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红色文化知识竞赛试题100题及答案.docx
23页2024年红色文化知识竞赛试题100题及答案 1.红军长征发生在我党哪个历史时期? 答: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即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 2.哪年哪月什么政府通过决议,批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建议,规定每年“八一”为中国工农红军纪念日,即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的由来? 答:1933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3.在中国革命史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自诞生以来先后使用了哪些名称? 答:国民党革命军第二方面军、中国工农革命军、中国工农红军 、八路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 4.什么时间党中央发出第51号通报,规定各地工农革命军一律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简称红军? 答:1928年5月25日 5.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转战来到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几军? 答:第四军 6.什么会议后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是党领导和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 答:三湾改编 7.1929年12月邓小平、张云逸等领导百色起义,建立了中央工农红军第七军,邓小平任什么职务? 答:政治委员和前委书记 8.井冈山革命时期,毛泽东总结各地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什么光辉思想? 答:工农武装割据。
9.毛泽东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思想的著作是什么? 答:《反对本本主义》 10.1931年11月,在中央苏区成立了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是谁? 答:毛泽东 11.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首府在哪? 答:江西瑞金 12.红军长征时期我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群众组织是什么? 答: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3.在井冈山革命时期,因何叔衡、徐特立、谢觉哉、林伯渠、董必武五位同志年龄稍大,被大家尊称为“五老”他们中有几人参加了长征? 答:4 人 14.1933年5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组织成立中国工农红军总部,任命谁为总司令,谁为总政治委员? 答:朱德,周恩来 15.从1930年10月到1933年9月,蒋介石先后几次调集176万兵力围剿中央根据地? 答:5次 16.指挥红军粉碎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第四次“围剿”的是谁? 答:周恩来、朱德 17.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博古、李德推行王明“左”倾错误路线,提出的口号是? 答:“御敌于国门外”,“不丧失守土” 18.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是? 答:错误的军事指导方针。
19.遵义会议取消了谁的最高军事指挥权? 答:李德、博古 20.1934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亦称红一方面军)被迫从哪里撤离,开始长征? 答:江西瑞金 21.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三大主力是? 答:中央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 22.1935年1月,中央红军主力强渡什么天险,占领了遵义? 答:乌江天险 23.长征途中,中共历史上具有生死攸关的转折意义的大会是? 答:遵义会议 24.1935年1月,遵义会议解决了当时最为紧迫的什么问题? 答:政治和军事问题 25.遵义会议标志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主要是因为什么? 答:共产党开始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 26.遵义会议结束了谁在党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在红军的领导地位? 答:王明“左”倾教条主义 27.1935年1月至3月,毛泽东等指挥的什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机动,迂回穿插于敌人重兵之间,成为我军战史上的光辉典范? 答:四渡赤水 28.红军长征经过大凉山彝族地区时,根据党的民族政策,与当地部落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实现了民族团结,使红军顺利通过这个地区的将领是? 答: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
29.1935年5月下旬,中央红军主力飞夺什么越过了被敌人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答:泸定桥 30.强渡大渡河时,红军一部分先有几名勇士作为先头部队强渡成功 答:22名 31.长征路上中央红军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是? 答:夹金山 32.红军长征中先期到达陕北的第一支队伍是? 答:红二十五军,历时10个月,途经4个省 33.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哪里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 答:陕北吴起镇 34.二万五千里是指红几方面所走的长征路程 答: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 35.红军长征后,谁领导的八省游击战争,历时几年在长江南北与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保存了革命火种 答:项英、陈毅 36.参加长征的共和国元帅有几人? 答:9人 37.共和国“十大元帅”中谁没参加过长征? 答:陈毅 38.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几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导致长征的开始? 答:第五次 39.长征大致时间为? 答: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 40.什么时间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从而结束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长征? 答:1936年10月。
