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年级中考总复习(8篇).docx
18页九年级中考总复习(合集8篇) 九年级中考总复习 第1篇 做好专题复习,综合提高学生数学素质 理解与掌握各种数学思想方法是形成数学技能技巧提高数学能力的前提初中数学教学中已经出现了不少思想如转化的思想、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分类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还出现了不少方法如配方法、换元法、图像法、解析法、反证法、列举法……这些思想与方法要按要求灵活运用因此复习中要分层次训练,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训练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采取不同的题型训练经常改变题型如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解答题、证明题、探究题、阅读题等并进行变式训练,增强学生训练的兴趣,并且把这些思想与方法渗透到每一个章节的复习中 2适当进行一些专题训练如函数与方程专题复习、数形结合专题复习、阅读型题专题复习等使这一方面得到强化,加深学生的印象使之掌握更快、更深、更牢 抓好例题、习题的归类,做好变式教学 在中考数学复习课的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例题、习题的功能既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又是应付考试的一种手段因此在复习中根据教学目的、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归类和总结解题规律。
提高复习效率对具有可变性的习题,多进行变式训练使学生从多方面感知数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题海战术”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学生整天忙于解题,没有时间总结解题规律和方法,这样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又不能使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知识,只会适得其反事实上,许多复习题目是由同一道题目演变过来的,其思维方式和运用的知识、方法完全相同如果不掌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那么题型稍加变化,就会使学生束手无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对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灵活变化,触类旁通,以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 挖掘教材中的例题、习题功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①寻找其他解法;②改变题目形式;③题目的条件与结论互换;④改变题目的条件;⑤把结论进一步推广与引申;⑥串联不同的问题;⑦类比编题等 九年级中考总复习 第2篇 (一)电压 1、电压 (1)电路中提供电压的装置是电源 (2)电压的作用是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3)电压用字母U表示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 (4)一节干电池两端的电压是,一个铅蓄电池的电压是2V,家庭照明电路的电压是220V,对人体的安全电压是不高于36V。
2、电压的测量 (1)电压表是测量导体或电路两端电压仪表,电路中的符号 (2)电压表的使用规则:①使用前注意观察:接线柱、量程、分度值、校“0”; ②电压表应该并联在被测电路的两端;(否则电流会很大,此时测的是电源电压); ③电压表正接线柱应与靠近电源正极的一端相连,负接线柱应与靠近电源负极的一端相连;(即电流从电压表的“+”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会反偏); ④不允许被测电路两端的电压超过电压表的测量值用较大量程试触,否则指针可能打弯); ⑤读数时看清接线柱(量程)、明确分度值、看清指针位置 3、串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各节电池的电压之和 4、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5、把电压比作水压→类比法 6、电压表与电流表使用方法的相同点:电流表或电压表的电流都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被测的电流或电压都不要超过电流表或电压表的测量值 7、电压表与电流表使用方法的不同点:电流表与被测部分串联,电压表与被测部分并联;电流表不允许直接接到电源的两极上,而电压表能直接接到电源的两极上。
(二)电阻(R) 1、导体对电流碍作用叫电阻,任何导体都有电阻,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2、电阻用字母R表示,电阻的国际单位是欧姆,简称欧,符号Ω;常用单位:兆欧(MΩ)、千欧(KΩ);1MΩ=1×KΩ,1KΩ=1×Ω 3、导体两端的电压相同时,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小,导体的电阻大,或电压相同时,灯泡越暗,电阻大转换法) 4、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有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 5、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的不同材料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 6、材料和横截面积相同的导体,长度越长,电阻越大 7、材料和长度相同的导体,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8、大多数金属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大多数非金属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9、导体的电阻很小,绝缘体的电阻很大;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体叫做半导体,如:硅和锗 10、某些导体在温度很低的情况下电阻就变成了零,这就是超导现象 (三)、变阻器 1、滑动变阻器能改变电路中的电流、控制某电路两端的电压、分担电压保护电路 2、滑动变阻器的原理是通过改变连入电路中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
