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矛盾纠纷化解情况汇报.docx
5页推行矛盾纠纷化解情况汇报 XX省XX州XX县XX乡地处XX湖畔,是一个汉、藏、蒙古、回等多民族聚居、农牧业交错乡,整体社会发育程度不高,矛盾纠纷呈现出多样性、突发性、复杂性等特点,小矛盾小纠纷极易引发大问题,造成民族隔阂,影响团结稳定XX乡党委政府基于这样的认识,从各族群众日常“小事”入手,创造性地推行矛盾纠纷“六小”化解法,对“枫桥经验”本地化实践做出有益尝试,有效化解了各类矛盾纠纷,构建出各族群众交流交融和谐相处的动人画面一、排除小隐患,突出一个“早”字构建以乡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牵头、包村领导负责、乡司法公安等多部门配合的协同联动排查机制,实行家庭、村社、派出所、司法所、乡政府“五位一体”排查化解措施,多方组织力量下沉一线,常态化深入基层,实行一天一排查制度,动态掌握每个家庭的情况,及早感知存在的矛盾隐患建立“哨兵”机制,充分发挥摩托巡逻队、马背巡逻队等民族地区特色群防群治队伍机动灵活、精通双语的优势,深入田间地头、季节性牧场、民族文化活动现场、民间信仰活动点等及早排查风险隐患针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早制订早完善早落实村规民约,有效降低了涉藏地区民族类宗教类复杂矛盾纠纷的发生6年来全乡社会和谐稳定趋势持续向好,从源头上降低了重大矛盾纠纷发生率。
二、调解小纠纷,突出一个“快”字按照“及时处理、就地化解”的工作要求,XX乡在早排查早发现矛盾纠纷的基础上,采取一日一研判、一事一化解的措施在“快”字上要成效,深入查究问题根源、精准制定解决对策,将“快”字体现在第一时间处置化解上,及时组织乡村两级人民调解员、村警、网格员、包村领导第一时间到现场化解,基本上保证了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不过夜现场不能化解的矛盾纠纷,落实及时交办、限时办结制度,形成快速处理、限期解决的纠纷调处机制,从发现隐患到解决纠纷实现了“快、准、实”同时,充分利用乡级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一站式受理群众的信访诉求、法律咨询、矛盾调解,有效避免小纠纷小矛盾拖成大问题大隐患截至目前,全乡97%的矛盾纠纷当天排查当天发现当天化解三、改善小环境,突出一个“融”字着力将生态“两山”理论、邻里和谐共处融入日常烟火,把解决草畜失衡、放牧争草、私搭乱建等涉生态、涉邻里纠纷融入环境治理保护总要求针对占用公共牧道阻碍牧民牲畜转场易引发牧民间矛盾纠纷问题,组成专班开展全面排查,对公共牧道标准、线路进行认真规划全力进行清理,累计腾退公共牧道 10 余公里还路于民走村串巷查看村容村貌,对村居建设中挤占道路空间影响交通出行、违规搭建棚户影响邻里采光、噪音扰民等易引发邻里间矛盾的行为,依据村容村貌公约进行集中整治,先后整治私搭乱建 21 处还净于民。
预防偷牧抢牧纠纷,开展敲门行动引导群众达成以草定畜共识,发动群众自发治理鼠害草场 4.5 万亩实现还绿于民四、解决小问题,突出一个“实”字XX乡以“实”为基调转换工作思路变“调”为“防”,在全乡9村全面设立“积分超市”从“积孝、积善、积信、积勤、积俭、积美、积学”等方面分户计分,并以积分结果选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家庭”先进典型,让各族群众的善行义举变为“有形获得”,真正实现矛盾纠纷化解由“身外事”变成“自家事”三年来,全乡兑换积分商品价值 40余万元坚持把各族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用“解剖一个问题”推动“解决一类问题”,从矛盾隐患问题被动听到主动找,压实各方责任,建立健全行得通、做得实、长期管用的制度机制针对乡村水电路维修时效慢、“三农”服务现场指导不到位等问题,集中各村“田秀才、土专家、专把式”组建“能人议事会”,由村集体承担相关费用,安排能人第一时间上门为群众解决水电维修、农作物种殖、接盖育幼技术指导等“小、急、难”问题,让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服务全乡年均解决群众反映的小问题 120 余件,群众对行业服务部门的投诉率显著下降,有效降低了矛盾纠纷发生的风险五、办理小案件,突出一个“稳”字。
针对村内打架斗殴、酗酒闹事、家庭暴力等小案件,以“稳”字为牵引,推行穿警服的党委委员和党支部副书记工作机制,发挥派出所民警作用,及时掌握社情民意,源头化解矛盾纠纷,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质效建立乡村“红黑榜”、开展当事人现身说法等活动,让群众的事情群众评,群众的矛盾群众解,充分听取群众意见,不偏向不袒护,现场高效处理实行“定牵头领导、定责任单位、定责任人、定办结时限、定落实成效”““包跟踪、包调处、包反馈”的“五定三包”工作机制,实现包村领导、村干部、网格员、联户党员横向联合调处,县乡村纵向协同调处,实行稳处理,杜绝“小案件”演变升级成“大诉讼”针对乡内藏族群众普遍信仰佛教的情况,积极发挥宗教界人士正面引导作用,在宗教活动期间加入守法尊法、爱国爱教等宣讲内容,确保宣传“接地气”两年来,乡村两级干部稳妥包案化解各类小案件 50 余件,全乡连续 6 年未发生重大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六、满足小需求,突出一个“准”字围绕空巢老人多、留守儿童多、弱势群众多,牧民群众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办事不便等易引发家庭矛盾的问题,区分不同情况不同群体,进行“问诊把脉”,实行“靶向治疗”,在解决矛盾纠纷问题的“准”上下功夫积极开展“我为群众算笔幸福账”活动,采取利用村级闲置办公用房开设日间照料室、动员返乡大学生开办假期小课堂等小措施微方法,切实为外出务工家庭解决后顾之忧,让他们在外安心务工家庭矛盾纠纷发生率得到了有效控制。
针对少数民族群众所需所盼,定向开展双语政策宣传举措,对便民服务群中反映的诉求,按照分类归并、按需点单、党员自主接单的方式,为困难群众提供零距离、便捷式服务,年均解决群众诉求 80 余件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