41.湘江战役红军人数削减了约多少人? 答:5万人 42.遵义会议的时间为? 答:1935年1月 43.遵义会议时红军人数约为多少? 答:3.7万人 44.遵义会议后红军决定? 答:北上 45.红军共渡过几次赤水河? 答:四次 46.中央红军北渡金沙江后,在什么地区进行了休整并召开了会议? 答:会理 47.蒋介石妄图利用大渡河的险峻,使中央红军成为"第二个谁"? 答:石达开 48.1935年6月2日,中央红军主力全部由哪里渡过了大渡河? 答:泸定桥 49.1935年9月9日,谁背着中共中央电令陈昌浩率右路军南下,并企图以武力分裂和危害党中央? 答:张国焘 50.红军进入甘南的关键一战是? 答:腊子口战役>>>下一页更多有关“红色文化知识竞赛试题”的内容#p#副标题#e# 51.谁在他的著名诗词《七律·长征》中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滂浡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答:毛泽东 52.什么时间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宣告红军主力长征胜利结束? 答:1935年10月22日。
53.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什么地方胜利会师从而结束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长征? 答:会宁 54.遵义会议的最大贡献是? 答: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 55.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什么一仗,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答:陕北直罗镇 56.红军长征跳出敌人的包围是在? 答:渡过金沙江 57.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定》是在甘肃省迭部县召开的什么会议上?什么时间? 答:俄界(今高吉)会议1935年9月12日 58."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难"包括哪些? 答:国民党的围追堵截、穷山恶水的自然条件、党内"左倾"错误的影响 59指挥红军粉碎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第四次"围剿"的是谁? 答:周恩来、朱德 60.哪首诗词是毛泽东在中央红军胜利完成了长征后,行至陕北清涧县袁家沟时写的? 答:《沁园春·雪》 61.长征中,党中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出版的唯一报纸是? 答:《红星报》 62.由于叛徒告密被捕的哪位红军领导人在狱中坚贞不屈,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等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光辉的著作? 答:方志敏。
63.谁在长征途中创作了24幅写生,成为记录长征唯一的形象史料和珍贵的艺术品? 答:黄镇 64.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从哪的何家冲退出什么区开始长征 答:罗山县豫皖苏区 65.长征开始的时候红军总共多少人? 答:8.6万 66.红军长征前,中共中央为筹划战略转移事宜成立了“三人团”长征中遵义会议后,鉴于作战情况瞬息万变,在贵州成立新的“三人团”负责指挥全军的军事行动分别由哪些人组成? 答:长征前由博古、李德、周恩来三人组成长征中新“三人团”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 67.三军会师后,红四方面军主力渡黄河西进,经艰苦转战,一路由谁领导,在党中央关怀下经营救进入xq后回到延安? 答:李先念 68.为了扩大抗日根据地,1936年2月至5月,红一方面军以抗日先锋军的名义进行了什么? 答:东征 69抗日战争开始后,根据国共合作协议,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什么? 答: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70.“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出自毛泽东的哪一篇文章? 答:《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71.红军长征跳出敌人包围圈的军事行动是? 答:抢渡金沙江 72.中央红军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 答:六盘山。
73.红军长征被称为什么? 答:战略转移 74.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是什么? 答:湘江之战 75.述遵义会议的历史价值 答: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从此,中国共产党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一步步地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76.中央红军长征以来取得的最重大的一次胜利是什么时间发生的什么战役? 答:1935年2月18日至21日发生的遵义战役 77.1935年6月26日中央政治局两河口会议以后,中央红军一方面自四川懋功北上,翻越了哪些大雪山? 答:梦笔山、长板山、打鼓山等大雪山 78.征途中,1935年8月3日,红军总部制定了进军甘肃南部的夏(河)洮(河)战役计划,并把红一、红四方面军混合编成什么和什么? 答:右路军和左路军 79.军总部进军甘肃南部的夏洮战役计划中,右路军、左路军分别由谁率领? 答:右路军由徐向前、陈昌浩、叶剑英率领左路军由朱德、张国焘、刘伯承率领 80.1935年10月19日,中央政治局陕北吴起镇会议指出,今后的战略任务是什么? 答:保卫和扩大西北的根据地,领导全国革命斗争,并以陕、甘、晋三省为发展的主要区域。
81.革命根据地是谁领导的红二十六军和红二十七军经过多年艰苦战斗创建的? 答:谢子长、刘志丹 82.简述长征途中,红一方面军的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