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炼诗歌中的“剑”意象.doc
2页沈炼诗歌中的“剑”意象 摘要:明代沈炼以刚直见称,他的诗文劲健有气,郁勃磊落,这一特点的直接表现就是对“剑”这一意象的大量使用剑在沈炼作品中的频繁出现以及与其现实生活、思想感情的密切联系,除了表明沈炼豪放的个人性格外,还和绍兴的历史文化传统有一定关系 关键词:沈炼;《青霞集》;剑 冯梦龙《喻世明言》中的《沈小霞重会出师表》讲述了一个忠臣死难的故事其中的沈青霞并非小说家杜撰,而是历史上实有之人沈炼(1507-1557),字纯甫,一字子刚,号青霞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历任溧阳县令,茌平县令沈炼幼有大志,文武全才,下笔辄万言而不能止生性刚直,不附权贵,故任县令后一直未得升迁,过好长时间后才为锦衣卫炼秉性耿直,嫉恶如仇,曾上疏揭露严嵩、严世蕃父子专擅国事、贪污纳贿、卖官鬻爵、妒贤嫉能、箝制谏官等十大罪状,遭迁杖五十,削官为民后受严党诬陷,以与白莲教阎浩等谋乱罪名,惨遭杀害有《青霞集》传世 沈炼以刚直见称于时,“遇事直前,一无顾虑”(季本《送沈子刚起复赴京序》)[1],反映在作品中“其文章劲健有气,诗亦郁勃磊落,肖其为人。
rdquo;[2]这一特点的直接表现就是对“剑”这一意象的大量使用在《青霞集》[3]十一卷中“剑”字共出现112次其中卷一6次;卷二2次;卷三9次;卷四2次;卷五23次;卷六43次;卷七20次;卷九1次;卷十2次;卷十一4次其中有3次指剑阁其余109次均指宝剑而以三卷诗中出现频率最高,卷五至卷七中共出现84次(2次不是指宝剑的除外)若将“太阿”“干将”等计算在内,则数量会更多 沈青霞借用“剑”主要表达以下几方面内容: 1、报国吟 沈青霞思想感情的基调是忠君报国,他有着为国除奸、杀敌立功的强烈愿望,其《报国吟》云:“长安近兮我所思,决壮猷兮日孜孜龙有翼兮凤有文,骥悲呜兮思其群世路隘兮谁当辟,抚长剑兮凌青云rdquo;(卷五)长剑是其济世理想的具象化,从军杀敌则是实现其理想的主要手段《青霞集》中许多以《出塞》、《从军行》为题的诗歌,多以宝剑作为抒发感情的媒介如“男儿从来通六艺,不分尘沙杂边骑剑磨流出射斗光,赋成常有凌云气rdquo;(卷五《古从军行》) “生悬宝剑报君恩,自许青萍气不凡。
若遣海波清未得,玉颜何用立乾坤rdquo;(卷七《出塞曲》其二) 其它一些咏怀赠别作品也常表达与此类题材相同的感情,且也多将宝剑这一意象用于诗中如:“余亦沧江学剑人,十年为吏在风尘请缨自羡凌云客,投笔曾无出塞辰”(卷五《送吕子出游宣大》),“黄云马首横,仗剑赴边城虽歌出塞曲,讵谓从军行炎夏征途壮,河山旅望惊从来班定远,曾是一书生”(卷六《送岑山人出塞》),“浩浩穹壤内,一气常感通山河献灵秀,生有百代雄龙蟠抱三辰,虎踞经八戎风云随指顾,日月回掌中手提属镂剑,目送塞上鸿岂无声色资,惭愧海宇空男儿不命世,何用悬朱弓”(卷五《咏怀三十首》其五), “中原消息近何如,故旧无人问谪居报国惟怀三尺剑,筹边空作万言书春秋首止曾题笔,南北音尘已食鱼一片苦心悬碧落,风烟浩浩独怜予” 。
