悠远、深邃神秘的空气。
三、苗族音乐元素在古筝曲《空想曲》中的运用 (一)《空想曲》创作背景 1.简介 王建民,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作曲家幼年即酷好音乐,1974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作曲系,之后又到上海音乐学院进修王建民先生主要创作二胡及古筝曲目,少量歌曲、交响曲其代表作有:《第一二胡狂想曲》《其次二胡狂想曲》等二胡曲;《空想曲》《枫桥夜泊》《西域随想》等古筝曲他是一位为民乐进展做出极大付出的现代作曲家 2.作品背景简介 《空想曲》是王建民先生于1989年创作而成这首乐曲是以云南苗族飞歌为素材,打破了传统五声音阶定弦,采用苗族飞歌的调式、西方音乐的曲式并结合拍击琴板的演奏方式创作而成的一首调式别致、节奏独特的古筝作品这首作品描写了在一个静谧的清早,一位少女喜悦的歌声缓缓地从苗族幽静的大山里朦胧浮现而出的美好画卷,乐曲融合了苗族的歌舞、民俗与文化,如梦似幻的浪漫主义情怀在本曲中呈现得淋漓尽致整体来看这是一首以D宫调式为根基,参与#2和?6两个变化音而形成的特殊音阶乐曲的引子片面以飞歌的骨干音1、?3,恢复3、5、?6作为调式音阶,用自由演奏的散板引出,既留存了苗族地区音乐的独特风格又将整首乐曲缥缈空灵的意境高明地融入其中。
乐曲体验了三次转调,第一次从D宫调式转为F调,其次次从F调转入?B调,转调后乐曲旋律线条更为明显、腾跃明快,更加突出了本曲舞蹈性的特点;第三次转调是由?B调转回最初的D宫调,作曲家在第三次转调后参与了拍击琴弦和敲击琴板的演奏技法,使音乐更具现代感,其舞蹈性的节奏也更为突出这首乐曲共分为五个片面,分别为:引子(1—8小节),呈示部(慢板9—46小节),进展部(快板和急板47—269小节),再现部(广板261—272小节),尾声(第273小节),是由主题变化进展而成的复三部曲式布局 (二)《空想曲》音乐主题分析 1.引子——自由的散板 《空想曲》的引子片面以D宫调式和D羽调式为主,两调式交替展现,奠定了整首乐曲空灵缥缈的主题根基右手用单音弹奏苗族飞歌骨干音1、5,同时左手配以琶音,用自由的散板引出整首乐曲的核心音,给人以梦幻纯真之感引子片面的左右手旋律在上下音声部交替展现,强调了乐曲节奏的抑扬顿挫,两组琶音的强弱变化更是向人们呈现了少女由远及近,逐步明显的歌声 2.呈示部——如歌的慢板 这一片面是由两个带再现的二段式构成,其布局规整对称,每个乐段分为四个乐句第一个乐段前两个乐句(9—16小节)互为模进关系,右手旋律以摇指技法演奏,模仿苗族铜锣声,更突出其歌声连绵不绝的特点,左手是节奏稳定的低音声部同主音反复,与右手的附点节奏交相响应,高明地表现出苗寨少女歌声的神秘朦胧。
其次个乐句(17—24小节)右手旋律线条由长摇指变化为单音与摇指相结合的演奏技法使得旋律稍显腾跃,加以力度上的渐强处理,给人以歌声逐步明显之感左手由同主音反复变化为具有旋律感的中低音,并且在结果一个乐句更是参与四组琶音,丰富了乐句的音色,推动了整个乐段的进展 其次个乐段(25—46小节)采用了“合头换尾”的创作手法第一个乐句(25—33小节)是上乐段第一乐句的低八度重复,左手织体相较于上一乐段更为丰富厚重,使乐曲旋律线条显得更加伸张,其次个乐句(34—46小节)打破了此乐段规整的布局,作曲家用古筝的音色模仿小提琴,升华了整个乐段的梦幻神秘色调整个乐段的四个乐句符合传统民乐起承转合的特点,在第三“转”乐句速度和力度都有所变化,推动了整个乐段的旋律进展 3.开展部——活泼的快板与热心的急板 快板片面由多个乐段构成第一乐段(47—55小节)左右手均以小搓技法演奏,呈现出与上一乐段截然不同的强烈欢快的节奏,与“呈示部”慢板的抒情慢放形成鲜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