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第四单元测试卷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
3页第四单元学业水平测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题序一二---总分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19分)新素材〔地域特色〕班级开展“最美山东”研学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美在山东】山东,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泰山十八盘的陡qiào ①、千佛山的幽寂、大海的迷茫让世界各地的游客A.迷途知返鲁绣、山东快书、吕剧②……折射出这片土地上文化的轮 kuò,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体现了山东人民的B.执拗和创造力山东的美食文化也是一大亮点,提起煎饼、鲁莱等佳肴,吃货们总会熟络地笑起来这些美食不仅味道独特③,而且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可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姗姗来迟,让人心中不免C.围追堵截如何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④?这一问题让人D.心急如焚、辗转难眠面对文化传承的千钧重负,山东人发现并改正了以往的一些错误,积极投身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中1.文中有两个字暂用拼音代替,两个加点字不确定读音,请你选出正确的一项 ( )(3分)A.消 mǎng 郭 gèB.峭 máng 廓 luò C.峭 mǎng 廓 gè D.消 máng 廓 luò2.文中画波浪线的四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处是 ( )(3分) A.① B.② C.③ D.④3.文中画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迷途知返 B.执拗 C.围追堵截 D.心急如焚【孝在山东】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A.在全社会提倡尊亲敬老的社会风气,对于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乃至全民族的道德素质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B.我们不仅要尊敬别人的老人,还要孝敬自己的父母,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C.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根本与命脉,传统文化若是一棵大树,那么孝就是这棵大树的“根”D.我们要用人们学得会、听得进、看得懂的形式,将孝道教育融入社会教育大系统中,在全社会形成代代相传的向善氛围5.下列选项中,对“孝”的内容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①而社会发展到今天,倡导“孝道”,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②孔子曰“孝、德之本也”,意思是说,孝是道德的根本③从远古时代孝感动天的舜,到亲尝汤药的刘恒,再到卖身葬父的董永……不胜枚举④我国是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这种美德贯穿着整个社会发展史 A.②④①③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④③①6.“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请从下面材料中任选一句话,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孝”的理解4分) ①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孟子·万章上》) 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孝经·开宗明义章》)二、阅读与鉴赏41分)(一)莲花象征着君子洁身自好的中华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就为人们喜爱请阅读关于莲的两个片段,回答问题21分)【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骨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乙】莲之为物,爱之者或以臭味①,或以芳泽,未有能知其德者也自周子②为之说,而人莫不称其德矣,然未及其才也窃见用之大者,实与根可以供笾豆③,可以充民食,可以疗疾疾④,细至叶须茎节,无一不可资人采择者群卉之中,根之美者叶或弃落其实者于有遗求其兼善,盖罕及焉予故匪惟爱之,益用敬之,而引焉环堵⑤间,备师友云选自《张履祥诗文译注》,有删改)【注释】①吳(xiù)味:气味②周子:即周敦颐③笾豆:笠和豆,古代祭祀及宴会时常用的两种礼器,此处借指祭仪④疾痰(chèn):疾病⑤环堵:四周环着每面一方丈的土墙,指代狭小简陋的居室。