3、滑动变阻器使用规则:?串联在电路中;?不能使通过它的电流超过铭牌上所标的电流;?连接时,所使用的接线柱要“一上一下”④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要置于阻值处 4、规格的物理意义:“50Ω,”表示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变化范围为0——50Ω,允许通过的电流是 5、使用口诀:一上一下接线柱,阻值变化观下柱,滑片靠近阻值小,滑片远离阻值大 6、电阻箱的优点:能显示电阻箱连入电阻大小的变阻器; 7、电阻箱的原理:与滑动变阻器的原理相同; 8、电阻箱的读数方法:每个旋盘所指示的数字乘以相应的倍数的总和 十七章、欧姆定律安全用电 (一)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 1、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即R一定时,︰=︰ 2、电压不变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即电压不变时︰=︰ 3、若电压表、电流表的指针反偏,则是电压表、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反了; 4、若电压表、电流表的指针偏转很小,则电压表、电流表的量程选大了,若电压表、电流表的指针偏转到最右边,则电压表、电流表的量程选小了 5、无论怎样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电流都不变,若此时的电流较大,则是滑动变阻器的两个接线柱都接在了金属杆上,若此时的电流很小,则是欢动变阻器的两个接线柱都接在了电阻丝上。
(二)欧姆定律 1、欧姆定律的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数学表达示:I=U/R; 2、使用欧姆定律时应注意同时性和同体性; 3、“同体性”指公式中的I、U、R必须是同一电路或同一电阻或是整个电路的三个物理量; 4、“同时性”是指公式中的I、U、R必须是同一时刻的值; 5、使用公式时I、U、R都必须用国际单位,即,I——安培,U——电压,R——欧姆; 6、I=U/R,变形为U=IR,R=U/I; 7、R=U/I表示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跟这段导体中的电流之比等于这个导体的电阻,它是电阻的计算式,不是电阻的决定式 8、电路计算时应做到“两步三查”两步是指画图标量(书写已知条件、求解的问题)和列式求解(①写出计算公式,②带数字和单位,③计算出结果)三查是指查物理公式、查下标、查单位 9、电阻的串联实际上是增加了电阻的长度,因此串联电阻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大; 10、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公式是R=+; 11、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串联后的总电阻=nR 12、串联电路中,导体两端的电压与导体电阻成正比,即::=︰ 13、电阻的并联实际上是增加了电阻的横截面积,因此并联电路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小。
14、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公式是1/R=1/+1/; 15、n个相同的电阻R并联,总电阻=1/n 16、并联电路中,电流与电阻成反比,即︰=︰ 17、串联、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关系的口诀:串流并压各相等,串压并流总之和,串联电阻总之和,并联电阻合倒和 (三)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1、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原理:R=U/I; 2、操作时的注意事项:①电流表、电压表的量程要选择适当;②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③闭合开关前,应使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 3、测量的物理量:用电压表测出电压,用电流表测出电流代入公式R=U/I计算出电阻值; 4、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改变连入电路的阻值,从而改变电流和电压,以达到多测几次的目的 5、该实验中至少要测三组数据,是为了求电阻的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6、在该实验中闭合开关时,灯泡不亮,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有明显的示数,则出现的故障是灯泡断路(即灯丝断了、接灯泡的导线断了或接线柱松动、接触不良) 7、在该实验中移动滑片时,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变化不一致,则是电压表并联在了滑动变阻器的两端。
(四)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 1、人体的电阻一定,根据欧姆定律,电压越高,通过的电流越大; 2、只有不高于36V的电压才是安全的; 3、不能用湿手触摸电器,或扳开关; 4、断路:由于导线断了、用电器损坏、开关断开或接触不良造成电路中没有电流的现象 5、短路:电源的两端或用电器两端被导线直接连接起来的电路,发生短路时会烧坏电源或电流表,也有可能发生火灾 6、雷电产生是带正负电的云层靠近时产生剧烈的放电现象; 7、雷电的预防是安装避雷针(又叫引雷针,把雷电引来入地,从而保护其他物体) 8、螺丝口灯泡的螺旋套只准接在零线上 九年级中考总复习 第3篇 文言文复习,既深奥又沉闷,加上在高考的语文考试中分量比较重,学生们为了明年的高考,不得不硬着头皮学下去,每一次课下来,学生辛苦,老师也辛苦有很多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多次跟我反映,这些文言文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天书,让我不得不经常对自己的课堂加以思考,到底怎样的文言文复习课堂是学生喜欢的课堂,既高效学生学有所获,又生动活泼学生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愿意学经过自己的思考揣摩,以及向其他人学习借鉴,我想就文言文的复习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文言文教学与复习一直是块硬骨头,在新课程理念下,文言文课堂教学也出现了许多探索,这一个月以来,我文言文专题复习课上,主要分五个板块学习:积累实词和虚词,以例句探讨,加以文言实虚词的推断方法,在学生自译的基础上,字字落实,明辨意义,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引导学生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辨析方法,归纳积累,并联系所学过的文章,拓展分析,尽量做到举一反三,由易到难;其次是句式,让学生熟悉各类句型,由课本延伸到课外,最后以翻译和理解为主,鼓励学生用资料、查工具书,尽力翻译要准,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第三,文言翻译与文言整体阅读,结合实虚词、句式,在阅读迁移中培养能力,落实基础,然后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扣题回答;第四,文言断句,先熟悉断句方法,在练习中落实方法第五文言简答,其实这个也是一个综合考查的内容,因此我也贯穿了文言实虚词文言翻译与整体阅读,从而达到一个综合能力提升的结果最后,文言的整体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