7.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甲】文中“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一句中“蕃”是“多”的意思B.【甲】文中“不蔓不枝”中的“蔓”“枝”名词用作动词,指“生藤蔓”“长枝茎”C.【甲】文中“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中的“鲜”与“味道鲜美”中的“鲜”意思相同D.【乙】文中“予故匪惟爱之,益用敬之”中的“惟”是“只是”的意思,“益”指“更加”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中的“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与“予故匪惟爱之”中的“之”的用法不同C.“濯清涟而不妖”中的“而”与“而引焉环堵间”中的“而”用法相同D.“可以充民食”中的“以”与“以我酌油知之”中的“以”用法不同 9.下列对【甲】【乙】两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甲】文中三次写到菊和牡丹,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B.【甲】文中“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一句,写出莲花的体态、香气,歌颂了莲花高洁正直的品格C.【乙】文中“自周子为之说”一句中的“说”,指的是周敦颐写的《爱莲说》这篇文章D.【乙】文作者想邀请老师、朋友来到他的陋舍观赏莲花,含蓄表达出作者对莲花的喜爱、敬重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0.【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相应的字母填写到下面2分)根之美者A叶或弃B落其实C者干有遗D求其兼善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细至叶须茎节,无一不可资人采择者12.【甲】【乙】两文同样是写莲,但表达的主旨有所不同,请你简要分析4分)(二)在现代文明进程中,乡村在悄然变化着远逝的乡村,在人们的心里留下特殊的印记小斗邀请你一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20分)稻场里的记忆周少芬①很多年后,大凡我想起童年生活过的故乡,总也离不了那一片稻场,那是我儿时的乐园它是父辈和祖辈们秉持的一代代原始农耕习俗的缩影和见证,是勤劳的庄户人家历经艰辛播种后收获希望的场地,那种空旷遥远的感觉和记忆,每每念及都有一种油然而生的亲切感。
②紧挨着村西的一处山岗下,有一个宽敞的稻场,夏秋季节,这里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时令已至小满,经历了一个冬春的沉寂,稻场里已是草长莺飞了一场雨后,用锄头浅浅地刨一层,用石碾反复碾压,直至表皮平整发亮歇几日,浇一场透水,再碾压,到整个稻场瓷瓷实实、就算好了精心整理过的稻场干净平滑,像用泥浆抹过③夏收季节、稻场里开始热闹了,蒙古包一样的稻堆子耸立在稻场四周、只待主人颗粒归仓了均匀地铺好稻子,就开始碾场,几头老水牛拖着套了木框的笨重石䃶,吱吱呀呀、慢慢地一圈一圈地绕着碾压,赶场的人一手执鞭,一手牵着牛绳,随着牛打转烈日下,场子四处弥漫着人的吆喝声和牛的喘息声,以及翻弄稻子的簌簌声④稻场边有一棵三人合抱粗的百年老枫树,树冠冲天枝繁叶茂,是附近农田和稻场里劳作的农人们的歇脚点不远处山岗上的那片瓜园里、有瓜果的成熟气息随风而来碾稻子那会儿,我负责送水,多半时候我拎着水瓶坐在树下,吃着母亲给我摘来的甜瓜,嘴角旁流溢着一弯汁液和几粒瓜籽,目睹稻场里的人们在烈日酷暑下紧张而艰辛的劳作经过铺场、碾场、翻场、起场、扬场等一系列程序下来,一颗颗金黄饱满的谷子小山一样堆在场子中央,母亲汗流浃背地走到树荫下喝上几口水,又重返稻场挥汗如雨。
⑤夏收之后,稻场会有一段时间的空闲这时的稻场成了人们小憩纳凉的好处所乡村的夏夜,凉爽宜人,人们吃过晚饭,三三两两从家里搬来竹床凉席,仰躺在稻场里闲聊,小孩子则绕着草垛捉迷藏追捕飞舞的流萤,嬉笑声响彻四野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干草味和瓜果的清香味,偶尔有人会弄来一个大西瓜,大家分而食之,其乐无穷⑥秋稻脱粒后得晒上两天才入仓,稻场是最好的晾晒场所为省去来回搬运稻谷的艰辛,一般人家会选择在稻场守夜家里只有母亲一个劳力,没有帮手,母亲会拽上我跟她一起守夜守夜的住处当然是草垛,随使往一处草垛掏一个洞,足够两个人容身母亲搂着我,为了壮胆,给我讲一些故事和传说,我神情专注地倾听着,蘞视着浩渺的夜空,觉得母亲的故事和头顶的夜空一样炫目而迷人⑦冬天的稻场就是一派空旷寂寥了,偶尔放几场露天电影,召集几次村民聚会下雪了,稻场四处是兔子和鸟雀的清晰脚印等到来年,又是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⑧不只是稻场,整个村庄也常年处在一种安静和寂寞里,那遥远记忆里的稻场,老水牛,夏夜的流萤,它们组合在一起的温馨画面,犹如一场黑白电影,掀起了我对远逝乡村的刻骨怀念 有删改)1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文章题目“稻场里的记忆”是偏正短语,从题目可推测,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B.文章以时间为序,依次写了稻场的形成、碾压稻谷、树下歇脚、母子守夜、夏夜人们小憩纳凉、冬日放电影等事件,内容充实生动C.第④段中的“挥汗如雨”写出了母亲的勤劳能干,表现“我”对劳作状态下母亲深深的敬仰D.第⑤段“偶尔有人会弄来一个大西瓜,大家分而食之,其乐无穷”一句写出了作者对和睦融洽的乡邻关系的深深怀念14.结合语境,赏析第②段中的加点词语5分)15.第①段画线句“很多年后,大凡我想起童年生活过的故乡,总也离不了那一片稻场,那是我儿时的乐一园”,请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作者为什么说那是“儿时的乐园”6分)16.〔开放探究〕以下两种结尾方式,你认为哪一种更符合作者的本意?请阐述理由6分)结尾A:多年以后,当我想起,仍为那股亲切而熟悉的气息远去而深深怅惘结尾B:多年以后,当我想起,仍为那股亲切而熟悉的气息远去而深深留恋三、写作40分)17.写作表达环节、小斗找了以下材料和你分享,请你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生活如诗,岁月如歌在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时常会萌发出很多“渴望”,如渴望得到心爱的礼物,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和理解……渴望,它是泉源,是力量,能激发潜藏在我们休魄中的能量,它让一切的梦想都有归宿。
请以《我渴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